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民族事业牺牲个人幸福
阿拉法特一生倾全力于民族斗争,过着简单的独身生活;晚年结婚后,又长期与妻女分离,只身在巴内地战乱环境中进行斗争,特别是最后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直到一病不起,才被送往法国,在巴黎郊区急救医院里与妻女诀别。
他对巴民族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所以功败垂成,主要是巴问题的异常复杂性和巴以力量的悬殊。当然,人孰无过。阿拉法特后期在领导巴事业中也有失误与缺陷。如2000年9月,沙龙闯圣殿山,激起巴内地人民义愤,爆发第二次“石头起义”。据了解,当时实际上的二把手阿巴斯主张劝阻起义,阿拉法特未采纳,而采取了默许态度。结果以当局在挑起事件的右翼支持下,迅即对起义进行大规模军事镇压,使巴抵抗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巴以和平进程严重倒退。此外,阿拉法特回内地领导巴民族权力机构工作中,也有任用亲属、管理不善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在突尼斯出任大使四年。那时,突尼斯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1990年7月,巴勒斯坦国在突尼斯宣告成立,我被任命为首任驻巴勒斯坦国大使。在这四年间,我有幸受到阿拉法特17次接见,近距离观察、了解这位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令我难忘的是1990年7月下旬,阿拉法特以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在其官邸书房里亲切会见我这位首任大使。我第一次看到这位一生忧国忧民、为巴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悲剧英雄,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
1990年7月下旬,阿拉法特(左)以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在其突尼斯官邸的书房里亲切会见中国首任兼驻巴国大使朱应鹿(右)
附录:我听到的两位献身于巴勒斯坦民族事业的重要领导人的政治遗言
阿布·伊亚德和阿布·杰哈德,都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生前均为法塔赫中央委员。他们是阿拉法特的左膀右臂,一位负责政治,一位主管军事。在突尼斯工作期间,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在那里,我同他们有些往来。他们对开展有组织的武装斗争十分坚决,同时也非常热爱生活与和平,希望在中东实现公正的和平。两位曾告诉我,他们以及他们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被犹太复国主义者赶出了自己的家园,已经40多年了。巴勒斯坦人不是要把犹太人赶到大海里,而是要求以色列撤出他们占领的土地,双方实现和平共处。令我难忘的是,1988年4月的一天,阿布·杰哈德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领导巴群众第一次“石头”起义后返回突尼斯,我去拜访他,他告诉我,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块同以色列士兵斗争,牺牲是巨大的,但是有价值。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告诉全世界,不要忘记巴勒斯坦,他们需要土地和自由;告诉以色列,占领他人领土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的遗言。几天后,阿布·杰哈德在突尼斯市附近的迦太基海边他的寓所里,被以色列派遣的“摩萨德”突击队枪杀了。1990年1月,阿布·伊亚德也在突尼斯遭到以色列特工的暗害。
四、走上寻求以巴和平之路的以色列将军——拉宾
1994年12月11日,我作为中国驻挪威大使与其他使节一道,应邀出席授予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诺贝尔和平奖的仪式。那天奥斯陆市政厅大礼堂灯火辉煌,嘉宾云集。挪威国王、王后亲自出席,坐在礼堂正中。当主席宣布授予三人和平奖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我看到拉宾与阿拉法特握手时,心里特别激动。凭几十年的经历,我知道,在巴以两个民族长期对立、仇视的大环境中,双方领导人决心握手言和,一握“泯恩怨”,是何等不易,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尤其是在犹太复国主义非常浓重的以色列,其领导人要同意交还占领的巴土地,会承受多大压力,需冒多大风险啊!
1993年8月,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由以总理拉宾拍板,以巴双方代表在奥斯陆秘密草签了巴以第一个和约——《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同年9月13日,以外长佩雷斯与巴执委会成员阿巴斯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上述协议。1994年7月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建立巴民族权力机构,在巴一些地区推行自治,同时与以就巴最终地位进行谈判。1995年9月28日,拉宾与阿拉法特签署关于扩大自治区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以10天后从包括希伯伦在内的约旦河西岸6个城镇撤军;协议还规定6个月内完成第一阶段撤军,届时巴权力机构管辖的范围将扩大到西岸近30%的地区。巴勒斯坦国雏形已现,以极右翼势力惊呼“大以色列”之梦从此破灭。他们大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我所知道的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
为了反击国内右派,推进巴以和平进程,1995年11月4日,正逢犹太安息日,以色列“支持和谈,结束以阿争端总委员会”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组织十万人的和平集会,拉宾和佩雷斯出席。会上拉宾发表主旨讲话,他说:“我当了27年军人,打了很长时间的仗,那是因为过去我别无选择。但是今天和平机会来临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接着他谈到有人反对他的和平方针,情绪激动:“总会有和平的敌人,他们拼命地伤害我们,目的是破坏中东和平。我们已找到一位和平伙伴,那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它已停止恐怖活动。为了解决以阿冲突最复杂持久、敏感的部分——巴以冲突,双方要作出努力。我们愿为和平去冒任何危险。”最后的总结陈词简短精练:“这次大会向全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以色列人民希望和平,支持和平。”当时已是晚上7点50分,他从衣袋里取出抄有《和平之歌》的纸条,与全场群众一起唱这支歌。唱毕,主席宣布大会结束。当他走下讲台、步向他的座车时,一个大学生从人群中冲出来,迎面向他胸口连开数枪,拉宾倒在血泊中,鲜血浸透了他口袋里《和平之歌》的纸条。11月5日,以色列为拉宾举行国葬,100万民众参加,六千多来宾出席,其中44位是外国元首或首脑。9日夜,阿拉法特到拉宾家中致哀,他对拉宾夫人利杨说,拉宾是和平的真正英雄。
一位职业军人,怎么会走上寻求和平之路呢?这里有个人因素,但更多是时势造成的。从拉宾毕生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捍卫以色列国家利益的人。1922年拉宾出生在俄罗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很浓的家庭。父亲为重建犹太家园,不久便带着全家从俄迁到巴勒斯坦,并参加工党。拉宾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到工人子弟学校学习。
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矛盾激化,拉宾从1941年学生时代起,就参加捍卫犹太家园的秘密武装“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契),从而开始了他27年的军旅生涯。1947年任帕尔马契副司令兼作战部长,参加建国前的一系列重要战役。50年代出任以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64年,拉宾42岁时当总长。1967年以总长身份指挥“六五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加沙、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但战争和胜利没有带来和平。
1968年他退役从政,出任驻美大使;1974年担任总理;1977年下台。在此期间,国际、国内要求以撤出占领的土地,寻求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呼声日增。拉宾逐渐认识到,和平解决是历史潮流,只有顺应才能生存、发展。而且亲身经历让他懂得,战争使以付出沉重代价,也只能保持一时安宁,只有和平才是长久的安全保障。1992年,70岁高龄的他,在大选中击败利库德集团的沙米尔,再次出任总理。他看到冷战结束给和平带来了希望,上任不到一周,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和平攻势。他选准以巴勒斯坦问题为突破口,接受“巴解”提出的“土地换和平”原则,他同意向巴让出部分土地,给巴自治,但以安全为由拒绝接受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拉宾走向和平之路,最后一个原因是他有一位佩雷斯那样的“和平搭档”,佩雷斯有理论和主张,人又精明能干,对拉宾影响、辅助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