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耕耘医学五十年--夏同礼回忆录 第21节

点击:

 

2012年,北京病理界部分资深专家(右四是夏同礼)合影

附录1从哲学角度谈素质教育

从哲学角度谈素质教育

——学习哲学点滴体会

“素质”一词,无论在报纸上还是在广播里,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闲聊中,都经常出现。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内涵到底是指哪些内容?素质在哲学中的地位与归属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对象是谁,仅仅针对学生吗?这些问题我曾经向一些人请教过,但遗憾的是,回答总是使人感到不能简明扼要地切中要害。闲暇时我读了一些哲学著作,对这个问题有了一点认识,愿意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心得。我虽然在大学里任教多年,但从事的只是医学专业技术工作,很少涉及素质教育内容。我知道我们的老师本身就是老教育家,同学之中也有许多教育家,故在此谈论素质培养问题大有班门弄斧之感。好在是同学和师生之间的笔会,权且当作一个心得汇报。

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属于哲学研究的领域。哲学是研究人类智慧的大学问,是一种大智慧。哲学是解决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问题的科学。可以说目前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哲学研究的子科学,只有哲学才是一切科学的总概括和总统帅。因此,人类的知识体系虽然都是面对现实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而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科学之上的抽象,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富有活力的概念和范畴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当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处于疑难、徘徊和迷茫时,哲学总体性和根本性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事物的主题和本质。比如对“毛主席一贯正确”的认识,从我们记事以来就在我们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当有人提出“两个凡是”来,则认为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必须从哲学高度来解决这一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中的困惑。1978年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贡献。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由于过度掠夺也给自然界带来了危害。现实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表明人对自然和自己尚缺乏清楚的认识。那么人们为什么缺乏清楚的认识呢?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应该说人类对于宇宙、地球、自然界,乃至人类自己的属性,如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的认识仍然有很多未知数。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常常出现破坏环境的情况,如今天要填湖造田,明日受到天灾的惩罚;在国家之间,今天是好朋友,明日甚至要大动干戈。这表明在地区乃至国家决策中人在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上的局限性,这个问题说到底也是个素质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普遍采用集体领导、监督机制、听证制度等方式,以求得最终的决策尽量符合实际。

现实世界在呼唤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实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因此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这个问题不是哪个国家、哪部分人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什么是整体素质呢?整体素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在表象,也是世界观的外在表象。人的内在本质是通过活动能力及其状态来表现本身的特质的。人的能力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也就是有表层与深层的不同层面。人的状态是指人活动的样态,也就是令人感觉到的表象,包括行为体态、精神风貌、社会表象(如给人造成的印象、感受、社会评价等)。构成人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的、智力的、心理的、行为的和价值观等方面。因此,认识、了解或考察人的整体素质有不同的角度和内涵。

一、人的整体素质内涵

(1)健康素质:生理的各项指标以及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方面。

(2)智力素质:有先天的智商水平,也包括后天学习的能力,包括文化教育程度、科学知识含量和技术技能水平等。后者更为重要。

(3)创造力素质:包括创造行为和创造认识两部分。前者指创造的外在活动,后者是指创造性思维,此点尤为重要。创造性思维取决于一个人的感觉是否敏锐,逻辑思维是否严谨,直觉思维是否高超,想象思维是否丰富等。

(4)人格素质:人格是文化传统的教化和人本身品格内化共同组成的人格结构。社会变迁导致人格结构变迁,如封建社会是以忠君文化的教化为基本理念,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之人都是皇帝的子民,最高的人格素质是保皇。不同社会对于认识判断、冲动抑制、焦虑缓解、动机取向、意志耐力以及对权威态度、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都有不同的标准。

(5)道德素质:主要是以自律的方式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组织和人际等领域的相互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两类规范准则,即传统遗留下来并且继续起作用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且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对个人的道德素质主要从道德倾向、道德责任、道德气质和道德风气来评价。

附录1从哲学角度谈素质教育

(6)角色素质:主要有家庭位置与代际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职业与层级角色。从大量职业与层级角色成功与失败事实来看社会角色更为重要。角色素质包括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等方面的素质。“文化大革命”时,在鼓吹“造反有理”和“亲不亲阶级分”等论调的影响下,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历历在目;医生做卫生员,护士当医生,卫生员当主任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混乱。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角色素质也必须不断变化,以满足角色定位和角色素质的内涵。

二、人的素质的分离性特质

以上六类素质各有独特的内涵,又相互影响和关联。就个人而言,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上述六类素质本身,而在于这六类素质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从而表现出综合的素质水平。比如,很多职业角色必须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方能胜任,这表明职业角色素质需要有智力素质为基础。理想人格的培养与社会道德风尚相关联,而道德品质的确立又与受教育程度(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相关。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以看到素质类型的分离性。如某些人的身体素质很好而其他素质缺乏,像小偷身体素质好到可以爬高楼、跳沟壑,但极其缺乏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追求并为之努力修养的是整体素质。

三、人的素质的时代性特质

素质是有时代性的,比如封建社会对待妇女讲求“三从四德”,当今社会对待妇女主张“男女平等”。不同时代的素质有不同的内涵,可以预言当今社会的某种素质要求,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素质教育具有时代特色。

四、人的素质的地域性特质

地域不同对素质的要求内容不同,比如有的地域认为不能吃鱼,而其他地域就无此风俗。又如西方人讲求“法制第一”,你想复制一张程序光盘,美国人会说,“不,这样违法”;中国人会说,“哥们,没问题”。人们会评价美国人的法制素质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