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迤逦人生路,归心是--郭济兴回忆录 第37节

点击:

对子女的教育

我的女婿可谓出类拔萃,也毕业于人民大学。读本科时,曾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过“费孝通奖学金”,并到香港的大学交流学习。读硕士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杨瑞龙先生。现在某金融企业工作。儿媳也很优秀,也就职于金融企业,工作也很出色。

我的兄弟姐妹们

我的姐姐郭俊英,几十年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为家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兄弟中有几个先后在外面上学、工作,父母主要由姐姐照顾。每次回家,姐姐都会亲自接送我们,并负责我们的吃住。姐姐有二男三女,自己家庭经济紧张,家务繁重,从15岁参加工作,从没有买过贵的衣服,不到60岁,已经是满头白发。好在因果不虚,厚德载福,姐姐积善操劳,终于结出丰硕成果。不仅我们兄弟五人成家立业,姐姐的五个孩子也都拥有大学学历,其中二儿子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他们都在国家机关和金融企业工作,有的已经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女婿和儿媳也都非常优秀。姐姐退休后又把五个孩子的孩子们一一带大,虽然劳累,但儿女们都很孝顺,姐姐姐夫也乐此不疲。惟愿姐姐、姐夫在温馨幸福中安享晚年。

二弟高中时正值“文革”,毕业后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就回到村里当起了老师,几年之后又调到县里的化肥厂工作,成为一名正式工人。那些年,家中劳务多由他承担,父母也由姐姐和他一力照顾。但是他心里一直装着大学的梦想,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一考而中,进入了河南大学,而此时的他已经参加工作九年。大学毕业之后辗转调入河南省委党校,升至正处职级。

二弟外朴内秀,很有才华,书法、象棋都有所造诣。其妻是省某医院的护士长。如今两人已经退休,其子硕士毕业后在金融系统工作,阖家生活美满幸福。

三弟“文革”中上的初中,名为初中毕业,其实没有正经上过多少课。毕业后参军锻炼几年,1978年复员时正逢高考重启,他奋发学习了几个月,便一举考上新乡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分回县里中学任教,后调入县电视台,直至做到副台长退休。

三弟天资聪颖,书法也有一定水平,并且无师自通,把《易经》的预测奥秘研究清楚,在江湖上行走像模像样。三弟媳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原在县建委设计室工作,退休后自己开了一个建筑社。由于技术过硬,诚实价优,市场占有率很高,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家人衣食无忧,其乐融融。

四弟从小既聪明又调皮,上小学时正是“读书无用论”猖獗之时,他在学校成了个“孩子王”,经常搞些恶作剧,有次把同学的作业本烧掉,最后干脆弃学在家。他人聪明,爱琢磨,好多事情都是无师自通。后来到县化肥厂当了一名工人,爱人同在一个厂工作。两人退休后搞了个食品店,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他们加工的食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创新,很受大家欢迎,每逢过年过节,供不应求。女儿大专毕业后,当了一名公务员,儿子还在上学。

最小的弟弟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和三弟一起应试,考入了原机械部直属的郑州高等机械专科学校(现为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洛阳轴承厂,如今在总厂从事综合管理工作。其爱人在河南科技大学某院担任办公室主任。五弟的孩子聪慧异常且很有拼搏精神,中学时期学习就非常优秀。考入天津大学后,曾荣膺全国大学生创新大奖,并获得了专利。本科学业结束后,由学校选拔免试硕博连读。我对此侄深怀厚望。窃以为,我们一家之所以改变命运,就是因为读书上学,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是安身立命之本。在我们家的下一代中,能够诗书传家、发扬光大者,系此侄也。愿他心无旁骛,不惑不辍,攀登到峰巅。

悠闲小憩

爱人早我三年,于2004年退休。由于女儿女婿工作忙碌,经常加班,爱人退休不久,即来北京帮助他们料理家务。我一个人留在郑州,每天凑合着吃饭,曾经两次犯病住院,爱人不得已回来护理我。孩子们都切盼我来北京团圆,2006年,我已到“站”,但由于工作需要,延后将近一年。甫一退休,我便也来到北京。

 

2005年女儿和女婿摄于九寨沟

朋友们得知我退休并居住在北京,诚挚邀我参与他们的一些工作,我斟酌再三,不敢接受。多年来,我已适应高校相对比较安逸的生活,没有每天上下班车马劳顿的奔波,不需要8小时的坐班,中午必须午休一下,吃饭一定按时按点,且清淡易于消化,先汤后干,所以,很难适应北京上下班的生活。到时不仅自己身体坚持不了,更严重的是会影响朋友们的工作,而他们的工作,有的依然关涉到国家、改革等大事。于是我婉拒朋友们的邀请,决定心无旁骛,做一位“老男人家政服务员”,“再就业家用司机”。2008年女儿怀孕后还需要工作,女婿一来工作很忙,二来两人上班路线不同,于是主要由我接送她上下班。平日里家里采购,也是我的任务。2010年儿子回国,他和儿媳的工作也是十分忙碌,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小外孙也已经上了幼儿园,我和爱人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忙得不亦乐乎。

北京的生活是忙碌的,但这种忙碌也是一种幸福。我常给孩子们说:“加班比没班好”,而且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忙碌之余,我也注意休闲健身。

我培养和保持几种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方法。一是阅读。我把我现在的阅读叫做“无边界阅读”。从书籍报刊等纸媒到网络电视等电子媒体;从国家天下大事到小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从严肃的时政文章到八卦新闻;从严谨的学术著作到幽默笑话,都会阅读,一切随意、随兴、随缘(即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看到什么、有什么浏览什么)。阅读不仅可以保持思想不落伍,而且延迟机体相关系统衰老,还得到快乐、享受和放松。

二是散步聊天。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人,每天晚上一起散步聊天,集体回忆往事,谈天说地,评说今朝,乐此不疲。有时和人大的老同学们聚聚会,见见从外地赶来的同学,偶尔到母校遛遛,看看老师,看看校园的新变化。

三是坚持锻炼。古代健身强体有“八段锦”,我总结了一套“郭氏八段锦”,从上到下都能锻炼到。如果兴致较高,就会打打太极拳。前面提到,我是在1965年之前,跟随大师学了点陈氏太极拳的皮毛。几十年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几年也没打过一趟,拳技甚辱陈式太极拳的赫赫威名,但我辈分很高,仍和一些大师们保持着交往,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武术导演、香港武术联合会会长陈有芹先生等人。四是驾车。驾车也是我的一大爱好,虽年老而不舍,没事儿就开车出去兜一圈,有时跟家人拌嘴生点儿小气,我就开车出去兜兜风,心情一会儿就云开雾散。平时经常开车采购,带着外孙出去游玩。

 

2011年,郭济兴和太极拳大师陈庆州(左)合影

我爱人一直喜好文体活动,尤喜打乒乓球,退休前即在我们学校工会负责这方面工作。她现在之所以还能承担繁重的家务,完全由于她长期锻炼,体质较好。现在她仍然忙里偷闲,到社区或附近公园打打乒乓,我们全家也都支持她坚持锻炼,儿子有空就会陪她打球。

 

2002年,爱人(左)在省高校工会主席杯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