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耕耘医学五十年--夏同礼回忆录

点击:

我的家乡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教诲,让我萌生了对知识的渴望。家族的传统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令我懂得做人的道理。我至今还十分怀念童年的时光,那记忆将永远在脑海中回荡……

我的家乡廊坊,位于河北省北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据地方史料记载,廊坊在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向此地移民形成的村落,因有琅珐寺,而得名琅珐村。后因寺庙被毁,取其谐音将琅珐村改为廊坊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筑京山铁路(由北京经丰台、廊坊、天津、唐山至河北省山海关的一段铁路的旧称),建立了廊坊火车站。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军统帅西摩尔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奥八国联军沿京山铁路进犯北京,义和团在廊坊地区奋起迎击,让两千余名联军死伤近四百人,狼狈地撤回天津,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

这一年初夏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

1949年年初,廊坊是镇级单位,隶属于安次县。一直到1982年廊坊镇成为廊坊地区的地辖市,次年安次县并入廊坊市。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原安次县改为安次区。

相较于历史并不悠久的廊坊而言,安次县却跨越了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安次县始设于西汉,隶属于渤海郡。北魏时一度改名为安城县,北齐北周时恢复安次县称谓。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元中统,是年为中统元年。就在次年,安次县改名为东安县。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复置安次县,至此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此后行政区划几有变动,遂并入廊坊,成为安次区。

在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最有名的当属北宋的宰相吕端。吕端是幽州安次人,他为人谦和、才华出众,从地方官吏做起,一步步踏入中央政府,最后被任命为一朝之宰相。他在处理政事方面深识大体,极得宋太宗和真宗的赏识。并且留下了一段让贤寇准的佳话。毛泽东曾口述诗句赠予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诗道出了吕端这位留名安次历史的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

我的家族史

我出生的地方距离廊坊市还有四五十里地,是一个小村庄,名字叫西安庄。现在属于廊坊市安次区,以前为安次县所辖。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世代务农,忠厚传家,真诚待人,这得从我祖上五代老人说起。

太祖夏国鼎因家中生活比较富裕,他乐善好施,经常给贫困人家送点粮食、衣服或用具等。一天,有姓郭的一家老小来到我村,实在走不动了。夏国鼎见状,毅然收留了这一家老小,并腾出自家位于后街的老宅子为他们安了家。时间久了,这家人和我家相处得还不错,是过日子的老实人。后来,夏国鼎就把老宅子和那几间房,无偿地送给了郭家。至今郭家已经在村子里住了几代人了。

夏国鼎的儿子夏景龙也收留了一姓张(张富元老人)的人家。他们从十里外的葛鱼城村搬到我村。当时夏景龙见他们无处安身,就把村东头自家的一块地,送给张家盖房子用,至今张家也有几代人落户在西安庄村。

夏景龙的儿子夏文奎曾为村里做了一件大事,救了全村村民。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群洋人来到我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我村张威汉老人用鸟枪打死了一个洋人。其他洋人知道后大怒,就把我们村子六十多户人家的房子全给烧光了。还把全村15岁以上的八十余名男人抓走,押送到葛鱼城村一家财主大院内,准备砍头祭灵。洋人派人传信,扬言三天后让各户家属去葛鱼城村财主大院认领尸体。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妇女小孩在村边树林里哭声震天,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就在这紧急关头,夏文奎连夜与家住叉沽港村(位于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的一位姓赵的亲戚,一起到天津市青光村,请陈翻译官出面救人。陈翻译官当即表态说:“我也是个中国人!虽然此事难办,我一定尽力办好!”于是,在陈翻译官鼎力相助下,仅仅将每个人的辫子割掉作为惩罚,说是受一刀之惩戒。就这样,被抓的人割去辫子后,全部释放。全村人都很感谢夏文奎,说他是救了全村人性命的大恩人。

夏文奎的儿子夏永善,也就是我的祖父。他在村里德高望重,做事情很讲诚信,在村里很有人缘。当时,全村人吃水困难,靠挖土坑积水的办法解决吃水问题。由于饮水不卫生,得病的人很多。祖父夏永善决心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全村人吃用水的问题。他决定分别在村的东部、西部、北部的自家土地上,各打造一眼砖井,并修井台,建影壁。使全村人彻底告别吃坑水的日子。这几口井,供全村人、畜饮水,一直持续到今天。

祖父夏永善看到村子里的孩子们,要到外村去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孩子上学是件大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于是,决定把村西口自家的地捐出一块,盖了几间房作为学校,供孩子们上学。从此,西安庄村才有了自己的学校,开启了全村的孩子可以在本村上学的历史。

有一年,年景不好,偷庄稼事件经常发生。祖父夏永善为了保护村里的庄稼,建议村里雇人看守。这项提议得到村民广泛支持。但是也有人反对,甚至说:“我不拿钱,我的庄稼丢不了,丢了我认了”。我祖父为了全村的共同利益,只好自己拿出钱来,替他们交齐。这件事受到村民们广泛称颂。

 

(夏氏家族系为当地望族,“文革”时家谱被毁、坟墓被平,仅凭记忆确立主系,其他庞大支系严重缺失,无法弥补。)

记忆中的故乡

我出生在廊坊市安次区的西安庄。那时,村庄还很小,也就是一二百户人家。姓张的人家最多,还有就是姓夏的、姓刘的、姓梁的这么几个大户。但是最早在这里扎根的还是我们夏家,约占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一个大户。

小时候觉得西安庄并不小,长大以后再回去,又觉得村子真是很小很小。当地居民住的大多是土房或砖房。

我家当时有近三十口人,是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我家位于村子中部的前街(东西方向为本村的正街)路南,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四合宅院。院子北侧临街。是一连五间砖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是各三间厢房;厢房与正房之间,各有一个夹道;西边的夹道为厨房,东边的夹道放杂物。厨房很豁亮,有并排两口大锅。锅盖既大又重,为移动或开启锅盖方便,只好借助房顶上的滑轮。厨房用具都是大号的。东西厢房的南侧是一堵内院墙,中间有一个门楼,与外院相通。门楼北侧是一个平台;平台的西侧用女儿墙封死,北面是一面影壁;平台的东面有台阶,供人通行。内院墙以北构成内宅。内院墙南面,东西各有两间房称路顶。东面的两间路顶是中药铺;西面的两间路顶是粮仓。路顶的南面是一道外围墙,其中间是大门楼。大门为黑漆木门,上刻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木门外面是一道铁栅门。外墙与内墙之间构成外院。整个房子的外山墙修成高出房顶的垛口墙。房子的南面是一个场院。场院的西侧从北向南是一排西平房,包括牲口棚、磨房、大车房、柴房、杂物间等。磨房里除有一盘巨大石磨外,还设有一个脚踏式罗筛面粉柜。筛罗面粉时,双脚踏板,富有节奏,既省力效率又高。西侧最南端为猪圈。场院东侧开放,有胡同与大街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