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喜看园林春几许--姚鸿明回望艺术人生 第42节

点击:

伊能静扮演陆小曼——情感丰富、擅长昆曲表演的名票。要在第十一集到第十八集的北京王公馆、松波图书馆、酒楼包间等十几场戏里,演唱《步步娇》、《集贤宾》等曲牌,表现出在不同环境中喜、伤、哀、忧的不同情感,且歌且舞,充分展示陆小曼扎实的昆剧表演功底、舒缓婉转的艺术风格。不论是行腔、身段,都要蕴含一种甜美愉悦的情绪,一下子就能把人带进莺飞草长、繁花径迷、春色如许的园林中。“好难好难呦!学得也好累呀!”伊能静坦诚地告诉我,她跳过芭蕾舞,驾轻就熟,可长这么大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被世人称赞为“阳春白雪”的昆曲艺术,想不到昆曲艺术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强烈,行云流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照猫画虎,就是在十天半月的时间里学会《游园惊梦》和《春香闹学》的表演,也只是学到些皮毛,谈何容易呢?可是剧组就只给伊能静两天学习表演时间,其余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她每天只能保证睡上四五个小时,下周,就要赴天津,在历史悠久有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天津戏剧博物馆(又称广东会馆)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实拍她彩唱的这三折精彩片段。时间不等人,在教学的磨合中,我们采纳了她的方案,手把手地教她哪句配哪个动作,眼神怎么运用。在实拍《游园》一折中“皂罗袍”曲牌时,因是同期录音,按照导演要求,一位老师站在摄像机后伴唱,边打哑语手式,提醒她每一个动作表情的频繁变化,另一位老师扮演杜丽娘不露声色地配合伊能静边走边唱。伊能静绝顶聪明,领会反应得特别快。从监视器看,她的表演洒脱自如,没有露出任何破绽,用戏班内行话讲叫做“不洒汤不露水”,抬腕、耍扇、手指兰花、举手投足感觉都很到位,从她的明眸和神情中仿佛看到了春色如许的园林美景,丝丝春意迎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原载于1999年第6期《电影故事》

附录一:发表作品选登

 

彝族女犟娃沙威印象

“沙威”这个阳刚气十足的姓名,猛一听谁都会以为是位俊武的棒小伙,待沙威到您跟前一站,哟!沙威原来是个温柔恬静,从彝寨走出来的女娃。

 

沙威从小就能歌善舞,她坦言从七岁就开始做演员梦,想当演员演戏,童年之梦,瑰丽无瑕。

渐渐地,沙威长大了,也有了新感觉、新追求。幻想着什么时候她也能演电影,演给爸爸妈妈看,演给更多的爱看电影的人们看。于是她来到了北京,凭着天生丽质和与生俱来的歌舞技能,顺理成章地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

在中国影视圈中,少数民族演员不少。然而正式上过中央戏剧学院的彝族演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生于四川西昌、现为自由职业演员的沙威。自1994年毕业后,沙威已主演了《深山热土》、《神女》、《海上旧梦》、《杨开慧》、《寻觅骄杨》、《换个活法》、《卖油郎独占花魁》、《红魂1935》、《差一步到天堂》、《东周列国》、《少林血禅》、《李三闯京城》、《离开英雄王杰的岁月》、《隋炀帝传奇》等百余部(集)影视剧。虽然反映都不错,然而,那么多的角色却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举成名的机会。

沙威虽然承袭了彝族人那股子“犟”脾气,但她从不跟自己较劲,“只要我努力做了就算对得住自己,出不出名无所谓”。她说话时的平静,让你会为她的坦诚所感动,会忍不住祝福她:“你会成功的!”

沙威纯朴可爱,两只会说话的眼睛透着一股灵气。苗条匀称的身材,清秀脱俗,很耐看。因此许多导演都说她条件很不错。第一面见到沙威的人都说她是“小宁静”,熟悉了又说她的气质太接近大师姐“伍宇娟”了……沙威却觉得,重要的是要努力去创造角色,才能得到观众的赞许,这才是最幸福、最重要的。

 

沙威每接拍一部新戏,只要剧中人物需要,无论多难她都能默默地做到。记得她参加著名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海上旧梦》的拍摄时,戏中有一组一个小女孩有事外出匆匆走出门后,突然被汽车撞倒的戏。先走了几遍戏,等到实拍时,尽管有钢丝绳在后面拖着汽车,但饰演那位小姑娘的演员还是胆怯得不行,老怕钢丝绳吃不住劲出意外。导演一看演员如此紧张,当时也不知怎么开导她是好。换人?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如拖下去必然影响拍摄进度,左右为难。正巧沙威来组里试服装,一看现场这窘境,马上走过去自告奋勇地和导演说:“她要是害怕,我来当个替身!”剧组人都惊讶了!有人劝沙威,她可是主演,不能有半点闪失。沙威淡然一笑,说拍就拍,一点不含糊,太实在,太令人感动了。到了实拍时,沙威心里也有点打鼓:“我的阿妈呀!千万可别真撞过来!”换好服装走了几遍机位,她稳了稳神。“预备开始!”一声令下,汽车急速开过来,沙威迎着镜头一咬牙低头,冲了上去,只见汽车一个紧急刹车,但还是由于惯性车没停下,不巧把她撞倒了。导演一看镜头真实惊险,高兴地喊了声:“过了!”沙威这才站起来。她忽然觉得膝盖疼得厉害,一看,原来被汽车撞破一大块皮,鲜血淋漓的。沙威却淡淡地笑了笑,她把助人当作份内之事。

 

——原载于2002年9月《当代电视》

毛泽东与昆曲艺术

毛泽东喜欢看古装戏,尤爱听京剧、昆曲。1950年春节,毛泽东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等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并点名要看其中的“仙女堆花”舞……

1955年,毛泽东在武昌看完著名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的《贩马记》后,风趣地说:“赵宠问李桂枝家在哪里,是不是改一改?已经做了夫妻了,夫人家住哪里还不知道吗?”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十分佩服毛主席观剧的细心……

1958年,毛主席点看北昆著名表演艺术家侯永奎的《林冲夜奔》,招待了来自列宁故乡的伏罗希洛夫元帅。1975年深秋,毛主席又再次观看了侯永奎儿子侯少奎的录像演出,夸赞侯少奎演出的《林冲夜奔》,说了四个字:“后继有人。”

——原载于1995年5月15日《南方日报》第九版

附录二:朋友眼中的我

一位多才多艺、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

“快来瞧哇,这不是你那位朋友嘛……”

听到妻子的喊叫声,我忙搁下手中的笔跑到客厅,一看,原来电视机荧屏上正在播放着电视剧《绍兴师爷》。

“你看看这个给洋人当师爷的张代办多德行,对中国人横眉立目,对洋人点头哈腰、低三下四,一副媚骨洋奴相。真遭人恨,讨厌死了……”

“这你就不懂了,这才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功力啊,演员嘛,就得演什么像什么呀……”随着妻子的絮叨,引出了我对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