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社会生活记录--我和女儿关牧村 第22节

点击:

满碧礁是南沙生活条件最苦的一个礁,牧村建议说:“咱们船上准备的西瓜、蔬菜省下来给战士们吃吧!”她的建议赢得了同志们的一致赞同。守礁的战士几个月没见到绿色了,他们中间有的被演员这种热情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回来后,文化部赋予了牧村“南沙水兵”的称号。

2000年,牧村去云南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演出,顺路去到滇西北母系文化遗存地——泸沽湖摩梭人女儿国。当她来到这里,摩梭人男女老少把牧村围了起来,他们说:“我们摩梭人有一种两千多年祖传下来的苏理玛酒,如果不开发出来恐怕就要失传了,得知你是名人,又是慈善人,是我们这里的菩萨,帮我们把这种酒开发出来吧!”

牧村看到这些摩梭人一双双渴望的眼神,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又想,这是我国唯一仍保留有母系社会遗存的女儿国,而这件事是这个少数民族社会公共的利益,不由得说:“我也是少数民族的子女,怎能不帮助开发呢?”于是,她从这里带上苏理玛酒回到北京,请专家进行研究分析论证,最后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开发出来了。

苏理玛酒一问世,就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绿A认证和全国第一家有机食品酒认证,农业部、科技部2001年农业科技年会科技创新奖。牧村为滇西北开发、民族团结、扶贫做了一件好事,酒厂生产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圆了摩梭人多年梦寐以求的心愿。

回报社会

2004年年底,那场震惊世界的印度洋大海啸发生了。从屏幕上看到的灾难是多么令人揪心,她睡不着,想该怎么伸出援助之手呢?于是,她带头号召演艺界义演募捐,分别给大家打电话联系。经半个月时间,共组织了四场大规模的义演支援灾区,牧村更是场场踊跃参加演出。除此之外,她还以个人名义先后捐了几次款。由于操心劳苦加上参加演出活动,结果她把嗓子累得发炎了。

凡是灾难、饥苦,都牵动着她的心,这也是因为她曾经受过苦难,特别理解“人在难处扶一把”的重要性。扶贫救灾应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义务。

以上这些扶贫、爱心等活动,只能说是她比较正常的工作,不值得夸耀,那为什么要写出来?主要是给人们提供借鉴,告知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对待工作和处理问题才符合情理,方得人心。这些年来,牧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社会评论是盏明灯,也是镜子,一直照耀着她、陪伴着她、鼓励鞭策着她。她生活在这片艺术沃土之中,多方面的营养给予了她成长的力量,同时她也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有位失足青年来信说:“你的歌声,激励了我们对前途理想的信心,使我们又能振作起来重新做人。你用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我们这些人得到安慰。你的感人的经历,使我们感到这一代人是有希望的,因而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一位同志说:“感谢你,是你的歌声使我在彷徨、徘徊、满腹忧郁之中看到了希望,使我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去生活。”有位维吾尔族姑娘马依娜来长信说:“你的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挽救了我与男友的爱情。我要像阿娜尔汗那样支持他守卫祖国边疆,等待他立功的喜报,是你给了我精神慰藉。”

北京294信箱来信说:“1978年我因下肢瘫痪,二次住院手术,痛苦之极对生活失去信心,几乎痛不欲生。听了你的《一路坎坷一路歌》,你在逆境厄运中,你的事迹和歌声不仅鼓舞了我,给了我力量,医治了我精神创伤,你顽强的毅力,一直是我强大的精神支柱。不久,我出院能走动了,你挽救了一个灵魂残废的人。”有的来信寄语关牧村:“今天,狂热的掌声将你称赞;有谁会想到你有苦难的童年?”

一位青年来信写到:“你的歌声,像一阵春风吹去我眼前的乌云;像溪清水,洗去我心灵上的污尘;更像催征的鼓点,要我扬鞭策马奔驰在前进的道路上。”另一位来信说:“你的歌声是那么宽厚而圆润,委婉而自然,像和煦的微风拂动着深深的大海;像远方的深谷回荡着沉沉的雷鸣,有一股令人向往前进的魅力。”

1982年10月26日,《湖北日报》在“群星闪耀”中评说:关牧村,她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很朴实地表现她丰富的内在感情。寓美于朴,寓情于朴,并有一定深度。她的《补衣歌》、《台湾当归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愿做蝴蝶比翼飞》,都唱得含蓄而真挚。而对各类风格的作品,像意大利歌曲《美丽的西班牙女郎》和《妈妈》,巴基斯坦歌曲《我们美丽的国土》,印度歌曲《神啊,吹起你的笛子》,日本歌曲《知床旅情》都唱得各具特色,使她的歌唱艺术显得五彩缤纷。

《百花园》第六期评说:她的音色醇厚甘美,柔中有刚,音域宽,表现力丰富,无论是深情真挚的《台湾当归谣》、欢乐明快的《祝酒歌》,还是异国情调的亚、非、拉国家歌曲,她都能唱得恰到好处。她的吐字清楚,具有民族特色。她根据歌曲风格,在真假声运用上作了不同的处理,突出了民族、民间色彩。这对女中音演员说来是尤为可贵的。

1979年,青岛之夏音乐会在青岛举办。日本一海员听了牧村演唱的日本民谣《木曾节》后高兴地上台献花祝贺,并接连三天来看演出。一位巴基斯坦贵宾听了她演唱巴基斯坦歌曲《美丽的国土》时,激动得站起来挥手致意。他说就好像在故乡听到的歌声一样。第二天,他因找遍全市买不到牧村的唱片而感到很遗憾。

1980年1月1 9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在《天津日报》上评论说:“关牧村唱意大利歌曲、俄罗斯民歌、巴基斯坦歌曲等都很有性格,富有韵味。她唱歌没有框框,不刻板,不做作,非常自然。她能把自己的感情和声音,毫无顾虑地投入歌情深处去倾诉,这是十分可贵的。”

1981年6月23日,《江城日报》凌空在文章中评论说:“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的演唱,音色丰厚柔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听她的歌如饮醇酒,如浴春风。特别可贵的是,她不借助毫无意义的夸饰,更不装腔作势,而是凭借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和精心处理,去挖掘每一首歌曲的各自的个性,让歌声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流出来,拨动听众的心弦。”

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张淑英于1979年6月22日报道中说:“音乐爱好者评论关牧村的演唱特色是:嗓音浑厚,强弱对比鲜明,高如江河奔泻,低如闷雷回旋。”

回报社会

《月光下的凤尾竹》则给人一种唯美的享受:“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听啊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传神的歌声,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

2000年8月,一位美籍华人来信说:“我生在台湾,工作在美国,我为华人中有这么一位歌手而高兴,听了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歌是一种艺术享受。”

《北京青年报·天天特刊》评论说:“在唱这首歌时,她把自己满腔的情都倾注在里面,柔美、婉转、爱慕、向往,每一处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其声柔,似落花流水淙淙;其声美,如清风月朗鹤唳空。她的歌适合在静静的夜晚倾听,一杯清茶,几许月光,任心灵在音乐的时空自由游弋,上下翩跹,给予人的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灵魂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她的歌很像一坛酒,愈久愈醇香,注入人们心田,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