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3节

点击:

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前面所说的三件事外,还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大赵庄村被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洗劫后的惨象;另一个是日本鬼子进村后,在大赵庄村前、村后建立了两个岗楼。日本鬼子在董故庄附近建立了一个炮楼,此炮楼是他们的据点,炮楼非常高,呈圆柱形,上面有许多枪眼。日本鬼子在龙华镇车站也建立了炮楼,距离我们十几里路远,龙华镇也成为鬼子的大据点。在龙华镇与董故庄之间,日本鬼子修了一条专用公路,这条公路将景县与枣强县联系起来,日本鬼子利用卡车在两座县城之间运送物资。日本鬼子除了依靠专用公路外,还有德石线铁路。

抗日宣传阵地

1937年我进入大赵庄村初小读书,学校设在村里一个地主家的大瓦房里,该地主过去很有钱,有好几栋宅子:私人住宅、家族住宅,还有他的佃户的住宅。抗日战争打响后,地主们就不怎么活跃了,地主家闲置的房子被无偿占用作为学校。房主就让人把学校厕所里的大便扔到墙外晒起来,晒成干粪做种地的肥料。

大赵庄村小学从外地请来教师为我们授课,“七七事变”以后,学校停了一段时间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共产党抗日地方武装进驻我们村,小学得以复课。学生们第一天用的课本,是边区油印课本,我记得第一课是《人》,第二课是《我是中国人》,第三课是《我爱中国》。当时小学教育还尊崇“孔孟之道”,虽然教科书由当时共产党抗日地方政府编印,但学校的校规还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我至今还记得校门对着教室的地方挂着孔子像,学生进教室前一定要鞠一个躬,但小孩子们也不懂什么礼教,只是遵从学校规章。

我们学习的课本是八路军给的教材,抗日宣传人员到村里面活动的第一站就是学校,因为学校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化场所。农民天天种地,比较分散,不便于开展宣传工作,但学校不同,教师常驻在学校,农民的孩子白天都在学校学习,所以八路军的宣传人员有什么事情通过孩子就能和村民联系。抗日宣传人员大多是青年学生,他们都很有文化,在延安学习锻炼之后来到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他们除了宣传进步思想外还教唱歌,教村民从延安传来的民歌及一些革命歌曲。虽说宣传工作在学校开展,但实际上却是面对全村的百姓,通过教唱歌的宣传方式建立村民的抗日意识。

他们与教师有很多共同话题,经常一起聊天、吃饭,而且住在学校,彼此关系较好。他们还教学生抗日的思想,教学生唱歌。宣传人员通过教孩子们唱歌传播抗日思想,慢慢他们就与村民熟悉了,随之他们便在村里扎根活动。

抗日宣传人员白天说:“晚上咱们学唱歌!”晚上小朋友们吃完饭就都来到学校旁边的场院里,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宣传人员便开始教大家唱歌。学生们唱歌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也跟着学。学校自然也就成了宣传阵地。抗日宣传人员只要开展活动就以小学为基地向外散发消息,抗日思想通过文艺的形式传播给小孩和他们的家人。

我们学会歌曲以后每天要练习,平时上午上课,下午做游戏。做游戏的时候学生分为两队,比赛学过的歌曲,看哪一队唱得好,表面是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实际是一种宣传形式,看看我们记住了没有、记得熟不熟。大赵庄村的人学了歌曲以后再到别的村庄或亲戚家时,人家都说:“你教我们唱个歌吧!”

