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53节

点击:

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多年来,在每年12月26日这天,社会各界都会非常隆重地集会,人们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无比崇敬之心,用诗词歌舞表达着“饮水思源,勿忘前贤,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精神意志,讴歌着伟大祖国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憧憬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把缅怀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多年来,人们无数次前往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等红色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程,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精彩人生,研究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谋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

在北京近年来举办的各种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活动中,无论规模大小,我们总能在其中见到一位策划组织、领导联系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和我们并肩辛勤工作的亲密战友——满怀革命精神和红色情结的朱新华同志。

2010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7周年活动,是历年纪念活动中参加人数较多的一次。这次纪念活动设有多个板块,如分批拍摄的一千多人的大合影,有近一千多人参加的纪念晚宴,有来自社会各界五千多人出席、七百多名演员同台演出的大型文艺晚会,由于有多名开国元勋的亲属和子女、将军、部长、以及社会名人名家出席本次活动,使得本次活动规格高、人数多、节目量大,组织工作难度明显,这可忙坏了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中国党建网红色文化活动组委会,特别是组委会秘书长朱新华同志。然而,他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他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奔忙,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包方便面;困了,斜在沙发上躺躺。他以“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的工作精神,带领组委会秘书处的同志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益求精,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活动的筹备和举办工作顺利完成,赢得了社会各界很高赞誉。

在活动举办后,大多数工作人员已放假休整,而朱新华同志却不顾血糖严重偏高可能给生命带来的威胁,仍坚持做好会后经验总结,抓紧整理制作影视资料等后续工作,为组委会的成员又一次做出了榜样。

本次纪念活动举办得如此成功,其中每个环节都有组委会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但大家都十分清楚,朱新华秘书长是最忙、跑路最多、工作时间最长,操心最多、对各个环节要求最严谨细密。正因为如此,现在就有许多单位和人员热盼纪念毛泽东118诞辰的到来,不仅等待能拿到入场卷,而且要积极主动做贡献。他们表示:今后这样的纪念活动,将会成为和春晚比肩的高水平、高规格、影响面更大的政治文化活动,参与的党政军民学等各界人士更具有代表性。

我之所以有机会参与2010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7周年活动,见证和感受活动前后的点点滴滴,还得从我和朱新华同志的友谊说起。

我十多年前就认识了朱新华同志。第一次我见到他是在毛主席纪念堂,在一年又一年的九月九,或者十二月二十六,他忙前忙后的身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也记录到我的相片里。其中最珍贵的照片就是我们和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将军的合影。

 

后排左起:朱新华、邵华、张胜利、王德成

我在北京工作二十多年,又是《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主编,对毛主席怀有无限的敬仰之情,每年都会和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到纪念堂参加他老人家忌辰、诞辰等纪念活动。朱新华也常去,时间长了就有了印象和深入的交流。我见他的时间也多是毛主席纪念堂或者人民大会堂。我们曾多次面谈和电话交流过心得体会,对主席的无限热爱和红色文化情结把我们真诚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俩能够同在中国党建网红色文化活动组委会工作,也实属源于红色情结和缘分。

家庭及感悟

采访者:请您对家庭及感悟展开谈一谈。

王德成: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工作、生活、学习。这个回忆录为什么想让范围广一点,让更多人看到?就是从中吸取我们六十多岁人恋爱、婚姻、家庭的经验和教训。我感觉正如名家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自己有不幸的一面,也有幸运的一面。我就先从真实的记录讲起,因为这里头少不了我小学的同学,至少她家里有人还能看到,我们的儿子、孙子辈儿,以后他们也可以借鉴。

1.爱情为何物?当时并不懂

1962年前后,小学有个同学姓李,叫李复兴,要把他的一个堂妹介绍给我。

采访者:您还在上学的时候?

王德成:对。现在听起来好像可笑,但在当时是很正常的。

采访者:十二三岁的时候?

王德成:那叫“娃娃亲”。都是要男女双方带订婚礼品的,我们都是按程序走的,而且我还到她家吃了饭,摊鸡蛋、摊煎饼等等,最后他们把盘子端上来以后,都有信物的,有手绢等等,就是说不能再和别人谈婚论嫁了。

采访者:家里是谁去做主的?

王德成:我们家里肯定是我妈当家了。但是有一次,我去上学去,她从她们村出来,正好走一条路,碰上了,我问她:“家里说咱们俩的事儿你同意吗?”她说:“同意。”我个儿头比她高,她也懂点事了,说明我们两人也同意,也当一点儿家。(笑声)

采访者:年龄上跟您差不多?

王德成:年纪肯定比我小,但是她也懂事了。现在想起来好像十二三岁孩子不太懂事,但是她也知道她哥要撮合这个事儿,她还是明白的。后来发生个什么问题呢?她母亲有一次走亲戚还是到庙会碰上我妈了,对我母亲说:“你看这事儿,你们家太穷了,就三间破房,连个院墙都没有。”我母亲是个老实人,一听她妈这么说,就思量着……

采访者:也没有再吱声?

王德成:我母亲回来跟我说:“外头有一个种地的、挑水的,怕家里没个拿烧火棍儿的。”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个儿子不怕家里没个做饭的,外头有干事儿的,家里还怕没个拨弄烧火棍儿的媳妇?一气之下就给她另找了一个婆家,也是我妈认识的亲戚,意思说你不是想找一个比我们家富的人家吗?就在我们邻村的张卜村里有个走得比较近的人家,知根知底的。我妈说:“人家给我们孩子介绍个对象,招个亲家,那家人嫌我们太穷了,你们家比我们家条件好,你是不是给你的儿子去说说?”“那好啊!”最后她托我母亲说:“老姐啊,那您到时候托人再给讲讲。”最后说成了。后来我当兵回去,那个女孩儿就埋怨她妈了,因为我当兵回去穿着军装,神气十足,个儿头又高,而且我还到他们家去看。我管她妈也叫“姨”,这是农村里一种普通的称呼,就像咱们城里头见着叫“阿姨”一样。我去看的时候,其实有意识想看看她过得怎么样。去了也吃饭了,饭后听姑娘埋怨她妈:“看你当时顾眼前,人家现在当兵了,提干了,多好。”这事儿对我们无所谓,但是对女孩子或者是后代影响很大。就是说父母不要势利眼,不要就看眼前人家家里有钱没钱、有房子没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