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39节

点击:

五、主张与阿拉伯世界合作代替对抗的第一位以色列政治家——佩雷斯

2001年1月,我随外交学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有幸见到佩雷斯。尽管那是巴内地第二次“石头起义”不久之后,巴以关系紧张,佩雷斯仍以工党主席、政府副总理兼外长身份接见我们,表示对巴以和平抱有希望,愿与阿拉法特保持接触。他已78岁高龄,满头银发,但依然神采奕奕,机敏过人,与我们交谈一个多小时,还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他强调,依仗军力占领(土地),与阿拉伯国家对抗是短视的,以色列发展之道在于依靠高科技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合作。他的远见和明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谈话结束后,他送我们走出会见厅,并在通向出口的门厅中央与我们合影。他对华友好,曾以“以中关系促进会名誉会长”身份四次访华。

 

2001年1月15日,以色列工党主席、政府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在总理府门厅与中国外交学会代表团合影

(左四为佩雷斯、右四为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右三为外交学会副会长陈宝鎏、左三为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左二为朱应鹿)

佩雷斯1923年生于波兰,1934年随父移居特拉维夫。从小受以左翼社会主义影响,在基布兹(集体农庄)生活。1959年从政后,多次出任工党政府部长、工党主席。1982年,首次担任民族团结政府总理。他有实干精神,为以的现代化,尤其是开发核武器作出过特殊贡献,被称为以色列“核武器之父”。

我所知道的中东和平进程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

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对推动中东和平,特别是巴以和平非常执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任总理期间,他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时,就表示接受“土地换和平”原则,并决定从黎巴嫩撤军。

他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有理论指导和具体设想。1993年,他出任拉宾政府外长期间,撰写了《新中东》一书,系统阐述了对中东和平发展的主张,其要点如下。

(一)中东和平的指导原则

(1)、放弃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反对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而且以的吞并政策将会导致阿拉伯人占多数,从而改变国家的犹太性。

(2)、决定一国实力的不是武器,而是高科技,用军事手段不能遏制恐怖主义。

(3)、中东思维应是理解、容忍与合作。

(二)跨越犹太和阿拉伯民族的百年仇恨,建立中东和平新乐园

(1)、谈判解决阿以问题,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给予巴自治,通过自治使犹太人对巴建立信任,再进一步促成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但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最佳方案是成立(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邦联,巴的安全和对外关系由邦联中央政府负责。在巴自治地区,占领的土地不能全部给巴,以要控制约旦河谷,保留部分定居点。占据宗教圣地。

(2)、依照欧共体,建立中东多国区域共同体,共同处理水源、交通、旅游、教育,以及外资等问题。

依据上述原则,从1991年12月起,佩雷斯具体领导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长达20个月的关于巴自治地位的谈判,他的对手是阿巴斯,终于在1993年8月达成“奥斯陆协议”。据说在奥斯陆举行巴以秘密谈判,也是佩雷斯向拉宾建议的。挪威经常插手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他认为,在奥斯陆谈判会比华盛顿更加有效。1993年8月20日,佩雷斯到奥斯陆参加巴以《关于巴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的草签仪式。他还建议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项宣言,作为对美多年推动中东和平的回报。9月13日,佩雷斯和阿巴斯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这个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当时,克林顿、拉宾和阿拉法特都在场。应该说,佩雷斯在促成“奥斯陆协议”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拉宾遇害后,佩雷斯继承拉宾遗志,继续为以巴和平奋斗。1996年11月12日,在特拉维夫举行有25万人参加的拉宾逝世一周年的和平追悼会。佩雷斯在会上讲话,他说:“尽管拉宾被暗杀,我们大家决定继续走拉宾开创的和平道路。这是他给我们的最后遗言。和平是暗杀不了的。”

2001年12月12日,他以副总理兼外长的身份反对沙龙政府把巴民族权力机构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14日,他又反对政府作出驱逐阿拉法特的决定,指出这将使以色列面临与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复杂局面。2003年9月22日,他以工党主席身份在国际和平研讨会上赞扬阿拉法特。他这样说道:“阿拉法特以开拓精神公开承认以色列,宣布通过谈判而不是恐怖手段解决巴以问题,并主张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国。所以,授予阿拉法特诺贝尔和平奖是正确的。”此前,他打电话给沙龙,再次指责驱逐阿拉法特的打算是“可怕的错误”。

 

                                                                                          (此篇文章发表于2006年1月,此次稍作修改)

以色列之旅

我长期在中东工作,去过许多地方,见识过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领略过景色秀丽的天涯海角,与普通老百姓也有日常接触。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景观深深地陶冶了我的情操,大量文献早已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和描述。在此,我的以色列之旅将浅浅地拉开这块神秘土地的面纱一角。

以色列地处中东的心脏地区,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错综复杂。1993年11月,在结束埃及的任期、即将告别中东地区之前,我和夫人应林真大使和夫人的邀请,前往以色列参观访问,此行受益匪浅。

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面积176平方公里,分为西区和东区。东区是穆斯林聚居区,也有少量基督教和犹太教居民。该区街道窄小且纵横交错,商贩云集于此,人声鼎沸,有点类似我熟悉的江南繁华小镇。东区东南角有一块台地,南北长490米、东西宽280米、被称为“圣殿山”,是游客集中之地。老城仅为弹丸之地,被高12米、长4公里的黄色城墙围绕,但分布了大量三大宗教的圣迹,因而成为我们参观的重点。

早在公元前1000年,犹太人大卫王建立希伯莱王国后,占领现在东区这片土地,定名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并着手在这片名为“锡安山”的高地上建造一座犹太教圣殿。大卫王死后,其子所罗门继承父业,完成了这项工程,圣殿宏伟华丽,取名“所罗门圣殿”,从此这里成为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600年亚述人入侵,将圣殿付之一炬。公元70年和135年,罗马人占领期间又曾两次焚毁重修的圣殿。如今,圣殿山西侧只剩下犹太圣殿的一段残垣。传说罗马人占领时期,犹太人经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追忆往事,目睹圣殿被毁情景,不免痛哭一场。后来常有犹太人来此哭号,“哭墙”因此得名。我们参观时看到许多犹太人到墙下朝拜,把写有自己愿望的白纸塞进墙的缝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