我记得自己学的第一首歌是“七七事变”之后地方上编的曲子,歌曲是按照民歌的形式填的词。“七七事变”后,我们村地方发大水,此时日本鬼子侵略到华北地区,所以歌词为“七月的大水刚过去啊,八月来了日本兵……”歌词简单真实,人们唱一遍便能记住,仇恨的感情扎根在心里。我当时还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一词,但歌词形象地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出来。

宣传人员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不清楚,不过他们经常了解贫下中农和积极分子的情况,后来慢慢地建立组织、发展党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建立了党组织,再后来有了民兵、妇救会、儿童团。我们学校最早出现民兵、儿童团,他们带领孩子们操练吸引村里群众观看。

孩子们都很听话,一说练操了马上集合。过去孩子们都“放羊”,现在列队,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还得快步走、跑步,这就等于增加了教学的内容,所以宣传人员自然与地方的小学教师配合起来。村里的人们知道这些人有文化,所以很尊敬他们。学生们练习立正、稍息、向左看齐、向右看齐、跑步、慢步走等动作,很整齐。大赵庄的儿童团最出色的活动是劈大刀。用木料作成大刀,按各种姿势劈杀,这种操练引起村民的喜爱。

觉醒的乡亲

大赵庄村小学开始变得活跃,它不仅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还是共产党组织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思想的场所。村民白天劳动,晚上抗日宣传人员教唱歌的时候,他们吃过晚饭没有事干,为了省灯油,所以他们不用号召自然就来学校听唱歌,学唱歌,大赵庄抗日文化活动因此日益活跃。

抗日宣传人员利用农闲的时机,组织各村的小学生到某一地点比赛唱歌,学生们一队一队地比赛唱。如果一队唱得好、唱得整齐,另外一队唱得差些,组织者会带动弱队的情绪,激发弱队比赛的热情。最初在我们学校分成两支队伍,这两支队伍你唱一曲我来一段,不能重复,看谁唱得好、唱得整齐。有时候八路军来根据地时也组织歌咏比赛,晚上小学生和部队比赛唱歌,大家都喊:“部队来一个”,“学生来一个!”随着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村与村之间也开展了这样的比赛,部队也组织这样的比赛,无形中丰富了抗日思想的传播形式。操练也组织各村小学比赛,不分胜负,每个学校都操练一次互相观摩。

虽然宣传人员在根据地没有明确提出抗日,但大家都清楚宣传工作的用意,因为周围有日本鬼子的碉堡、炮楼,日本人经常来村里扫荡,大家的生活不安定。宣传人员在根据地循序渐进地传播抗日思想,调动村民保护祖国家园的情绪。

因为鬼子常常乘坐卡车进行扫荡,从1938年起,八路军号召村民“破路”(指破坏道路),为什么要“破路”呢?因为凡是能够进村的道路,虽然都是土路,但日本鬼子的卡车也可以在上面走,而且速度快,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路上挖沟。沟要挖得与牛车、马车的轱辘大小差不多宽,这样村民的牛车、驴车可以走,但卡车无法行驶。关于“破路”还流行一首歌曲:“‘破路’,‘破路’,大家来‘破路’,破坏了道路,大家有好处。”这首曲子不用教,小学生一唱农民就都会唱了。《破路歌》简单易懂,这种表达民心民意的歌曲自然在解放区里迅速传播。村民们愿意“破路”,即使挖沟会占用村里百姓的土地,因为挖出来的泥土要放到沟外,因此占用农民的土地。对于占地,农民没有怨言,而且还很支持“破路”,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保护村庄的安全。

邻村的小学受大赵庄村的影响,除了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外,抗日文化活动开展得也非常好。抗日宣传人员不仅到各村庄里传播进步思想,而且还有行动,建立了一些组织,例如儿童团。儿童团有一个任务,也是各村小学的一项新活动——送“鸡毛信”。在我们那里“鸡毛信”其实就是一张信纸,农村的纸很薄,内容写好后将信纸对折两次,对折后的信纸再别三下即可。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成为儿童团的团长,但自己并没有觉得当儿童团团长很光彩,只是尽职尽责地带领大家唱歌、送信。如果抗日的干部要开会,便将开会通知,包括开会的时间、地点及主题都写在信纸上,小学生将“鸡毛信”送到各村小学。一村传一村,“鸡毛信”传的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