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22节

点击:

在丹麦统治后期,挪威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这使得丹麦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譬如从1572年开始,丹麦在挪威设立“副王”职位,由丹麦国王派其亲信担任。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丹麦国王克里斯琴积极推动挪经济发展,赴挪巡视30次,在挪开采银矿,建立铸币厂。1624年奥斯陆市发生大火后,他亲自赶往当地参与重建规划。为纪念他,奥斯陆被改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此人至今仍在挪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1807年至1814年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丹麦已不能从哥本哈根管理挪威,只能任命一个由驻挪威高级官员组成的政府委员会,来维持实施统治。

1814年挪威遭受瑞典统治,开始91年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

1813年年底,拿破仑战败后,英国等西方战胜国于次年1月14日在挪威中部城市基尔开会,强迫支持法国的丹麦把挪威割让给参加反法国同盟的瑞典。

中挪历史何等相似!一百多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年初,英、美、法等西方大国在巴黎和会上决定,把德国在中国胶州半岛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这个丧权辱国的决定在中国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样,上述《基尔和约》推动了挪威近代的民族独立运动。

挪威人民不甘心继续处于附属国地位,对大国强加于他们的《基尔和约》进行了强烈反抗。1814年4月9日,来自挪威全国各城镇、郡区和军队的112名代表在埃德斯沃举行会议,为自己国家制订了一部独立宪法,他们以法、美宪法为蓝本,历时6周完成了宪法的起草。5月17日,挪首届国民议会在埃兹沃尔召开。根据新宪法,议会宣布挪威成为独立的君主国,推选丹麦王子、前驻挪威副王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雷克为挪威国王,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天被挪威人珍视为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起点,至今一直是挪威的国庆日。

针对挪威宣布独立的行为,在西方大国支持下,瑞典迅速采取军事镇压。1814年6月,瑞典国王亲率7万大军侵入挪威。挪威临时政府仓促组织起3万武装人员迎战,抵抗不久即告失利。同年8月14日,挪威宣布弗雷德里克国王退位,接受“瑞典—挪威联盟”,实行两国一主。挪威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拥有本国宪法、议会、政府和征税权,但没有独立的军权、外交权和最高政治决策权。

19世纪中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挪威国内要求与瑞典在联盟中享有平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1827年,挪威方面提出参与联盟的外交决策,以及允许挪商船悬挂本国旗帜等。1882年,瑞典作出让步,同意挪可做内政决策,不再需瑞典国王批准,但外交权方面,瑞典则寸步不让。

经过20年漫长复杂的谈判,到1904年,瑞典最终同意挪在海外设立领事机构,但仍坚持它们必须受瑞典外交部领导。1905年年初,两国一度濒临战争边缘。面对瑞典诉诸武力的威胁,挪威军队开始动员,数千爱国人士奔赴边境,出动强大海军进行威慑。在国际尤其是英国压力下,瑞典于6月7日同意就联盟解体进行谈判,但要求挪威先就独立问题举行公决。8月13日,挪威举行公决,几乎全票通过独立。10月26日,两国代表签字,挪威正式取得独立地位。

错综复杂的历史早已烟消云散,但透过现今挪威人的政治倾向,仍能看到历史影响残留的影子,这也是我较详细介绍挪威与丹麦、瑞典结盟历史的初衷。为何现代挪威连续两次在全民公决中否决加入欧洲联盟?除经济因素外,也反映不少挪威人对外来力量通过“联盟”对其暗行政治控制心有余悸。

时过境迁,现如今,挪威人对丹麦和瑞典的历史怨恨存在差异,对前者似已化解,而对后者仍耿耿于怀。不少使节都同我讨论过这一点,而在与挪威人的日常接触中,我也或多或少地体会到了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1997年9月,我们参加法国驻挪威大使为瑞典大使送行的宴会。晚宴结束前,一位挪高官忽然站起来致词,有意穿插了一个故事奚落瑞典人。他说:有一次,一个挪威人死后进入天堂,天使圣彼得前来迎接。他看到里面已经坐着一个人,天堂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高声颂读欢迎那个人的赞美诗,挪威人不理解为什么对此人如此隆重,对他却如此一般。天堂里的人告诉他因为来这里的瑞典人很少。

事实上,挪威人挖苦瑞典人的情形时有发生。议论过后,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丹麦对挪威的统治更多采取联姻、怀柔的手法,而且事情比较久远了;而瑞典人曾动用武力,扼杀挪威的独立,而且双方斗争又延续到现代,人们记忆犹新。

五年抗德战争,艰难、光荣的历史一页

在抗德战争开始前,挪威存在轻敌麻痹情绪。“二战”爆发后,挪威于1939年3月宣布中立。虽然从国外增购一批军备,但政府总体比较大意,从国外购进战斗机,甚至部分没有开箱检查,海岸防御工事更是一半无人驻扎。1940年4月,驻柏林的一位荷兰武官向当地的挪威公使馆通报了德军可能进袭挪威的动向,但未引起挪威当局的重视。4月5日,德国部队运输船“里约热内卢”号在挪威南部海岸被击沉,大批德军士兵和马匹漂浮海面,奥斯陆亦未引起任何警觉。

4月8日深夜,德国“布鲁歇尔”号军舰沿着奥斯陆湾偷偷开进,在距离首都仅几十公里的奥斯卡堡被挪威守兵发现,并侥幸用老式枪炮击中,船上所有人员都随船一起沉没海底。这一事件不仅给挪威当局敲响了警钟,还侥幸地挽救了挪威国王、议会和政府。原来,德国这艘军舰的夜袭任务为进驻挪威首都,船上载的全是负责接管的德国行政人员。

4月9日清晨,挪议员在议长汉布罗召唤下,采取果敢行动,冒着德军的强势轰炸,撤退到奥斯陆东北小城艾佛卢姆举行会议,完成建立抗德政府立法程序。10日,哈康国王不顾希特勒派来的劳工部长的威逼,不承认吉斯林傀儡政府代表合法政府,拒绝向德国投降,号召人民起来抵抗。11日,挪参谋长鲁格上校提升为上将,负责指挥军队作战。许多志愿人员从各地滑雪穿过森林前来参军,沿途阻击德军,延缓了敌军的前进速度。挪军主力第六师坚持战斗62天,直到6月7日因盟军撤出孤立无援而停止战斗。

挪威流亡政府总部设在伦敦海德公园金斯敦大厦,重建了它的海军和陆军。从各地来美国的挪志愿人员组成一个旅,后来挪军舰达到52艘。挪商船队一千多艘,总吨位400万吨,积极响应国王号召参加抗德战争,为盟国军事运输服务。但不幸的是,半数以上商船被德军击沉,3670余名海员英勇牺牲。英运输大臣贝克说:“挪商船队为盟国战争取得胜利所作的贡献,抵得上一百万军队的作用。”

国内武装斗争的主力分布在广袤的农村,被称为“森林里的孩子”,除农家子女外,还有许多高校学生。到1945年,这一队伍壮大到四万多人。“二战”中,挪威驻英国和瑞典的军队积极配合盟军和苏军的战斗,在反攻阶段发挥了特别的作用,挪威人民在德国占领区的斗争直接牵制了大量德军。1945年5月,德军在挪威投降时,其数目竟达四十多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挪游击小分队捣毁了德国设在挪中部山区的重水厂,否则这个厂有可能帮助纳粹造出原子武器。

挪威这个小国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一万多人在战争中丧生,4万人被德占领军投入监狱和集中营。由于德军在战争后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撤退时采取“焦土政策”,挪威许多城镇受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