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雷锋先进事迹后,当父亲就自觉地对比检查自己,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日记。他这样写:“读了雷锋的动人事迹,我感动得流泪了。我的党龄比雷锋长,我的资格比雷锋老,我的年龄比雷锋大,可是我的革命情操、我的思想境界远远赶不上雷锋。我一定要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管放到哪里,永远都发出光和热,为党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5年初,农村“四清”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展开,我父亲又首先报名,带领人民大学部分师生到最艰苦的地方搞“四清”。 “四清”期间,他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给妈妈的信中写道:“过去在晋东南当八路军时的生活就是这样.....。”可以看出,父亲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很乐观。
父亲住在一间小土房中,房中的土炕仅能容两个人。一个小炉子,连烧炕带取暖都是它了。点一盏小煤油灯,只有一个简陋的灯罩,但这就算是农村的奢侈品了。父亲也坚持每天的半天劳动。他们吃棒子面窝窝头、高粱面、小米南瓜粥,就着一点酸菜或咸菜,但这可比老乡吃得好多了,老乡吃的饭里掺入了很多糠。
父亲告诉妈妈说:“不经过艰难困苦,就不懂得幸福是什么。能战胜困难,这是极大的考验。” “困难当然有一些,但是从工作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却是非常大的。每克服一些困难,就是工作和思想获得成果的时候。”他总是能从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出理论知识。
在“四清”运动中,父亲学习和研究了一些重大政策性的问题,搞了农村经济调查,对西社农村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多方面对一个大队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写出了《贾家庄农村调查报告》。父亲提出在农村开展多种经营,使农民脱贫致富的意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很有胆识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份调查报告,回京后交给了中央负责农林口的副总理谭震林同志并受到重视,但也因此康生对他“越权跨行提交报告”极为不满。
女儿孙冰回忆父亲孙泱
“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党委瘫痪,各校系干部都自身难保,很多老干部、老革命都被揪了出来,群众乱打乱斗,形势一片混乱。很快我父亲被解除了一切职务。
父亲对群众在运动中的所作所为居然毫无怨言,他理解群众难免有过火的地方,他还给别的受冲击的干部做思想工作,让大家想开些,正确对待,要经受一切考验,要让群众“千斗万批,千烧万烤,要经历千锤百炼”。
父亲以为群众中的一切过火现象很快就会得到纠正。但是,父亲哪里知道林彪、“四人帮”在兴妖作怪,他们策划打倒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大阴谋开始了。江青“四人帮”为了达到这个险恶的目的,直接插手中国人民大学的“文革”运动,诬陷孙泱是人大的“头号敌人”,是大特务、日本特务,并扬言要揪出孙泱的后台。
因为我父亲是周恩来总理介绍参加革命的,又长期在朱老总身边工作,和两位伟大领导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就被林彪、“四人帮”视为开刀的对象,就是通过整治我父亲然后将矛头直接指向朱委员长和周总理。面对这股妖风,父亲已经意识到林彪、江青一伙的野心,便暗下决心,誓死保卫被誉为“军队之父”的朱老总,绝不屈服于反革命的淫威,决不配合林彪、江青一伙的险恶用心。
我父亲始终正气凛然,坚持原则,所以他的处境就更加危险。“文革”有派性,当很多干部都表示支持某派时,父亲则表示不支持派性,而支持大联合,因此父亲得不到任何一派的保护。
父亲忍受着身体上和精神上极大的痛楚,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宽广胸怀经风雨、受考验。他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坚信问题一定能搞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迟早能够得以恢复。因此,即便是在困苦的“牛棚”里,父亲也坚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盼望有一天能够走出“牛棚”,继续为党、为人民工作。
我和两个弟弟也希望父亲能够早日安全地回到我们身边,结果是父亲不但没有回来,而是和我们永别了。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当时大字报提出了二百多条质疑,在我们心里也始终是个谜!
“文革”早已被否定,父亲也得以平反。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甚至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的一生不愧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这种全心全意忠实自己的理想,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情操,而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不止是一代人,而且打破了一个时代信仰。
几十年过去了,遗憾的是父亲没有能够等“四人帮”被打倒的那一天,更遗憾的是他没有能等到中国能够对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
病中心态实说
1988年我离休后,又得机会返聘了几年,心情十分舒畅。2002年本应无忧无虑地享清福,不料疾病又不断缠身,2009年发展到病危抢救。稍有好转后,我就提笔在病床上开始写起了诗和日记。
打油诗四首
(一)
疾病缠身苦难言,风烛残年实可怜。
孤独无助向谁诉,忧心忡忡度日难。
真望无常早招手,撒手人寰脱苦难。
感激医生解病危,生存延续希望添。
2009年3月6日
(二)
往年三八可庆贺,今年节日忧愁多。
日日梳妆发全白,夜夜难眠双目花。
疾病折磨催人老,岁月无情不倒流。
沧桑坎坷留遗憾,学浅才疏志未酬。
幸喜医疗技术高,死马还当活马医。
能留青山多几日,顺应天命送终年。
2009年3月8日
(三)
肾内团队医德高,技术精湛声誉好。
对待病人似亲人,热情细微有爱心。
大夫医嘱应牢记,莫误治疗最佳期。
病入膏肓再求医,医高也难回天力。
既然病来如山倒,病去抽丝需毅力。
配合治疗要默契,战胜病魔别放弃。
要如梅花抗严寒,经风傲雪迎春天。
2009年3月11日
(四)
卧床治疗十几天,日渐病情有好转。
老太无知惹麻烦,医护尽责排危难。
起死回生靠良医,医患携手战顽疾。
医疗食疗加话疗,科研成果增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