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乘坐大游艇进入奥勒松附近的峡湾。只见两岸层峦叠嶂,山峰陡峭,变化多端。山顶白雪皑皑,山坡绿茵丛丛,而低矮处不乏青黑色磷峋怪石,上覆浓密青苔,偶有水流滑行其间,潮湿滑腻。海面宽阔无垠,碧水泛起阵阵清波,涟漪荡漾。不知为何,眼前山水相映、白鸥翻飞、天高地远的景象,竟引我感悟到“一沙一世界”的永恒魅力。
难忘的三次旅行
1995年5月,夫人童心礼在挪威西部的峡湾游艇上
当天天气爽朗宜人,微风轻拂,万里无云。吸吮着新鲜的空气,猛然发现周围环境清幽,几乎不见人烟,也没有一点污染痕迹。我们在宽敞的甲板上或静坐,或闲步,或观赏景色,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恬淡闲适。
有人说峡湾是挪威的灵魂,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于地壳变动,挪威西部海水倒灌,在山谷中形成深入内陆的众多峡湾,其优美壮观,堪与长江三峡相比。到此一游,才发现名副其实。听说南面靠近卑尔根的松恩峡湾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它全长250公里,最深处达1309米。赏景之余,使节们不禁为挪威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羡慕不已,也对他们保护环境所作的努力感叹备至。
(三)北国之行
1997年2月,“北极光艺术节”在特罗姆瑟市举行。北京“美猴王京剧团”前往演出,我和夫人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进行友好访问。
特罗姆瑟地处北纬69°20′,位于北极圈内,被人称为“北极之门”,是世界上拥有大学的最北的城市。冬天漫长,一年有5个月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近半年时间都在下雪。而且终日天气昏暗,有将近两个月全黑的时间。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已接近尾声,但依然昼夜黑暗(挪威人称为“暗蓝”),仅中午一会儿略有光线,犹如阴天的黄昏。为了照明,人们不得不日夜开着电灯。
1997年2月,北极圈内最大城市特罗姆瑟的日景
那年雪特别大,我们看到有的地方雪堆高达两米,厚实地堵住了平房。整个城市也为大雪覆盖,银装素裹。据说,他们的房屋建筑独具特色,有向外的通道。街上有些地方电线杆被雪盖住,只有顶端还露出。我们乘机拍了几张真正的暗景(大白天满是灯)照片留念。市中心一些人行道下装有热电缆,路面不结冰。马路上铲雪及时,因而交通、活动不受影响。
特罗姆瑟享有城市地位仅200年,过去生活主要来源于捕鱼、猎海豹。1960年建成跨海大桥,把特隆姆斯岛和乌尔斯菲尤尔市连接起来,合并成今天的特罗姆瑟市。近三十年来航空发达后,旅游业随之繁荣,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发现这里餐厅、饭馆很多,夜生活活跃,是我们在奥斯陆住宅区所感受不到的。从旅馆窗口向下望,午夜之后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也许正因为冬季太长,需要调节生活的节奏和色彩。
还有一个奇观吸引着人们:高115英尺、三角形的白色木制“北极大教堂”东面冲海的外墙镶嵌着色彩斑斓的花玻璃,耸立在海岛一侧;与之相伴的是美丽的跨海大桥,由高高的混凝土柱可靠地支撑着,飞架峡湾东西,将海岛与陆地连为一体。夜中远眺,一棵五彩缤纷的金树熠熠发光,牵着一条长长的玉带,蔚为壮观。
这里还是座文化城,特罗姆瑟大学于1972年正式开学。我们去参观时,学校已有相当规模,学生达7000人,院系极具北极特色,分为生物、地质、渔业、医学等;还有关于北极、萨米文化、水产等多个研究中心。我们还探望了中国留学生,并同出席的14个同学进行座谈,他们选修生物、物理,也有学音乐的。
在这样遥远的北极圈里见到祖国的学子,只觉惊喜交加,不禁使我想起此前到挪威中部山区参加一场外事活动时,经过一个偏僻小镇的公路拐弯处,忽然瞥见路旁竖立一块木牌,上面用挪中两种文字写着“某某中国饭馆”。中国人无处不在,生存能力着实强大。
奥斯陆四季
