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社会生活记录--我和女儿关牧村 第21节

点击:

记得在2001年4月25日,举办“第七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时,一位工作人员说:“承办单位支出费用压力太大。”关牧村得知后很平静地说:“去三门峡演出我义演,一分钱也不要。”人们认为她的这种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与她踏踏实实做事做人,一向不愿张扬自己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1998年长江水灾期间,牧村两次捐款,两次到长江一线慰问抢险官兵,还主动要求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赈灾义演。张家口地震后,她又随青联团体前往慰问演出,关心这里的灾情。

牧村勇于奉献,不图名利。1995年,为参加第43届世乒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她推掉了商业性演出,全身心地投入排练。组委会单独给她报酬,她不要,和其他演员一样只拿了劳务补贴,而且还把这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她说:“天津给予我的太多,我应该涌泉相报。”

1999年夏天,牧村到外地联欢,路过一个比较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听说关牧村来了,请她给大家唱个歌。她当场给大家唱了三首歌。一位随行人员说:“咱们不能随便说唱就唱,作为歌唱家该摆摆架子,也得拿着点,这里条件这么差,又没有报酬,真不该唱。”可关牧村却说:“作为一名人民艺术演员,就应该多到群众中来演唱。这些少数民族群众这么诚恳、热情,咱怎能在他们面前摆架子呢?”

她的这种尊重群众的行为传播出去后,使得人们对她很尊敬。记得在1998年夏天,牧村在常州演出结束后,成百上千的观众拥上来请她签名留念、与她合影。一位七十来岁的女医生要见她,可是怎么也挤不上来,竟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后来一位工作人员把她带到牧村的住地,她一见牧村就上前紧紧地抱住了,流着眼泪讲述了一段往事。她年轻时在北京一家医学院读书,后来分配到北京同仁医院当医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爱人到青海工作,那时候他们每天都听牧村磁带里的歌声。他们远离内地亲人,歌声便是亲人,便是力量,相依相伴度过了那寂寞难熬的时光。歌声伴随着他们激起生活的勇气。如果没有她的歌声,还不知落到个什么结果,她说:“你可是我们在那个年代的亲人啊!”

牧村多次参加民政部组织的“爱心之星”活动,以慈善之心敬老扶贫助学。她深入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和福利工厂去慰问,给老人、孤儿和残疾人带去歌声和欢乐。有一年正月,她去长白山区慰问福利院老人,把甜美的歌儿唱给老人听,和老人一起包饺子。她也常到天津敬老院帮他们打扫卫生、擦地、给老人喂药,给他们带去了欢乐。

牧村并不是大款,但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教导她说:“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伸出手拉上一把。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把,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牧村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按妈妈的教育行事。记得有一次牧村乘船外出演出,途经嘉陵江时,她走出船舱赏雨景,忽然她发现甲板上蜷缩着一个浑身被雨水淋透的小男孩。牧村心疼地问他为什么不进到船舱里,小男孩怯生生地说:“买不起船票。”说着小男孩指着一堆花篮恳求说:“大姐姐,买一个花篮吧,我妈妈病啦,等着我卖花篮钱回去看病。”牧村听后心酸了,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眼含着泪水买下了小男孩的全部花篮,并多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进到船舱里去。小男孩感激地跪下来说:“谢谢大姐姐救了我母亲!”牧村深深懂得“人在难处扶一把”的人生美德,这也同时是她经过苦难生活的教育课堂所获得的品格。

1995年的春天,北方还是寒冷的季节,牧村来到燕山深处一个叫三义沟的地方。她一进村,一群孩子就围了上来。牧村看到这些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表情,心里难过极了,紧紧地搂住孩子们说:“你们怎么不上学呀?”村支部书记说:“咱村里没有学校,孩子要上学必须步行3个小时到乡里去上学,因为路远孩子只得住校,可住校每人每年要花二百块钱,多数孩子交不起,现在已有三十来个学龄孩子不能上学。”

回报社会

闻听此言,关牧村的心情十分沉重,她想自己童年也曾在农村受了许多苦,精神上也受过很多折磨,可终究是有学校上的,如今这些孩子正是受教育的年龄却不能上学。她对支书说:“明天就让这些孩子去上学吧,我每年拿出6000元钱替他们交学费,直到他们小学毕业。”村支书望着这位素昧平生的演员,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当村民刘进福拿到这钱时,拉着牧村的手直抹眼泪,他说:“你与我非亲非故,我该怎样报答你啊!”

几年来,牧村一直没有食言,年年都及时地把钱送去。乡教委一位同志说:“与许多明星相比,关牧村的收入并不算高,可她却一下子管了这么多的孩子。”每次她送钱来都和老乡吃一样的饭菜,走时还留下饭钱。她是这样平易近人,真是难以相信。当县委宣传部要报道此事时,牧村马上拒绝了,她说:“我只是从心里看着孩子们可怜,不能误了他们的学习,这事不值得宣传。”

牧村每年的演出活动,多数是政府行为、公益性质的,商业性演出较少,即使这样,她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钱回报社会,如捐资助学等。有一次牧村在一家地方报上看到一农村高中生参加数学竞赛获优秀奖,被破格录取上了大学,母亲为了供他上大学,卖了怀孕的驴。关牧村说:“这个孩子定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大家应该帮助他安心读好书。”当天,牧村就把随身带的3000元钱通过报社记者寄给了这个学生的母亲。

2003年,牧村应邀以嘉宾身份坐客中央电视台教育台爱心工程活动,并在电视屏幕上介绍了辽宁省的一个学生王东。该学生因家境贫困,学业堪忧,但他勤奋上进,边学习边卖报和捡拾破烂卖钱,最终考取了东北大学,但付不起学习费用。为此,牧村每年寄给王东一笔钱,一直供其大学毕业。

2003年12月份,北京朝阳区松堂关怀医院给天津歌舞剧院寄来一封信,信中介绍了该院是为临终前老人服务的医院,信中还附了张多名老人的签名,字体歪歪扭扭的,细看方能看明白,大意是想在临终前能听听关牧村的歌声,因为这些老人都是伴随着关牧村的歌声走过来的,听听她的歌声死后也就瞑目了。老人们都按上了手印。

当我接到这样的信件后,及时给在北京的牧村寄了去。牧村接到信的第二天即2003年12月30日,便前往松堂关怀医院去看望老人。她来到医院,拉着老人们的手给这一百多位老人唱《一支难忘的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感动得老人们潸然泪下。牧村还说:“过年啦,留下一万元钱给老人改善一下生活。这算是尽到晚辈的一份孝心,给老人们一点愉快的精神安慰。”临走时,牧村还留下了歌曲磁带及艺术人生书籍。她在回来的路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些老人泪流满面的面孔浮现在眼前。2003年至今,9个年头里,牧村每年新年、春节期间都去看望那里的老人。

牧村对父亲关心,而更热爱和关心社会上这些老人群体。她说:因为人都有老的时候,使这些老人晚年感到国家富强、社会温暖,也算对国家对社会做点微不足道的服务工作。

1990年春节刚过,牧村随国家文化部代表团到南沙慰问,当天海上刮起大风浪,他们抓住船弦,在身体起伏摇晃中对着巡洋舰演唱。牧村晕船吐得脸色苍白,仍以顽强的意志唱给战士听,一首接着一首、一场接着一场,白天联欢,晚上夜航,跑遍了附近的所有驻人的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