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26节

点击:

她是于1956年7月从上海调来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人事科和计划科工作。1959年10月,在中央支援地方建设的部署动员下,她响应号召报了名,被分配到北京市机械工业局生产科,负责北京市各机械制造工厂的生产计划安排、设备调配与维修。1969年7月,国家精简政府机构,她被分配到北京量具刃具厂负责财务工作,一直到1987年5月退休。

退休后,儿子们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子,独立生活了,她本可以开始享清福了,但是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相继出生,儿子儿媳都要上班,照顾孩子上小学存在实际困难。于是她为了孙子辈的健康和教育着想,又承担起了在家照顾孙子和孙女的责任,把有丰厚待遇的顾问工作也都辞掉了。现在孙女已在加拿大读研究生,孙子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她还承担了照顾从外地来京上大学的五位亲戚和同学家的孩子生活的责任,也不同程度地付出了精力和经济上的支援。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她还经常从自家微薄收入中挤出钱来支援我哥哥、姐姐家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她的付出并没有白费,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温馨回报。

小学校评模范家长经常有她,当她走上小学大会主席台时,她当大队长的孙女给她带上模范家长的大红花时,祖孙相对,都流下了幸福的眼泪;社区请她去交流如何把三个儿子和孙子辈都培养成大学以上学历并事业有成,如何把有十几口人的家经营成一个和谐向上生机勃勃的幸福大家庭的经验时,她总是感到非常自豪;当她的两个孙子把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衣服送给她时,当高中毕业的孙女用她偶然打工赚来的钱买了生日蛋糕送给她时,她无比欣慰;当我的外甥女在家宴上叮嘱弟弟说:“当年如果不是舅舅给你寄来学费,你就上不了初中,也就没有你的今天,要永远记住”时,当她的大侄儿媳妇对她说:“我们的女儿考取了大学,没有学旅费,正在发愁时,你把钱给寄来了,才解决了我们的困难,真是及时雨啊……”当亲戚、同学在来信中经常说:“我们的儿女在京上学,承蒙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大恩大德,我们永远不忘……”她感到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的妻子

她的业余爱好是中国画、书法和旅游。她为人正直,个性倔强,热爱家庭,乐于助人。我们家能成为和谐向上、勃勃生机的幸福大家庭,她可谓是第一功臣。她现在80岁了,生活得非常充实,心情舒畅,亲密山水,舞弄丹青。在她心里,人生是幸福而美好的。

和谐向上的家风

我们一家十多口人,多年来创立了一种家风,简单说来就是四个字“和谐向上”。和谐,对一个家庭来讲就是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关心爱护。

全家十几口对我们老两口都十分尊敬孝顺,我们讲的话没有人不听。我们孙女还说:“你们不必开口,我们看着你们是怎么做事待人的,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们全家都是好人。”现在儿孙们更加重视我们的健康,我们一有病,立马接送我们去医院,我们的营养品真有点吃不过来了。他们还鼓励我们去旅游,并赞助旅游费,说:“住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不要乞丐旅游。”他们相互之间感情融洽,儿媳之间现在都能谈心交流。一家有事,大家帮助。在经济上面,也能相互支援。孙子辈之间的感情犹如亲兄妹一样……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家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向上,就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事业有成,奉献社会,从这些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子孙身上也可以看得出大家都是在用心去做的。

同时,我家还形成了一些制度性的活动,如每年的国庆节和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要举行全家福家宴,一个人也不能少,共享天伦之乐。其他节假日,自由活动,能聚则聚,不予强求。这个规矩已经执行了十几年了。有时还组织集体旅游,自由参加。假期里,由大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去北戴河等地旅游。孙子孙女小时候多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到叔伯家住,交流兄妹感情,丰富独生子女的生活,所以儿孙辈之间,各家之间的感情都很融洽。因此,全家人都深深感到我们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大家庭,是一个和谐向上的大家庭,现在全家人都为此自豪,自觉地珍惜和培育这个幸福的港湾。

