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望子成才琐谈(十三)——情绪与智力
科学研究表明:聪明儿童的情绪平衡和控制比一般儿童要好。10岁前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已经具有和成人差不多的情感体验,所以这时亟待情绪情感的培养教育。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充满信心,具有适度紧张情绪的运动员,一般能够在临场比赛时赛出水平;而一个情绪过于紧张的运动员,成绩往往“使人遗憾”。我国古代也有“人逢喜事精神爽“和“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胃”和“急中生智”的经验总结。这说明,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仅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也会提高人的智力和技能;相反,消极的情绪情感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会降低人的才智水平。
俗话说,“孩子脸,六月天。”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有限,一遇外界刺激便立即做出反映:高兴时拍手大笑,哀怒时顿足哭闹,甚至眼泪还没干,稍一顺心又会破涕为笑。孩子的这类情绪反应,如果压制久了,就会发生情绪不平衡现象(喜怒无常,感情用事等),有的还会产生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口吃、说谎、固执、怪僻,痴呆癫狂,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
要想使孩子情感正常发展,家长应该学会运用疏通引导的办法。孩童有时受到智力发展的限制,很多情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则是不敢说出来(如做错了事),有的则未必好意思说出来(比如年龄稍长的女孩子的心事或在外受到恐吓)。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必须多留心,然后根据孩子流露的不正常情绪(骄傲、为难、情绪波动)有的放矢地适时进行符合道德、美感和理智的培养教育。扩大孩子的视野,也有助于孩子的情绪陶冶,家长平时和孩子共同谈论读书体会和电影电视观后感,或者对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多谈对策,可使孩子遇事不会惊慌失措,不致造成长时期精神紧张。平时对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多示范,少命令,随着孩子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其情感也会日益丰富深刻,健康而稳定。
望子成才琐谈(十四)——从北京大学优良学风想到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性
笔者曾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在的“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进修,对母校的浓郁学风有着深切的感受。为了借鉴地方高校的办学经验,推动武警部队的院校建设,就我耳闻目睹的北大优良学风作些简要介绍,并就如何树立武警院校的良好学风说说粗略意见。
一、北京大学的优良学风
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一个学校的学风,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集中表现。
北京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今世界上的著名大学之一。长期以来,北大培养和形成了一种优良学风,这对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有着特殊的责任感
北大的办学目标是向世界第一流迈进。为了把北大办成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作为北大的师生,大家都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这就是:教师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而教,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
虽然考入北大的学生,亦属全国各省市高考中的佼佼者,但一到北大,一下子就会觉着自己的德才学识差一大截。在北大,整天听到的是知识更新,信息交流,比如国外新学科领域出什么信科研成果了等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既不敢骄傲,又不能悲观,或许有些人在上中学时把升大学作为努力目标,则当上大学生后就不知新的目标是什么。但是多数北大学生,都有近期和远期两种目标:近期的,比如争取优异成绩修完本科生学业;接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甚至争得留学机会等等。远期的,即不仅为祖国四化建设效力,而且力争对世界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贡献。
教师也是这样,长远的目的是为四化培养人才,近期的目的是为了上好某门课程,或者是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等等。总之,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教学的动力,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学风。所以在北大很少听说有谁混文凭、混日子的,也几乎没有“六十分万岁”的舆论市场。
2.治学态度严谨,勤奋学习蔚然成风
严谨、勤奋是北大倡导的精神风貌,它包括教师的治学、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刻苦求学精神,这两个方面。北大历来是专家教授、名流学者荟萃之地,同时也代表着全国某些学科领域的最高成就。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北大学者教授仍然珍惜多种学习机会。他们有的坚持早期出国考察进修,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的文化科学技术交流,有的则在校内埋头钻研,不断推出新成果。谨以国际政治专业为例,向(青)教授根据中国当时和国际共运史的教学研究,撰写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史学专著,并开设了这门新课。梁根成副教授从美国考察讲学回来,新开设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课。许多类似这样的边缘学科,或者专业基础理论课,不仅学生喜欢听,就是有些讲师教授也时常光顾。这些老师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一两个小时,自己埋头从书报中获得的信息量,有时真不如去听一次新课收获大——因为教课者为准备一两个小时的课,已翻阅了不少资料,浓缩了不少内容,甚至有些达到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就是这样,北大的老师孜孜不倦地开辟新领域,补充新知识。他们辛勤执教,努力按照又红又专的方向培养学生,更加受到各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为了适应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北大近几年来又先后聘请了邓力群、薛暮桥、于光远等一百多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使北大拥有一支比较整齐的教师队伍,讲师教授达两千人左右。这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北大上万名学生的良好楷模。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北大学生近年来成倍增加,吃住条件并不好。但是为了创造条件学习,许多同学早起晚睡,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空间,在阅览室、教学楼、实验室,甚至饭堂,宿舍、未名湖畔……到处都有人在读、在学,到处都有人在听、在练。许多人为了在图书馆占一席之地,有的一开始就捷足先登,有的“发号”排座次……从早到晚,图书馆、阅览室、教室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由于硕士生、博士生出国进修学习考试的竞争,许多同学更加刻苦地学习外语。每到吃饭后,紧张学习了一天的同学们,有的来到英语角,有的来到图书馆草坪前,三五成群地用外语攀读起来,俨然个个都是异国他乡的来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大校园就是一个学习的海洋,谁进去也能沉浸在勤奋学习的潮流中。如果再把北大的这种学习风气比作烈火,那么各类学科讲座演讲活动就如同阵阵清风,使学习的烈火燃烧得更旺。北大地处祖国首都,国内外许多学者常到北大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校的党团学生组织也不定期举办各类讲座,传播多种学术信息,所以大家能争前恐后地参加。学习的课余活动,也只是变换了一种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老师的严谨治学,学生的勤奋好学,始终体现在一种竞争之中。系与系之间、各门学科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有竞争、有淘汰。比如在同一时间里,安排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在不同的教室授课,本系、外系的同学可以流动,自选听课地点。结果,有的教师很受欢迎,小教室换大教室,最后不得不发听课证。有些老师的课却没人听或很少有人听,只好另谋出路。导师带研究生制度也是这样。如果那位导师没有学生报名,导师也就别当了。学生中间的竞争、淘汰,目前主要体现在升不了级,毕不了业,或者考不了研究生等等。最为严重的勒令退学,仅1985年北大就有22人作退学处理(70%的学分课程不及格者等)。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治学不严,学习不刻苦想混也是混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