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的素质的条件性特质
讲素质是有条件的,有些情况就不能讲素质。比如我们讲为人要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讲诚信。但是绝不能谁问你有多少钱、钱放在哪,都如实告诉人家。大凡人太认真往往认死理,撞到南墙不回头,永远不会对现状满意,结果总是倒霉。说到这里令我想到苏轼屡屡遭贬,晚年得一子,遂赋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些人虽然道德高尚,但却不为世人所接受。原因何故?就是没有悟出素质是要讲条件的。孔夫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我们教育学生提高素质,一定要告诉他们不要专注一点不及其余,要讲求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修养水平,成为高素质人才。
素质提高是个永恒的主题,是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虽然素质提高是每个人的事,但对于青年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青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是世界未来的主人。目前,学校教育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上囊括了整体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哲学素质的教育,将会收到素质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哲学素质是推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现实对人的哲学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认识论的范畴。包括人只能在现实环境中生存,成为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因而既要具备对现实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论的哲学理念,还要具备对现实世界进行自觉反思的哲学素质;对现实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并预见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
人类从狭义的动物界分离出来,对自然界既有依赖又有改造,同时还形成了复杂的人类社会,建立了社会保障和社会强制性制约机制。面对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除了需要强制性法律约束之外,应该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包括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均衡的价值观念和统一的自我约束系统等。毫无疑问,从哲学角度来提升人的素质定会取得显著成效。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意味着对自然因素的依赖程度逐渐减低,而人本身的自由度将会加大。这也正是人类能够完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伟大进程的先决条件。
(发表在《笔会六十年》2011年6月)
附录2我所亲身感受到的美国创新式教育
我所亲身感受到的美国创新式教育
我在美国数年中主要在几所大学里工作和学习,有时去听大学课程,有时参与指导美国本科学生实习,有时和年轻的美国医师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在休斯敦还结识了两位中学教师并常常在一起聚会和聊天,也参观过小学和幼儿园。耳濡目染使我对美国教育有了一些了解,归纳起来美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创新教育,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第一,承认并鼓励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目的。美国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具体,不虚无缥缈,不唱高调。美国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个人意志,强调个性化,但同时又能与学生的朴素爱国主义达成统一,此乃美国创新性教育的特色之一。美国教育以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格作为基本原则和教育思想主线,学生绝大多数不回避学习的个人目的并以此为荣。你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学习,目的何在?他们首先会觉得你提出这个问题过于简单,有的人甚至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诧。对这个问题,大约有80%的回答是为了将来从事好的职业,能够多挣钱;有20%的回答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愿意将来从事这项工作。没有一个像中国学生回答的那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党,或为了祖国,或为了人民,或为了父母;将来从事的职业,回答为“党叫干啥就干啥”,“我是一块砖任意叫党搬”等。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目标选得近些、实际些,比选得遥远些、笼统些更容易激发学习动力。回想起来,我个人的学习动力就是来自当农民还是上大学的选择。美国人强调个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左撇子多,其中包括数位美国总统。各级学校都在每个教室里,专门安排左撇子用的左侧扶手椅。美国社会崇尚个人自由、独立意识、个性发展、自强自信、出人头地等个人特征。如果按照我们多年养成的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来看,美国这些以个人为核心的青年,一定是不可救药的,是没有希望的,是与集体格格不入的,是对国家起到反动作用的,是应该进行批判并加以铲除的。然而,事实表明美国青年的个性化特性并非如此可怕。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统一到一起的呢?一方面,他们的私生活、恋爱、结婚、居住、迁徙、上学、辍学、就业等等个人问题是绝对自主的;他们学习专业和工作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一个和我住在一栋楼里的实习医生向我道别,说他要走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喜欢这个环境,要到别的医院去。我问他,你的父母同意吗?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他们的个人意愿是没有人可以干涉的,哪怕是父母。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不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放弃学业而成为微软的创始人和世界首富的吗?但另一方面,他们待人接物是很有礼貌的,对需要帮助的人是主动并且无私的。“Can I help you?”成了美国人的口头禅。许多在美国的中国人都有太多的事例和切身体会证明这一点。他们对待集体事业是热心的,并以为集体增光为荣;在荣誉面前他们更看重的是过程,重在参与,因而常常表现出超脱和大度;他们在困难乃至危险面前是有奉献精神的。我看到,虽然他们可以随便用国旗图案做裤衩,或做成蛋糕的样子分而食之,但对于国家是热爱的。对领袖是尊重的,同时又是批判性的。比如他们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认识是人性化的,而不是政治化的。他们认为那是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他们不记历史旧账,对双方领袖同样尊重。美国教育贯穿多元化理念,强调自由表达意识,反对强行意识同一。认为意识同一会造成社会成员价值观趋同,从而不利于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人的共性与个性并不抵触,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我们从前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共性而忽略个性。从小培养“小绵羊”长大成为“老黄牛”,没有个性棱角,不敢突出个人,扼杀创新思维。
第二,美国教育注重心灵的激发,启发式教育贯穿始终。美国从学前教育开始就注重“三H”理念。第一个“H”是健康(Health)。幼儿园老师和管理人员把儿童的健康放在首位。这个健康包括身体和生理上的健康,也包括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幼儿园中的作息、起居、衣着、玩具、设置、采光、饮食、保健乃至校车等,时时处处体现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第二个“H”是愉快和幸福(Happy)。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体现出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快乐之中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在家与父母平等讨论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断获奖。第三个“H”是心连心(Heart)。幼儿园的老师和管理者不仅和孩子心贴心而且与儿童家长关系非常融洽,联系非常紧密。学校经常举行学生和家长的联谊会。在中学的教育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课堂上,老师坐在同学中间讲解或讨论,气氛融洽且热烈,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不讲师道尊严。课本更是形象活泼,卡通、图表、照片等,将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课堂讨论鼓励创新思维,而不强调正确与否。达到人人参与,热烈而生动。有人参观也是如此,决不搞演习。由于没有预演自然会出现一些混乱状况甚至会出现题外的辩论。为此,课后我曾经依照本国经验向老师建议:“如果提前指定好发言人并进行演练,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效果不是会更好吗?”他回答说:“不,如果那样做,同学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我也会因此而被学校开除的!”在此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的课堂讨论、观摩教学,甚至向外国领导人提问题等等,不都是经过角色安排而且像表演话剧一样地进行排练吗?事后,虽然人人都心里明白却又都以假当真,领导带着满意的微笑沉浸在自恋般地愉悦之中……几年以后,孩子毕业了当了老师,又继续照搬这一套,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演起戏来更为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