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燕燕于飞--王燕春回忆录 第5节

点击:

日本投降

1945年,我高中毕业。因为喜欢历史,我选择了与家只隔一条胡同的辅仁大学历史系。辅仁大学原来和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关系,1952年合并到一起,原来我们辅仁大学的校领导成了新校的领导,这已是后话。

 

1945年,王燕春(左一)高中毕业时与同班同学在颐和园万寿山留影

 

1945年,王燕春(前排左一)在北平女二中高中毕业留影

刚到辅仁大学的时候,我们学历史要从头学起,中国历史从古代史学起,世界历史也要学。此外,外语要求也很严格,不及格便不能毕业。那时日语是必须学习的科目,因此我选择了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学校的老师中仍有日本人,不过因为他们是老师,负责教书、传授知识,倒也没有很凶。

 

1945年,考取辅仁大学时的证件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时候,大家欢欣鼓舞,有些人甚至手舞足蹈地跑到街上游行。

反暴斗争和“五二〇学生运动”

解放前,辅仁大学虽然在学术上是有名的学府,标榜着“不问政治”,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受到国民党和天主教的双重统治。解放战争时期在高涨的革命形势下,辅仁大学与北大、清华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比较起来,学生社团活动不多,同学间的交往也少,如死水一潭。

直到1946年冬,北平发生了“沈崇事件”(女学生沈崇在1946年12月24日晚去东长安街平安电影院看电影途经东单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皮尔逊等两人架至东单操场施行强奸),沉睡、平静的私立天主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开始觉醒了。辅仁大学的学生们参与到了各大学抗议美军暴行的行列中。参加这次抗暴斗争的人数很多,它意味着辅仁大学的觉醒,受天主教和国民党中统、军统严格控制的辅仁大学被学运冲垮了。

紧接着,1947年5月20日,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又称“五二〇运动”)爆发,这是一次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运动。

此事先是王伯洪传达给我们的,告诉我们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在上午10时会路过我校门口,让我们号召同学们尽量参加此次学生运动,声援游行的大学生,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

当天上午8时左右,我、付维慈、任泽世、段惠春四人跑到辅大礼堂门口,要求校方打开礼堂大门,我们要占用开会,但校方不允。这时,辅仁大学的特务学生范镳(读biāo)等也来到门口,企图阻挠这次运动。付维慈、任泽世上前把范镳抓住,狠揍了他几拳,并把他拉到校外大街上,然后再回来。回来之后,付维慈几脚把大门踢开,同学们一下涌进了礼堂。这时,特务分子也涌到了楼上,他们把早已准备好的沙袋、石头、木棒、桌椅腿等扔了下来,企图破坏会场。这更激起了我们的愤怒,我们一面斗争,一面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坚持到开完会。之后,我们冲出会场,参加了游行(人数大约有300人)。

游行队伍先到了北大(沙滩),在那里开会,后经东、西长安街。路过天安门快到西单时,辅大队伍被特务分子冲乱了。特务们用木棒打伤了领队的同学范光斗,可范光斗包扎好伤口后,又冲到前面领导队伍前进,一直到西四。沿途围观的群众甚多,他们也很激动,和我们一起高喊“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

我们班参加游行的人数不多,有段惠春、寇淑琰、刘益旺、刘翰屏以及我。队伍解散后我们没有直接返校,而是又回到了沙滩北大。当时我们都把北大当成革命大本营,一直到天黑后,才经北海东夹道分别返校或回家。

私立辅仁大学沉闷的气氛就是被这次学生运动打破的,我们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加读书会

经过1946年底的抗暴斗争和1947年的“五二〇运动”,校内大部分学生开始行动起来,政治立场逐渐分明,但群众运动基础仍然较差。1947年下半年,辅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办起了读书会。这是一项团结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的重要工作。

历史系的读书会是辅大学生会中的一个组织,是1947年6月,由我、刘益旺、刘淑娟、刘翰屏发起的。刘翰屏看的理论书较多,居住环境较好,读书会常在他的寓所举行。有时我们还一起外出郊游,西郊的五塔寺、北郊的蓟门烟树等我们都去过。我还领着大家去过陶然亭,到那里参观烈士墓——有北平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高君宇烈士和他女友、作家石评梅的坟墓,还有清末做了很多义举的名妓赛金花的墓地。受当时环境影响,进步的社团还不好公开,读书会是在半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加入的人多是通过同学或朋友介绍才进来的。除了早期加入的我们几个人,后期又陆续加入了一些,先后有张文润、段惠春、寇淑玫、郭慕华、谭凤英等,此外还有地下党员周奎正。

 

1947年,王燕春(前排右)与同学在陶然亭参观烈士墓

 

1947年,王燕春(前排左二)与同学在五塔寺游玩

 

1947年,王燕春(右二)与同学在八达岭长城游玩

读书会学习的书刊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许涤新的《政治经济学》和一些民主进步刊物等,此外还有人学习了代表范文澜、郭沫若新观点的历史书,更有鲁迅、冰心、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作品。其中,我对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印象最深。大家一起谈学习心得,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很吸引人。

历史系的读书会虽只举办了一年,但成绩还是不小的。它既为党培养了干部,也是一种党在地下斗争中把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的有效形式。此外,读书会这种形式还使得成员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提高了日常学习水平,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便于进行统战工作。

积极入党

日本刚投降,国民党军进驻北平。当时人们普遍有一种思想,就是国民党军才是中国的正统军队,共产党不算,但我们学生这个小团体不这样想。在北平,我们看到国民党横行霸道,很不喜欢他们的做派。当时辅仁大学附近还有一个国民党党部,负责人是我们学校的。他们晚上经常到各个学校抓那些拥护共产党的学生。

我在那时还不算太活跃,有时也和国民党中统的人接触,但是以同学的名义(我们班有打入中统内部的同志)。那时国民党在明,共产党在暗,我们知道谁是国民党,但国民党不清楚哪些人是共产党。有些活跃、反国民党的人不见得是共产党,也有可能是民主人士。不过那时国民党的统治正处于政治恐怖时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无数共产党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大学期间参加的活动主要是读书会。我在参加读书会的时候慢慢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对共产党这个组织更加向往。

后来由于局势紧张,读书会的活动开展不了了,我想要做更多的事情,但苦于没有头绪。后来我想,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要参加到一个组织中去,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这时,我想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知道父亲是党员,经常有人到我家去开会,但我自己从没表过态,家人也不知道我的打算。既然决定要加入党组织,我便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