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漫步--王啟怀回忆录 第24节

点击:

三世祖

仁裕公,行第六,任南喾江川民曺参军,子四人,为文霸、文羽、文戚、文柔。妣詹氏,合葬于白犂梓。

四世祖

文盛公,行十五,子三,为德玉、德辅、德聪。

五世祖

德聪公,行第三,官居评事。子七,为元裔、元谋、元瑜、元甫、元寿、元鉴、元延。妣宋氏,赠嘉兴太君,同葬武口。

六世祖

元甫公,行第四,字公善,子四,为汝摹、汝士、汝荗、汝翼。

七世祖

汝士公,行第二十八,子四,为廷发、廷效、廷及、廷合。

八世祖

廷发公,行第三十六,子一,为四三。

九世祖

四三公,子四,为百四、百五、百六、百七。自武口迁溪头。

十世祖

百六公,子一,为小四。

十一世祖

小四公,子一,为道充。

十二世祖

道充公,子二,为文忠、文惠。妣江氏孺人,合葬于庙背,亥向。自溪头迁婺源北乡腾坑,为腾坑的一世祖。

十三世祖

文忠公,子二,为元暹、元富。妣程氏。合葬于汪王尖。

十四世祖

元暹(xiān)公,子一,为宏道。妣汪氏,合葬于住后。

十五世祖

宏道公,子一,为振立。妣程氏,合葬于晓庄榔木玝(wǔ)。

十六世祖

振立公,字兴祖,子二,为社德、社才。妣詹氏,合葬于屋基里巽向。

十七世祖

社德公,字崇仁,子二,为宗善、宗盟。妣吴氏,合葬于小汪岺亥向。

十八世祖

宗盟公,子二,为德孚、德允。妣洪氏,合葬于前山己向。

十九世祖

德孚公,子一,为思恭。妣宋氏,合葬于汪王尖巽向。

二十世祖

思恭公,号松轩,子四,为坤元、坤亨、坤利、坤贞。妣宋氏,合葬于后月形,巽向。

二十一世祖

坤亨公,子五,为廷玉、廷育、廷礼、廷斌、廷谏。妣詹氏,合葬于后月形,亥向。

二十二世祖

廷礼公,子二,为金敖、金卞。妣宋氏,合葬于金盘。

二十三世祖

金卞公,子四,为天海、天武、天祿、天智。妣吴氏,合葬于蛇形。

二十四世祖

天智公,子四,为云蛟、云衆、云祖、云贞。

二十五世祖

云贞公,子三,为一忱,一慎、一恂。妣胡氏合葬于住后。

二十六世祖

一忱公,子二,为士俊、士榤。妣詹氏,合葬于屋基岺。

二十七世祖

士俊公,子二,为文炤、文烍(xiǎn)。妣洪氏,合葬于小汪岺,乾向。

二十八世祖

文烍公,字益明。子二,为光瑚、光琏。妣程氏,纳妾秦氏,生子一,为光玲。

二十九世祖

光瑚公,子二,为国炳、国荣。

三十世祖

国炳公,子四,为朝浈、朝焕、朝沸、朝广。妣汪氏,合葬于小坦。

三十一世祖

朝焕公,子二,为有谟、有炎。妣程氏,合葬于西坑术。纳妾姚氏。

三十二世祖

有谟公,子二,为庆烱、庆垣。妣汪氏兰美,合葬于曲尺许乙山,辛向。

三十三世祖

庆烱公,子一,为敬钧。妣汪氏助转,合葬于曲尺许巽山,乾向。纳妾生宜。

三十四世祖

敬钧公,字信秌,乳名兆昌。子二,为启基、啟怀;女二,为大嫒、小嫒。妣汪氏兆琴合葬于木林塆。

三十五世祖

啟基公,字承棟,生于1921年9月20日,殁于2002年12月10日。妣詹宝茹,生于1920年7月6日,殁于2008年1月29日。子三,为烈生、祥生、健生,女一玉云。由婺源迁居到上海,是为上海王姓家族的一世祖。

啟怀公,字承椿,啟基公之胞弟,生于1929年8月24日。妣詹丽娟,生于1931年10月16日。子三,为小明、一凡、乐天。1954年由婺源迁居到北京,是为北京王氏家族的一世祖。

父亲母亲

我的祖父辈,兄弟俩都是晚清的秀才,因此,我们家也算是书香门第。 

我父亲叫王敬钧,是私塾学堂的教师,忠厚、朴实、敬业、彬彬有礼,有较高的儒学修养,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就是现今北京一些书法家都不一定有他写得好。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我上初小时就去世了,是我们家最重大的损失。我们从小就崇拜父亲,他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了。如果说我身上还具有一些优点的话,这都是他言传身教在我幼小心灵里播下的种子,我之所以喜欢书法,也都是受到他的影响和得益于他的指点。

我母亲叫汪兆琴,为人善良,聪明能干,善于烹调,虽然不识字,但是非常通情达理,办事公道,乐于做邻里纠纷的调解人,谁家有问题解决不了也都愿意来找我母亲寻求帮助。她教子从严,眼光远大。由于腾坑村没有高小,在我12岁时,她就毅然决然地把我送到离家10里外的庆源村读高小,吃住在一个破旧祠堂里。她把不舍放在心里,表面上还是严格要求子女要去吃苦,要去读书,对于一个生活在闭塞山区的母亲来说,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她还让我读完小学上中学,一直念到大学毕业。母亲这一英明的决断令我跨出了人生旅途中决定性的一步,我能有今天,更要感谢我母亲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育。

我母亲和同住一屋的叔婆都喜欢听书,每当我假期在家时,就要叫我读小说给她们听,这就促使我在高小和中学这几年的假日里读了不少闲书,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济公传》、《彭公案》、《七侠五义》、《封神榜》、《聊斋》、《说唐演义全传》、《薛仁贵征东》、《孟姜女》等等,这对我了解中国文学和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父母的为人及对我的教育是我一生成长进步的关键,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永生难忘。

兄弟姐妹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王大嫒是一个善良、贤慧的贤妻良母,她比我大十几岁,出嫁以后随经商的姐夫去了上海,生有一儿一女,对孩子爱护备至。可惜她英年早逝,三十几岁时就过世了。她身体虚弱容易染病,那个年代科学不发达,缺医少药,所以没能治好,这可苦了她的儿女,只能从小在奶奶的照顾下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