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社会生活记录--我和女儿关牧村 第2节

点击:

记得有一次我父亲赶大车在此被查出,除东西被没收,大车也被扣留,警察还用皮带抽打他。次日,父亲没回来,也无音信,我母亲觉得出事了,便前往寻找。更可恶的是,警察将我母亲也押进了水牢。因我父母在村里都称得上是大好人,于是村民邻里到处托人,总算把他们救出来了。父亲遭受毒打,屁股肿得不敢坐,母亲也是两腿浮肿,我只能心疼地站到门后默默落泪。生活在这样苦难的年月里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在那些伪满警察的罪行在后来的“镇反”运动中得到了惩处。

乱世童年

我的父母亲是活到八十多岁才作古的。这段往事应该让后代明白:你们的祖辈在那个苦难年月里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是多么不容易啊,你们要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月里,村里家家户户都戒备森严,村民们将院墙加高加固,将原先的木门都换成大铁门,天一黑就将大门上锁,并且在院墙周边四角处筑起站人的高台。夜里,大人们往往手持梭镖在高台上站岗放哨。另外,村中每几家人合伙买支步枪,轮流使用,以防土匪来袭。

有一次,土匪来抢邻居付子清家(付子清系村长),付以步枪抗击。土匪抢劫未遂就将其南场院的草垛放火给烧了,火光照亮了天空。晴天白日,农民即便在田地耕种,有时来土匪都会将耕地的牲口抢走。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社会安定,自己和家人安安分分过日子,可在那个岁月谈何容易啊!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农村过年是非常热闹的。几千年来,这在中国都是最重要的节日。远在唐代,玄宗就曾以“除夕”为题,命史青吟诗。史青应口而出,吟成一首五律: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意思是说:今年在今天晚上就过去了,明天带来了明年。严寒随着今夜逐渐消失,到五更天快亮了时,春天降临了。天色在空中慢慢地改变,人们的容颜暗中不断地衰老。不知不觉地,明媚的春色已在后园的梅花上显露出了。

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沿续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这个大节日。但是与我童年时相比,年的过法已经有所不同了。

我童年时,一进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在晚上做年豆腐、年干粮,热气腾腾地做到后半夜,然后将做好的豆腐、干粮一盘一盘放到外面冻起来,次日早上再将冻好的食品收藏起来——一直要吃到来年出正月。

腊八,即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农村家家户户都做大黄米加红小豆的黏米饭,用红糖或大油(凝固起来的猪油)搅拌起来吃。现如今改吃“腊八粥”了。

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也叫“过小年”。这天晚上,村民们用秫秸编织成牛马等动物,并将灶王爷取下来,用灶糖[‡]将灶王爷下面的天狗的嘴粘上。我们小孩都跪在灶口旁,上几柱香,将灶王爷及编织的牛马等动物一起烧了,大人则念叨说:“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明年细粮细米多带点来。”之后,大家在院子里放个二踢脚(两响的炮竹),到了晚上,全家则都要吃灶糖。

过完小年,就开始“打年纸”。什么叫“打年纸”呢?就是列出年下所需用的物品。在那时农村,这些物品也不过是些很普通的东西,如糕点、红白黏(黏窝窝)、枣、栗子、冰糖、香、蜡烛等供品,鱼、木耳、黄蘑、红白糖、面粉、油盐酱醋等类生活用品,另外还有烧纸(除夕夜做“包袱”烧给先辈用的,后文有介绍)、红纸(写对联用的)、鞭炮等。

列出清单后,人们就赶上大车拉着粮食去集镇,将粮食粜出后买回所列出的物资来。以物换钱买东西,这是农村普遍的交易方式。买回来红纸后就开始写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者是“满斗焚香、骡马成群、肥猪满圈、五谷丰登”等吉利话。除夕这天,我父亲洗手洗脸,换上新衣裳,将供奉着的老佛爷、菩萨、希林妈妈都清整一番,并将希林妈妈的纸袋打开,从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让其在空中悬着。我小的时候每天早晚向希林妈妈跪拜并烧三炷香,但不懂什么是希林妈妈,我问到爷爷,爷爷说:希林妈妈是咱锡伯族的“家谱”。

原来,希林妈妈在锡伯语中意为续嗣女祖,原先她是专门为保佑子嗣降生的神灵,后来演变为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希林妈妈的象征什物,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许多小弓箭、箭袋、背式骨(猪、羊等的后腿膝盖骨)、小吊床、铜钱、五颜六色小布条、小靴子、小家具等组成,平时装入纸袋挂在室内西北墙角,每年大年三十才能取出拉开,家长带领小孩烧香磕头,到二月二日再装回纸袋放回原处。制作希林妈妈时还有严格的规矩,所有的布条、丝绳、弓箭、小吊床等须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七户家中去索取,并邀请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庭中年纪最大的人来制作。

为什么希林妈妈是“家谱”呢?因为制作希林妈妈时以本家族的辈数传袭为本,增加一辈人就在希林妈妈上添一背式骨,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预示他将成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一布条或小吊床,预示她将来洗涮缝补,勤劳致富,生儿育女,子孙满堂。这是家族宗室繁衍的标记,也可以说是锡伯族人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难怪爷爷会这么回答。现如今,这些都随着时代而消失了,时而想起来还有些怀念。

乱世童年

年三十晚上,首先要在牲口圈旁已设立好的灯笼杆上扎上松枝,然后将灯笼点着系到上面去。灯笼杆高五六米,一到三十晚上,便可看到家家户户的灯笼杆系着灯笼,像天上星星般点点发亮。

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做“包袱”。“包袱”类似于一个大纸口袋,里面装上金银箔叠成的元宝,外面写着逝去的先辈人的名字。人们抬着桌子到街上十字路口,在桌子上摆上供品,大人带领孩子打着灯笼跪在地上烧包袱,大人嘴里念叨着给某某先辈烧包袱来啦,然后将供品焚烧,再倒上几杯酒,放个二踢脚。这是年终民间祷念先人的重要方式,年年如此,但现在也不怎么能见到了。

祈祷结束回到屋里,全家包饺子。这时妇女就不得下地了,惟恐冲了神灵,一切行动全由男人操办。这天夜里,不断地有人来门口喊:送财神来啦!这时就得将家中冻好的年干粮送给人家一份,然后接过人家手里的印有财神爷的画放到佛爷前供奉起来——这一宿,不知有多少份送来的财神爷。

除夕夜里,时钟12点过后(农村则看三星[§]是否偏西了),正是迎接财神的好时机,人们在院子中间放上一张大桌,摆上满斗焚香(烧香的器皿),摆上供品,一旁放着鞭炮。父亲手持整把香,敞开大门从大门外喊着“迎接财神”、“迎接喜神”、“迎接贵神”等,好像要将这些神仙引进来,然后将整把香插在满斗焚香上。迎接完神仙回到屋里,我们小孩在亮堂堂的灯火下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煮饺子吃除夕饭,守夜,在炕上玩纸牌等。

第二天早上,即大年初一,乡村里家家户户的男人结队挨门挨户拜年。紧接着,各个村里组织秧歌队走街串巷庆祝节日,迎接丰收年,一直闹到过正月十五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