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国外见闻与人生思考--一位新中国培养的驻外大使的回忆 第41节

点击:

当日,新政权在公告中宣布:根据突尼斯宪法第57条的规定及一项医疗报告——“终身总统布尔吉巴由于健康和精神原因不能再履行其职责”,由本·阿里取代他的总统职务。新政权还决定将布尔吉巴送往他的家乡莫纳斯蒂尔“养老”,并在生活上给予周全照料,包括定期到首都检查身体,还可以会见亲友;与此同时,政治上仍尊重布尔吉巴的历史地位。

本·阿里总统在一次讲话中肯定布尔吉巴为解放和发展突尼斯作出的卓越贡献,称他为“国父”;对于少数反对这次行动的布尔吉巴晚年的亲信采取了临时监护措施,但不予法律追究;新政府强调内外政策不变,全国反应平静。一切显示这次政权变动顺应民心,做法稳妥,使突尼斯避免了因接班问题可能出现的动乱,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

1990年5月,我在突尼斯电视上看到,布尔吉巴到首都进行体检,老人心情激动地向周围群众挥手致意,之后,本·阿里总统在迦太基宫接见了他,据说,在此前后,本·阿里还多次看望了布尔吉巴。

新领导上台后,在继承布尔吉巴时期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政策逐步进行了积极调整。有些变化是我亲眼目睹的,如经济上更加开放,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大力引进外国资本;把农业放在优先地位,提高粮食自给率,解决农村的就业和贫困问题;政治上加强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的领导作用,注意防范和镇压宗教极端势力。从1987至1999年,突尼斯经济持续中速发展(平均年增长5.4%),政局相对稳定,不仅在非洲,而且在整个第三世界也是罕见的。这次政权更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激流勇退非易事

非洲资格最老的政治家、被称为“突尼斯民族之父”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先驱”的布尔吉巴突然下台,在国际上引起相当大的震动。

突尼斯也传出了不少声音,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政变是布尔吉巴晚年迷恋权力、搞个人崇拜的结果。1974年9月,突尼斯执政党新宪政党第9次代表大会上,布尔吉巴被宣布为党的终身主席。1976年4月,突尼斯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改案,宣布布尔吉巴为终身总统。个人迷信亦风行开来,在首都和他家乡的市中心,布尔吉巴骑马的大铜像高耸,突尼斯市最繁华的一条大街亦被命名为“布尔吉巴大街”。晚年他独断专行,多疑猜忌,最后连周围人也不信了,几个月里,接连撤换两位总理,圈子越来越小,成了孤家寡人。

布尔吉巴后期,政策上也出现了一些大的失误。例如:搞多党制,纵容了国内宗教极端势力;忽视农业生产,导致农村贫困,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成为突尼斯经济的一大隐患。1984年1月,因面包涨价,首都及15个省发生骚乱,政府武力镇压,此后几年突尼斯经济低迷,社会混乱,进入了不稳定时期。

1987年夏秋,随着布尔吉巴健康状况的恶化,国内人心惶惶。大家感到,布尔吉巴日益失去控制,而突尼斯又无领导层交接班机制,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一些国际友人,尤其是非洲朋友为突尼斯和他本人的未来忧心忡忡。据说,“十一·七”事件之前,非洲唯一自动告退的元老、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曾秘密访问突尼斯,私下劝说布尔吉巴仿效自己,在本人头脑清醒之时主动把权力交给接班人,激流勇退。但布尔吉巴拒不接受,不肯自动让位,终于被人推下台去。这对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来说,不啻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

历史和人民是公正的

布尔吉巴总统下野后,我在突尼斯工作期间仍感到,老百姓对他继续保持尊敬和怀念之情,不忘他在66年漫长政治生涯中建立的伟大功绩。关于他的趣闻轶事,我也有不少耳闻。在此,我仅介绍突尼斯人经常同我谈及的布尔吉巴执政后所做的三件反映他独特思想与风格的事情。

(一) 建设温和“社会主义”的主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独立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社会主义”很时髦,大多数受当时苏联的影响,是激进的,如大搞国有化,建立大企业。但布尔吉巴提出的“社会主义”是温和的,必须在“宪政”范围内逐步推进,强调“民主、开放”,主张“实用”,即为突尼斯所用。在最初10年打下初步工业基础后,他于70年代初提出十年新经济政策调整,主张“私人、集体、国家三种模式并行发展”。在自由开放口号下,鼓励外资,促进私人经济,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1972年至1981年,突尼斯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0%,在当时亚非国家中可以说创造了奇迹。他执政数十年一直重视文化建设,每年教育开支占国家预算的25%,大大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

(二) 面对妇女、宗教问题,勇于反潮流

在他的倡导下,突尼斯于1959年制订宪法,废除“一夫多妻制”,并实行计划生育。今天,突尼斯仍是唯一一个取消“多妻制”的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要过“斋月”,在此期间,信徒白天不进食、不喝水。布尔吉巴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国家现代化和国际交往,也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次,他不惜与这种教规公开挑战,那是在斋月期间的一次白天的电视节目中,忽然出现布尔吉巴总统的形象,只见他一边吃面包、喝水,一边讲述“封斋”不符合现代文明。这在伊斯兰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 处理国际事务,务实无畏

二次大战后,美苏开始冷战。不少亚非国家卷了进去,依靠一方、反对另一方,使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布尔吉巴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执政后,与冷战保持一定距离,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与阿拉伯、非洲国家搞好团结,使突尼斯维持了和平的国际环境,能集中力量搞建设。

至于布尔吉巴为了推动中东问题的和平公正解决,公开呼吁同时承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国际合法性”,尽管极具代表性,但因前文单辟小节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历史和人民是公正的。突尼斯全国上下普遍认为,尽管布尔吉巴晚年在对待权力问题上犯了大错误,但今日突尼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能名列第三世界前茅,他功不可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温和、渐进和现实”为本的布尔吉巴主义,是突尼斯的精神财富。

2000年4月4日,布尔吉巴因病逝世,享年98岁。突尼斯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三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或代表出席葬礼,本·阿里总统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对这位老人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

很不幸,历史的教训常常重复,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推翻布尔吉巴的本·阿里,也恋栈个人权力。我记得他刚执政时曾经许诺担任总统不超过两任,但后来他食言了,上台23年仍不肯让位。大量经济、政治问题积累下来,终于在2011年1月在当地民众的示威抗议浪潮中本·阿里逃往国外。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引爆了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

首次去北非体验经济外交

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56年10月下旬。当时我20岁刚出头,在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工作,作为译员陪同上海外贸局长齐伟礼和中国茶叶公司副总经理于黎光率领的贸易代表团访问北非。这可能是新中国最早派往非洲开始经贸联系的代表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