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个堡子人--张正福回望人生 第7节

点击:

 

1999年,张正福(后排左三)在兰州十里店西北师大附中大门口与老同学合影

当年师大附中招收了3个初中班,我是初一年级丙班的学生。我生性胆小,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老师,从小听老师的话,学习也比较用功,在班上的成绩是中等,还当过生活委员和学习委员。那个时候只有学习能看得过去,才有可能当上班干部。

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同学们学习都非常用功,竞争意识也特别强,即使是原本不太爱学习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也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得认真学习。由于对学习抓得紧,学校要求学生都要住校,每天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虽然我们家离学校只有三百多米,但我不回家住,当时父亲还在师大附小当工友(勤杂工),我每天下晚自习后就到附小和父亲一起住。

擅长体育运动

上初中时我虽然个头不高,但“运动神经”很发达,再加上身体灵活,很多运动我都很擅长,尤其像乒乓球、篮球、足球、垒球,样样都是我拿手的,都能进入班上的代表队。遗憾的是因为个头小,我从来没有进入过校队,但这也不能影响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成绩,我的百米成绩是13秒,5000米长跑还得过学校的第二名、第三名。

由于从小营养不良再加上运动量大,我的膝盖骨从小突出变形,小腿经常抽筋,每次抽筋都疼得我满头大汗,抽完后小腿还要痛上一天,直至七十多岁仍是如此。只可惜当时家里贫穷,也没有什么医学常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严重缺钙导致的,但也错过了补钙的最好时机,落下了病根。现在我七十多岁了,大、小腿偶而还会抽筋,最近发现手指也经常抽筋。

获帮助上高中

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境贫寒,家庭的生活重担开始慢慢地向我转移。那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基本上不能再外出工作了,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决定高中不再报考师大附中,而是考到了当时的兰州农校,准备学点农业技术早早毕业,以期减轻家里的负担。没想到,师大附中副校长李森老师听说我考入兰州农校的事以后,对我非常同情,他不让我去农校就读,而是把我安排到附中高中部乙班就读(当时只有甲、乙两个班)。李森老师是西北师大外语系教授、中学外语教学专家,虽然说后来由于家里的原因我仍然没有读完高中,但李老师的帮助让我感念至今。

当时我所在的附中高中部可谓是兰州市的名校,有40%学生的家长是西北师大的教职工;40%的学生是兰州军区和省内社会名流的子弟,而我也是沾了父亲在师大附小当工友的光,不然的话是上不了附中的。高中时期,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的高中班主任是教地理课的李宗芳老师,后来他在师大地理系当教授。有几位教过我的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后都成为了兰州著名的特级老师,例如代数老师王志亭、物理老师刘永旺、化学老师刘鸿然等。

学校为了帮助家境困难的我,从上初中起每个月给我发6元的生活补助,那时候的6元钱大概能买一袋50斤重的面粉。我在附中学习的5年时间里,总共得到学校的困难补助有四百多元,凭着这些补助,我才能读到高中。但遗憾的是,我家里的情况每况愈下,父亲也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助学金虽然能帮助我继续学业,但家里的人却有饿肚子的危险了,于是,我开始思考以后的道路了。

自己打工挣学费

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如何面对苦难,从苦难中寻找生活的启迪,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催化剂。只要以一种坚忍态度承受苦难,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能提高自己的人格。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身农家的我也是如此。虽说我上学的时候学费并不太贵,但怎奈家里实在太过贫困,为了供养我上学,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是父母从牙缝里一点点省出来的,即便如此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也是家里最头疼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知道要想继续上学只有一个办法——自己出去勤工俭学。于是从10岁上小学开始,我想方设法自己挣学费,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暑假,我和同伴任义清到十里店任家的庄稼地里帮工,做些浇水、拔草、摘菜之类的杂活儿。寒假,我提着筐篮到兰州市区里批发兵兵棒[②],带回十里店卖,每个能挣一两分钱,卖一个冬天总算能凑够两三块钱的学费。

上了初中后,我的力气大一些,出去打工干的活也比以前更有难度了,我和同伴梁效正利用暑假时间找了个脱土坯的活。这可是一件非常费力气的活计,大人们干完一天都累得直不起来腰,更何况那时的我还是一个身体单薄的少年,即便如此,我还是咬牙尽量坚持着,为的就是能把学费挣出来。在邮电学校我又找到一份刻蜡板的工作,这个活虽然很费眼睛,但总比脱土坯轻松多了,每刻一块能挣到两三毛钱,这些挣来的钱都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所以我特别珍惜自己辛苦挣来的收入。当我工作以后,我给同事们的感觉也是一个吝啬的小气鬼。

以土豆为主食

除了枣子以外,土豆也是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食物。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土豆是我们一家人每天必吃的食物,几乎是一日三餐顿顿有,而且是当作充饥的主食来吃。因为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家乡的人们都把土豆当作救命的粮食,完全没想到它竟然还能做成菜。

那时候在家,白面是极少吃到的,连豆面、苞谷面等粗粮也很少,只有土豆和黑面能一年吃到头。食用的方法也极其简单:把土豆切成大块放进锅里,上面撒上一层黑面,然后倒点水蒸。几十分钟之后,面和土豆都蒸熟了,用筷子把它们搅拌在一起再撒点盐就可以吃了,我们把它叫做“曲馍馍”。这种曲馍馍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面,还特别顶饱。那时候的土豆比面粉便宜多了,大概是3分钱一斤,我们一家5口人一个冬天能吃掉500斤左右。

除了曲馍馍外,我经常吃的还有烤土豆,这也是记忆里永远的美味。那是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天下了晚自习就到师大附小的传达室里和父亲一起住。熬夜看书的时候,父亲就给我烤两个土豆吃,烤好的土豆外表焦黄,内里绵软,隔着老远便能闻到香味,吃起来更是顶饱又解馋,它是我记忆里绝佳的夜宵!

小时候只知道土豆是好吃的主食,工作以后,我第一次见到土豆做成的炒菜,感到惊讶极了。品尝着美味的土豆丝,想到小时候把土豆当作粮食吃的日子,内心禁不住一阵酸楚,那时的生活真是太困难了……

到了现在,我对土豆又多了一层认识,它不仅能当粮食解饱,而且还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科学家研究发现,土豆是绝佳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一个中等大小的带皮土豆(148克)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是26克,并且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它能提供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C的45%,这一含量与菠菜相近,远高于西红柿。

同时,土豆的钾含量非常丰富,不但比一般的谷物高得多,甚至比香蕉的钾含量还高。钾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还可防治脑血管疾病,防止中风。这样看起来,土豆还真是个宝贝,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艰辛的童年才多了一些温暖和色彩,所以我现在也非常感恩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