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以力量悬殊,是以在和谈中拒不让步、不肯放弃占领国权益、满足巴勒斯坦基本民族要求的重要因素
在以色列,“安全至上”观念根深蒂固。以国土狭小,敌邻环伺,国内与巴勒斯坦人的关系又长期紧张,其生存危机感从未消失。以色列当局认为,5884平方公里的约旦河西岸靠近以心脏地区,从耶路撒冷到东部约以边境仅三四十公里,如完全撤出,以将失去战略纵深,国防安全无屏障;而约旦河水又是以必须掌握的战略资源,因此,在谈判中以方坚持控制边境安全,至少继续占领部分西岸土地。以群众长期受当局宣传影响,又为狭隘民族利益驱使,加之掺杂宗教感情(相当多以色列人认为,根据《旧约》,西岸历史上是犹太人家园),要求保留那里大片土地的主张,有相当市场。
几十年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发展高科技,掌握先进武器(拥有了核武器),已成为中东强国。以色列有用“闪电战”战胜阿拉伯国家的经验,也有遭突袭受挫的教训,国内“靠军力求安全换和平”的倾向相当强大。历史证明,强者很难自动把到手的果实交还弱者。在以色列,依仗强大实力,不仅极端的利库德集团坚持吞并高压政策,就是温和的工党政府为了维护犹太上层的既得利益,在承认巴主权、归还领土等问题上提出的条件也非常苛刻。据了解,早在1993年8月签订“奥斯陆协议”时,以工党政府向巴方提出三个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条件:①与以结盟;②以占西岸18%的土地;③保持耶路撒冷现状(主权归以)。就是说要基本上保留占领国的权益。至今,以方在谈判中坚持的基本上还是这些条件。
2001年1月,我随外交学会代表团访问加沙,那是巴拉克工党执政时期,我目睹以色列依然是巴自治区的占领国,而巴勒斯坦人仍是它的“臣民”。我们在驻巴办事处主任陪同下,驱车到加沙城外参观,看到当地人耕种的都是小块干旱、贫瘠的不毛之地,旁边散落着几间简陋、狭小的茅舍。不远处却闪出一大片绿意浓浓的良田,树木环绕,喷灌洒水,其间排列着幢幢红白相间的双层别墅。驻巴勒斯坦办主任告诉我,这是犹太人定居农场。农庄面积相当大,车子开了五六分钟才离开它的地界。其时正值巴第二次“石头起义”后不久,加沙气氛紧张。在一处公路交叉口,我们看到一座碉堡,旁边有以色列军队坦克把守,里面是荷枪的士兵,他们命令前面的巴勒斯坦人停车,我们的车也跟着停下来,不久就成了一排长长的车队在等候。大约10分钟之后,离我们七八米的前方,与我们平行公路上,一列十几辆车组成的车队呼啸而过,随之,我们的车队才被放行。驻巴勒斯坦办主任对我们说,刚才过的是以色列定居者的车队。一路上大家沉默不语,感到自己在一个“被占领国”访问,心里不是滋味。我更深刻体会到:占领者和被占领者是不平等的,以巴谈判之所以如此艰难,盖出于此!
对巴以冲突及其前景的几点思考
三、从国际因素看,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僵持的关键,在于美国的态度。
以色列相信实力,拒绝和平。今日国际上推动中东(巴以)和平进程方面,唯一能对以施压的是美国。美国要照顾阿拉伯一大片,有时会适当考虑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方面的要求,但不会改变偏袒以色列的基本立场,这个矛盾使美国难以发挥真正公正的中间人作用。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能同阿拉伯世界长期对抗,主要是因为得到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支持。
中东是欧洲的侧翼,战略地位重要,又有丰富的石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为控制这个地区进行了激烈争夺,它们支持和利用以阿双方在那里保持不战不和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美为稳定中东,对和平解决中东和巴勒斯坦问题表现得更为积极。1993年8月克林顿政府促成巴以达成“奥斯陆协议”。2000年8月,克林顿再任总统末期,把阿拉法特和以总理巴拉克请到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会谈,力图推动双方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达成协议。三方会晤开始前,从电视上看,有一些镜头颇引人注目:在和煦的阳光下,克林顿陪同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绿树成荫的戴维营后院散步,克林顿显得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似想继《埃以和约》之后促成巴以和解,搞出第二个“戴维营协议”,使自己像卡特一样名垂青史。在返回会议厅经过院内一个侧门时,人们看到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相互谦让,谁都不肯先走,于是克林顿双手挽着两人胳膊同时跨入,以示对巴以双方“一碗水端平”的姿态。但实际上紧接着举行的三方会晤中,美国的态度并不公允,会议开得也不轻松。据悉,克林顿在会上提出,如巴放弃对耶路撒冷的主权要求和难民的回归权,美将建立一项300亿美元的基金援助巴方安置难民。美以为钱能通神,但主权不能用钱交换,阿拉法特拒绝了美方的建议,结果戴维营会议不欢而散。
2001年年初,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对中东问题采取比较超脱的态度,却未放弃促和努力,提出一项2005年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分阶段解决计划,名为巴以和平“路线图”,但对外重心放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后来又提出要巴勒斯坦实行“民主改革”,企图架空阿拉法特,给巴以和平进程增加新的变数。2003年4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为了安抚、争取阿拉伯世界,加上出于次年大选对外有所建树的需要,布什政府转而积极插手巴以和平进程,对以色列施加压力,大力推进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仍不放弃偏袒以色列的基本立场。
四、今后巴以关系的走向,巴以和平的前途,更多寄望于以色列人民的进一步觉醒。
正如2002年10月,阿拉法特在接见我国中东特使王世杰时指出的那样,目前巴以和平进程处于低潮。战乱代替了和解,暴力代替了和谈。不过我个人认为,从长远看,和平进程还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一)阿拉伯世界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巴以谈判存在妥协余地
巴以和平进程是以阿拉法特为代表的“巴解”主流派开创的。1988年11月在阿拉法特主持下,“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召开第19次特别会议,会后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同时决定承认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成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和1967年安理会242号决议(敦促以色列撤出“六五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土地),并表示愿通过和平方式恢复巴民族权利。这是“巴解”向以色列发出的重大和平倡议;也是“巴解”总结40年曲折斗争,特别是依托以周围国家进行武装斗争的惨痛教训,根据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对斗争形式所作的历史性的战略调整。这次转变,显示“巴解”主流派认识到把以色列赶入大海,用武力收复失地是不现实的,只有回内地依靠被占领区人民和国际调解,主要进行政治和外交斗争才是最佳选择;也表明巴方事实上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并愿意通过谈判争取在以撤出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小巴勒斯坦国”。这个拟议中的国家面积估算为六千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小五千平方公里。这是巴方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2002年3月阿拉伯首脑会议通过《贝鲁特宣言》,支持1988年11月“巴解”特委会发表的《阿尔及尔宣言》,提出阿拉伯国家将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保证其安全、实现关系正常化为条件,换取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承认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难民问题。这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做出的重大妥协,反映它们的和解愿望。2003年以后,阿拉法特多次呼吁巴勒斯坦人不要用“人体炸弹”进行报复,伤及无辜;一再申明反对“恐怖主义”,愿与以恢复和谈,寻求巴勒斯坦问题的公正解决。后来首任巴自治政府总理的阿巴斯继续坚持这种现实的温和立场。如以色列政府改变其扩张主义的强硬路线,实现和平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