我们老两口,看着这个和睦向上的大家庭,备感有此一生足矣。

儿子心目中的父母

我们家里最欢快温馨的一天莫过于大年三十了,不管一年多么忙碌,到了三十,也要匆匆回家,享受一家人的团聚,放下一年所有的疲惫和烦恼,享受美味的年夜饭和温馨和谐的天伦之乐。

2011年年夜饭之前仍按惯例由父亲讲话:“上个月你们妈妈去医院复查身体,主治大夫正式告知,她的疾病已经痊愈,现在开始已经不需要吃药,只需每年去复查一次就行了。这当然要归功于医院寿建忠大夫医术高明,妙手回春,也归功于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关怀,但最具决定性的是你们妈妈的良好心态。从你们妈妈生病的五年之中,不论在手术期间还是恢复过程,你们妈妈都能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对之,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结果。但是你们妈妈良好的心态从哪里来呢?正是咱们家的所有儿孙辈学习、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团结,这才是她能够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一席话使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在为母亲祈祷的同时,也为父母对我们的肯定而高兴,真心的感谢他们的一生操劳以及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小时候,我们很少能见到父亲的身影。由于他是做矿山设计工作,成年都忙碌在崇山峻岭之中。云南落雪、陕西金堆、山西中条、江西德兴……这些地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耳熟能详。那时候我们最盼望的是父亲能回家,不是盼望他回来后不顾一身的疲惫依次把我们抱起,用那坚硬的胡子扎我们稚嫩的脸蛋,而是盼望他的行李——我们眼中的百宝箱。每次出差回家,父亲都会给我们带一些各地的特产,海南的椰子、广东的桂圆、云南的糖果、陕西的核桃……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平常的食品,但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的年代,父亲的归来简直就是我们的一个大节日,我们又可以大饱口福了。

父亲母亲一生节俭持家,我从来没有看见他们铺张浪费过,全家人的外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但父亲母亲对待亲戚朋友却是关怀备至。小时候,每当我们开学要交学费的时候,父母总是首先想着为伯伯、姑姑家的孩子们先寄去学费,然后才为我们交上。那时候我们家境并不富裕,每次为孩子们筹措学费都是要母亲到她单位互助会里先把钱借出来,然后再从工资中逐月扣还。记得“文革”前,父亲有一次冬天出差,顺便去看望在那里上学的我堂哥。当父亲看见我堂哥穿着单薄,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衣披在了他的身上。回到北京,父亲感冒了。父母乐于助人的品质在他们的生活圈里是很有名的。不仅是亲戚,就连父亲的同学、父母家乡老乡家的孩子只要到北京读书,都会寄宿在父亲家。甚至我儿子的大学同学,每当放假回家路过北京,都喜欢在父亲家歇歇脚住几天,品尝我母亲为他们制作的美味佳肴。

每次我们回家,看着父亲的书法和母亲的绘画作品都无比感慨,这又是我们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度。父亲一生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练习书法,母亲就更不用说了,她60岁之前从未动过一笔绘画,而在她们退休之后,学习书画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记得那时候父亲没有退休,有时中午回到家中,没有美味佳肴,只见锅碗朝天。母亲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绘画,见到父亲不言忘掉了做饭,只说你怎么这么早回来啦?简直废寝忘食。后来,父亲退休后也加入了母亲的行列。吃过早饭,一个绘画,一个习字。累了,找找对方习作中的毛病,互相调侃一番。真是其乐融融。这么多年下来父亲母亲书画的造诣大有精进,母亲的画曾得到过名家的肯定,父亲的书法更是得到我们的青睐,虽不说比肩名人,却也独树一帜。我家里现在拿掉了其他的摆设,只挂父亲的字和母亲的画。我们心里都知道,这只是他们一生敬业、勤奋、专注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