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牧村又参演了《海上生明月》这部比较欢快的音乐故事片,刘琼任总导演。该故事片描述了渔家女李燕走向歌唱艺术道路的经历,牧村在影片中饰演李燕这个角色。
李燕是个倔强勇敢的姑娘,感情炽烈,性格外向,有一股蛮劲,像个假小子,这和牧村在性格、气质上都有差距。导演为了缩小这个差距,首先让牧村作小品,牧村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怎么也做不出来,叫她哭,就是哭不出来,大伙都为她着急,她也恨自己不争气。年逾七旬的导演耐心启发引导,为了不让总导演失望,牧村翻阅电影资料,向摄制组请教,听对方讲解剧情、分析角色等。后来,牧村又到胶东半岛体验渔村生活,渔民热情奔放的性格,迎风斗浪、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她终于把握了李燕的性格基调,演出了她那与大海风浪作斗争的勇敢劲,以及对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
牧村在上海先期录音演唱八首歌,除五首套曲外,有一首是李燕刚进剧院时,第一次参加由众多专家教授出席的审查汇报会上唱的,影片规定这首歌应该唱“糟”,这样才能表现出李燕当时的精神紧张、怯场、唱不入调。而牧村就是唱不出这个要求来,一遍又一遍地练,额上直冒汗仍唱不像。导演又启发说:“你现在是李燕,不是关牧村。”她又胆怯地走到钢琴旁,流露出十分紧张的心理,唱得特别“糟”。大家听了都满意地笑了,说:“这下符合了角色的要求。”她才松了口气。
20世纪80年代,女儿演出时留影
拍摄期间,她为生活在这个集体里而感到欣慰,感到温暖,大家亲切地称呼她小燕子,处处关心她。在外景地,早晨4点钟就得起来化妆。一开始,她对起早化妆很不习惯,后来不需别人叫自己就起来了。第一次出海,她因晕船一个劲地吐,连戏都拍不成,后来经过连续几天的锻炼居然也不吐了,实践使她体会到拍部电影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演好一个角色更须下功夫,要经过一次次地试戏。等万事俱备了,可天公又不作美,为了等日出早早架好机子,结果因云雾见不到太阳,只好返回驻地再等下次。等日出、日落、黄昏,往往就这样一次次地在失望中过去。这和舞台演出完全是两回事,整个影片还得拆开来拍,先后没次序,但一场戏的情绪又得连贯起来;有时试戏时挺好,而正式开拍又不行了。牧村从中亲身体验了电影演员的甘苦,但一想到全国人民盼望看到她的影片,便又有了动力。
几年来,牧村深感为电影、电视剧配唱插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首歌曲经过排练即可登台演唱,而电影和电视剧在排练前则要先和导演、作曲、指挥讨论剧情,以使演唱者准确掌握画面和主人公感情的要求。在演唱时还得控制音乐和口型,使之符合影片人物形象,如果演唱者声音、情绪和影片中人物有差距,就会影响或破坏音画的统一,造成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的矛盾而“出戏”。总之,为影片录唱是在没有观众的录音棚内,演唱者凭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去掌握自己的感情,用心声去打动观众,因此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劳动和汗水。
牧村饰演的《海上生明月》中富有音乐天赋的渔家姑娘李燕,朴实的性格和美好的歌声融为一体,感情真挚,流畅自如。她演唱的歌曲大致分为两组:一组是以活泼的《海风轻轻吹》、宽广的《渔歌》和奔放的《出海歌》为主组成的;另一组是声乐套曲,由《海一样的爱》、《沙滩上》和《海蓝色的梦》等几首歌曲组成。牧村在《海上生明月》中演唱的十几首歌曲,包括以上套曲在内,生活气息浓厚,把渔民和渔家姑娘爱海洋、热爱豪放的海上生活、热爱渔船上共同劳动的伙伴和渔船上的丰收景象在影片的音乐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海上生明月》
1984年,我与老伴、牧村及《海上生明月》中老师的扮演者王苏娅(后右)合影
1984年,牧村应邀到北京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排演和拍摄。这是一部举世瞩目的大型歌舞,也是向国庆35周年献礼的节目。牧村在剧中饰演一位革命女英雄,即上海“四一二大屠杀”中就义的母亲,她抱着婴儿含泪高歌,向革命伙伴告别,唱着《妈妈就要离去》:“在这漆黑的夜晚,有多少话要告诉你,孩子啊……我留给你天地间一腔正气。”这一幕,使得多少人潸然泪下。这是继《东方红》后又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演出结束后,牧村受到了极大的革命教育。就在这一年,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华夏大地的优秀文化,是开拓不尽的宝藏,中国是艺术之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的诗词。1990年,天津歌舞剧院等单位联合录制了电视艺术片《唐宋风韵》,包含《江山留胜迹》、《醉卧沙场君莫笑》、《长安市上酒家眠》、《大江东去》等部分。牧村参加了演出和配唱,她饰演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一样凄美动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宋风韵》拍完八集,首先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厅播放,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知名人士的称赞,认为这是弘扬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最好宣传形式,应该继续拍下去。为此,制作方又续写了十二集剧本,并录制了磁带。
磨难是人生的财富
牧村在电影、电视剧中唱的主题曲或插曲,以及其他所有唱过的歌,都是健康向上催人进取的,而且又都具有哲理的启迪。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准则:“哗众取宠的不唱,矫揉造作的不唱,无病呻吟的不唱,粗制滥造的不唱。”
过去的磨难是她人生的一大财富,记得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看来,逆境、厄运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的精神,使人锻炼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
牧村曾因家庭问题被拒于艺术殿堂大门之外,然而她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对声乐艺术的苦苦追求。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她曾受到过各种歧视,但她没有屈服,她常常用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并顽强地呼唤着光明的未来。如今她终于挺立起来了,她说:“我从艺几十年来各方面都站得稳,在名利得失面前我宠辱不惊,能恬静地对待一切,经受得住寂寞和挫折。”“容易得来的也容易失去。”她十分清楚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所以会很好地珍惜。同时,她还深深体会到: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往往粗心大意、左顾右盼,自然走不好;走在坎坷的路途上,就专心一意,注意脚下的路,双眼紧盯着路,因而走得平稳,不至误入歧途,少些失败,多些成功。
牧村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取得的荣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荣誉的美酒,常使不理智的人很容易醉倒。她说:“我绝不会在利欲面前醉倒,同时也要切忌在安逸的生活中产生惰性。”牧村真诚待人,坦诚处事。面对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她始终心静如水,坦然处之。在她的身上,平和中透出一种释然,一种惊涛骇浪后的宁静和安详,一种自己能够掌握命运,奋发向上的豪迈的心情。这种心态也许就是她在音乐艺术上能够达到这样高的境界的最重要的基础。
回报社会
这些年来,牧村多次参加各种形式的慰问演出,随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到云南、贵州慰问边防战士,到西藏慰问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到河北省最贫困地区慰问乡亲,到西沙、南沙、海南慰问守岛部队战士;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井冈山慰问老区人民,到克拉玛依石油钻井塔下,到鞍钢工人中间,到清华、北大校园,到大庆,到三峡,到南昆铁路上,以良好的艺德服务人民,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她从不把自己的歌声当作商品或特权,凡是党和政府举办的纪念庆典和公益活动,她都带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