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20节

点击:

目前群岛常驻人口约2400人,其中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占62%,主要从事煤矿管理、开采。挪威人占38%,大部分是矿工。我国在该岛设立了科学考察站,进行极地研究。

2009年3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国“三极”探险第一人、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科考活动的特写,神秘又惊险。其中他在日记中披露的有关斯瓦尔巴岛的探险经历,尤为风趣感人。

1991年,高登义应挪威方面邀请,亲赴斯岛及附近海域考察。其间他了解到早在192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就已加入《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在北极建站,从事商业及科学考察完全具有合法性。回国后,他向国内有关方面建议在北极建站。2001年,挪威正式作出答复,欢迎中国去斯岛建站。2002年,“中国伊利·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终于在斯瓦尔巴落成。

斯瓦尔巴岛位于北纬78°~ 81°之间,60%被冰川覆盖。但由于海洋性气候和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岛上存有绿洲,生长着虎耳草、岩高兰和云莓等植物,年平均温度稳定在零下4摄氏度。尽管如此,在北极考察远非易事,高登义的考察日记生动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2002年8月10日,他称其为战斗的一天。这一天,他和其他几位科学家去“斯岛”——一座海拔900米的山头冰帽上取冰雪样品。在日记中,他巧用红军“四渡赤水”、“过草地”、“爬雪山”形容了当天的情形。

现将《光明日报》对高登义的采访文章精要摘编于后,以飨读者。

由于目的地在一条宽阔的河谷对岸,必须先渡河。冰川融水夹带着泥沙汹涌而下,在近三千米宽的河谷中冲刷出了四条大河。高登义等人手中的工具只有橡皮艇,每次只能乘二到三人。河水湍急、挥桨困难,为保证同行者特别是女士的安全,高登义和另一位地质学家,打了个“急先锋”,他们先行划到对岸,然后用长绳把其他橡皮艇一一拖过河。先后反复四次,大家都疲惫不堪,高登义却拍拍脑袋说:“多像红军四渡赤水!”。

渡水后,四千米宽、十公里长的大草地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只见驯鹿觅食、海鸥低飞,点点雪绒花缀在草地间。谁知美景下藏有危险,没过一会儿,大家误入水草丛生的沼泽地。男士们又得背起女士们“过草地”,一边跋涉一边互相鼓励。

“过草地”之后“爬雪山”。对于八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高登义来说,海拔900米的“小山”不过是小菜一碟。然而,在攀登到海拔700多米处时,高登义的左腿旧伤复发,只能让同行者先走,自己在此坐等。他一边按摩左膝关节,一边欣赏四周冰川。他浮想联翩,根据冰川的不同形状(弯曲或环抱状),想象为“白雪公主侧卧于山腰”、“白衣女神拥抱山岗”……

这样神思畅游,待与队友重聚时,已是几个小时之后。而再跋涉回“赤水”时,已经是当地时间深夜10点——距早晨出发正好12小时。这一天,被高登义戏称为“长征”,只是他九次北极科考中一个小小的片断。

高登义回忆他一生时说,他是“大自然之子”。他在珠峰上望着“旗云”思索,在南极对着“极光”思索,在北极面向“冰川”思索。这么多年,他感到亲近大自然,与天知己,其乐无穷。[1]

上古时期

尽管每个国家的历史各异,但大都跌宕起伏,有过令人骄傲的时期,亦走过心酸的阶段。不得不承认,不同的历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乃至民族性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深刻影响。

回首挪威历史不难发现一些端倪。经过中世纪北欧海盗时期,近代四百多年的丹(麦)挪联盟,以及紧接着91年的瑞(典)挪联盟,挪长期受两个邻国统治,处于附属国地位。加之“二战”中5年艰苦的抗德战争,种种过往,打磨出挪威人鲜明的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譬如,挪威人具有向外开拓的传统;挪威人迄今民族独立性比较强,对“联盟”特别反感……

总之,了解一点历史,可以更深地认识一个国家。 

公元前8000年左右,当巨大的内陆冰层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逐渐退去的时候,挪威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他们是从欧洲大陆移居而来的日耳曼人。这些先民以捕杀驯鹿及其他动物为生。

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挪威南部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开始发展农业。公元前五百多年,挪威进入了青铜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当时挪威的文明程度已取得重大进步,岩画上出现了能装载30个人的船只、骑马的士兵、由马或牛拉动的二轮和四轮车等等。

但是,此后的一千多年中,直到公元8世纪晚期,由于气候骤然变冷,挪威乃至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文明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陷入了“沉睡”状态。从社会发展观点看,到8世纪,北欧才脱离原始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比中、南欧晚上千年。停滞不前之际,维京海盗的出现对推进北欧三国文明起了巨大作用。

海盗时期

(一)8至11世纪维京海盗历史始末

根据考古发掘和传说,公元793年,维京海盗的船队袭击了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第斯法纳岛,并洗劫了岛上的教堂和修道院,这被公认为是海盗时期的开端。1066年,挪威国王哈拉尔·哈德罗德率领的军队,在英格兰的斯坦福德桥战役中被打败,基本宣告了维系273年之久的维京海盗时期的终结。

由于遇到英格兰和南威尔士的抵抗,在最初的四十多年里,维京海盗的势力主要局限于爱尔兰岛,以此为基地不断侵袭英国东海岸和法国的海峡沿岸地区。海盗船从法国沿海河道逆流而上,长驱直入,沿途劫村扫舍、烧杀掠夺。公元861年,曾攻入并洗劫过巴黎。

由于没有遇到大规模抵抗,维京海盗侵袭的范围迅速扩大,北至冰岛、西抵西班牙、南达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甚至连君士坦丁堡也难逃一劫,广大欧洲地区都受到他们的攻击。

在北欧海盗扩张中,有个相对的地区划分。如瑞典人主要是跨过波罗的海向东方扩张,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进行侵袭;丹麦人扩张范围最广,囊括英法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而挪威人主要集中在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苏格兰、冰岛等地。挪、丹经常联合行动,如公元911年,两国海盗向南横扫欧洲大陆,在塞纳河流域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实际上,北欧海盗多数来自挪威。那时,挪威西部和南部的海湾地区已不再有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当地居民纷纷出海从事海盗活动。维京(Viking)一词的意思就是“海湾地区的人”。

挪威海岸线绵长,是个历史悠久的航海国家,造船技术先进,国内人民有惊人的航海能力。据说在1001年,挪威探险家埃里克松到达过美洲,比哥伦布早了整整500年。1880年,人们在挪威桑得峡湾附近挖掘的“格克萨得”海盗船造于787年,过去被用以进攻英国,现在展出在奥斯陆郊外比戈岛的海盗博物馆中。此船用橡树木板制成,长25米、宽5米,配有桅杆和16对桨,舵在右侧。后来,根据该船设计制造的船只性能良好,经试航,仅用4周就穿越了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