奥斯陆四季分明。冬季从11月持续到次年4月,冰冻的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洁白的雪地毯,男女老幼穿着五颜六色的羽绒服纷纷到公园、郊外滑雪。中国馆员闲暇时也去野外滑雪,有的人技术水平还相当高超。奥斯陆跳雪台建立于1892年,每年3月的第一周举行国际跳雪比赛,观众多达十万人,跳台高56米,远跳纪录达110米,有时我们也去观赏。
步入5月初,天气逐渐暖和起来,万物复苏的时节悄然而至。积雪融化,草地经过雪水一冬的滋润,在阳光照耀下,仿佛一下子披上绿装,春回大地。
5月17日是挪威的国庆节,这一天同样是挪威春天来到的标志。上午中小学生穿着节日盛装,打着彩旗,敲着铜鼓,吹着喇叭,兴高采烈地到王宫广场游行;下午成人举行长跑活动或其他欢庆活动。也有许多人躺在公园草坪上,享受久违的和煦阳光。此刻,沉睡一冬的游艇扬起点点白帆,出现在奥斯陆湾的海面上。这一天使馆放假,我们可以随意观摩游行、长跑,或到公园漫步,亦可徜徉海边,轻松一番。
1994年10月1日,与夫人童心礼在挪威中国大使官邸国庆招待会上
春天也是挪威鱼汛的季节,有时奥斯陆附近德罗巴克小镇的渔民邀请使馆人员看他们出海捕鱼,并参加渔民在海边举行的鱼饼烧烤午宴。我们有幸与民同欢,其乐融融。
7月24日是夏至,那天在奥斯陆可以看到午夜的太阳。我们有时也驱车出来转转,只见铜锣一般白生生的太阳悬挂天际,海边篝火旁青年们在欢笑弹唱,这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可惜这里夏季很短,9月便早早地迎来秋季。秋高气爽,大自然色彩缤纷,有点像北京的10月。我们的官邸就在维格朗雕塑公园旁边,秋天到那里散散步,风景特别诱人,飒爽秋风亦令人沉醉。我们站在公园最高处——由121个人体花岗石浮雕构成的“生命柱”所在的椭圆形平台上,极目远眺,层林尽染,园里绿、黄、红、白、紫、褐各色树木,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山水油画。在公园的中轴线上,百座雕塑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让人陶醉之余,遐想翩跹。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有时,我们使馆人员利用假日到奥斯陆郊外帮助当地农民采摘果实,共享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喜。我们驻外人员的业余生活,多少染上了挪威人的特色:既俭朴健康,又丰富多彩。
中国在北极设立探险站,高登义考察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是北冰洋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6.27万平方公里,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解决主权归属和共同开发问题的一块领土。我在任期中没有机会去那里访问,但在奥斯陆参观了群岛的博物馆,知道了一些情况。
在挪威语中,斯瓦尔巴的意思是“寒冷海岸的岛屿”。有材料说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194年,冰岛人在记载的资料中提到他们发现了这些群岛;也有不同的说法,称在此之前挪威海盗就到过那里。由于群岛大部分为冰川覆盖,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很长时间里无人居住。从17世纪开始,英国、法国、德国、丹麦和挪威不断有人去探险,在该岛海域捕猎鲸鱼和海豹。
20世纪该岛发现煤矿,主权归属问题随即引起争议。当时,岛上主要是俄罗斯人经营皮毛生意和开采煤矿。1920年,挪威、美国、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爱尔兰和瑞典10国举行会议,签署了《斯匹茨卑根条约》,规定挪威对该岛拥有主权,但签约国在该岛可以自由地进行经营活动,包括工业、采矿、捕鱼、狩猎和其他海洋与商业活动。1925年,挪威议会正式批准该条约,并改名《斯瓦尔巴条约》,该岛也由此得名。到目前为止,该条约的签字国已达42个,我国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