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放飞梦想我的哲学不--冯景源回忆录 第4节

点击:

“鸡毛信”被送到小学后,小学教师马上派孩子将消息告诉民兵队长、妇女主任或者村里的干部。例如开展“破路”活动时,抗日宣传人员要开会动员大家一起行动,如果只有我们村“破路”,日本人还可以从其他村迂回过来,所以各村都要行动,活动前各村之间要通过“鸡毛信”来传递消息。再比如各村学校要赛歌,各村民兵、妇救会有什么工作要联合行动等,都是通过“鸡毛信”来传递。当时通信手段有限,既没有电话,也没有其他通信方式,小学生们送信的优势在于他们随时可以行动,一点不耽误会期。

留镇庙完全小学

因为大赵庄村初小只有四年级,完小才有六年级,所以我初小毕业后,来到留镇庙完小继续读书。留镇庙距离大赵庄村约六十多里路,属德州市管辖。德州是德石铁路(德州到石家庄)的终点站,也是京福路等公路的交通枢纽,留镇庙是德州郊区的一个大镇。留镇庙表面上被日本人统治,但暗地里却接受共产党领导,所以它属于“拉锯区”。

日本鬼子和八路军都在留镇庙安插自己的力量,培养一些为己所用的人。完小的校长由日本人任命,拿日本人的薪水,但他对八路军也很好,八路军也认可他。我记得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当时大家就在学校学唱“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以纪念抗日英雄。学生唱革命歌曲,校长从未干预,也没有人报告日本鬼子。

我能去留镇庙完小读书要感谢家族里的一位叔伯祖父,他出身地主家庭但是有文化。上面派来的共产党员到大赵庄活动,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他们都会想办法和他接近。抗战时期对于开明的地主,人们不称其“地主”,而称其“开明绅士”,叔伯祖父便是这样的“开明绅士”。共产党人经常和他聊天,后来又把他介绍到某地训练,关于他生活或训练的经历没人清楚,叔伯祖父到留镇庙地区当了抗日的区长。

叔伯祖父名为冯晋肃,我与他的大儿子在同年级读书。叔伯祖父当了区长以后,就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比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因为我和他儿子是同学,而且大家同族,所以我借着区长爷爷的光也到留镇庙完小读书。大赵庄除了我还有大祖父的孙子冯景国及住在村西的冯建中,董故庄的刘俊秀、刘澜涛同学一道去留镇庙完小读书。留镇庙的学校对外开放,但以本村和本镇上的孩子为主,还有其他一些村的学生。印象里,冯建中家的长工认识路,所以每次上学都由他送我们,六十多里路,一路步行,早上出发到傍晚才可以到达学校。

因为距离的关系,我们在留镇庙上学只能住校。留镇庙是一个大镇,当时它已经非常繁华,有各种各样铺面、商店,街道非常整齐,而且经济也很发达,镇上还有卫生院,百姓有病去看医生,看的不是中医而是西医。上学时我第一次看见红药水,有个关系要好的同学家里开西药铺,我哪儿受伤了、哪儿肿了就抹点红药水,然后用消毒的黄色纱布包扎起来。孩子们出门上学,家里给一些钱,学校有位老师开了一家文具铺,卖“文房四宝”,他既教书,又是文具店的掌柜,他把我们的钱都收起来,然后给我们一个折子,和如今的银行存折一般。我们把钱存在老师那里,老师替我们保管,需要用钱的时候就签字领取,当时觉得老师的做法挺先进的。

在完小第一次上日语课的印象我至今记忆犹存。由于日本人要考察,所以学生们要念几句日语,可以应付日本人即可。留镇庙完小把我的文化基础打得十分牢固,我们读初小的时候没有历史课,到了留镇庙小学开始上历史课、语文课,还可以学习各种模范作文。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照抄里面的好句子,批阅作文的老师会非常认真地为学生写评语,看到好的句子时还会称赞学生,尤其是语文老师讲课时引用好句子的时候,我特别用心地将其记下,仔细品味。记得我的一篇作文引用了范文的好句子,语文老师在句子上画了好多红圈,这使我特别高兴!范文的句子想不起来了,但这些红圈都历历在目。

研习书法

大赵庄初小和留镇庙完小是我少年求学的两个阶段。初小的学习虽然不系统,但我在书法方面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初小阶段,我除了重视语文、算术等文化课的学习外,还重视写字的训练,那时字写得好会被人称赞学习好。当时地方学校有村与村、乡与乡之间互相巡视的老规矩,每隔一段时间,外地人就会到学校考察,老师首先会把字迹漂亮的作业拿出来让人们评判。评价村里学生学习的好坏,字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如果字写得好,说明学校教学好;字写得不好,就说明学校的教学不怎么样。因为语文除了背诵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检验,所以当时的考察标准便是字写得好不好。

大赵庄村小学对写字非常重视,学生们每天早晨6点多钟起床,不吃饭就到学校里研墨、写字,然后再回家吃饭。祖父也经常要求我们练字,并且为我们指点迷津。初小时,自己的字经常被老师拿给访学的人评判,我在自豪的同时更加刻苦努力。完小即将毕业的时候,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地区发展得很快,对日本鬼子的打击很大,日本鬼子在华北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因为我们上学要途经龙华镇鬼子的炮楼,鬼子随时可能射击中国人,而且日本人封锁得很厉害,所以我不能去上学了,待在家里有时间也练字。

练习书法的过程令人享受,我一边研墨一边看着字帖,同时考虑这字该怎么写,思考今天写大字还是小字,自己有一种享受和陶醉的感觉。练字需要用纸,虽然我买不起纸张,但一般有文化的大户人家有许多线装古书,古书开本比较大,我们把古书的装订线拆开,便可取出书中的纸张,然后在空白的地方写小字,写完小字又在上面写大字。幼小的我并不知道古书的价值,如果那些书保存下来,现在可就值钱了。

 

冯景源的书法作品——《钗头凤》

参加民兵

我离开留镇庙完小时,解放区的文化也渐渐发展起来。八路军开办的完小在大赵庄开始招生,我和堂弟们希望继续读书,参加了八路军的招生考试。虽然自己考了第一名,但那时家里已经很贫穷,供不起孩子上学了,所以我的读书梦暂时告一段落。不念书还能干什么呢?恰逢村里的民兵已经发展起来,而且小学同学在村里担任民兵队长,他动员我们参加民兵,说当了民兵以后也可以学习。

听说当民兵也可以学习,我便加入了民兵队伍。加入民兵队伍没有条件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一般村里的年轻人都是民兵,否则会让人觉得很落后。但参加民兵的年轻人表现不同,有的人比较积极,有的人表现不积极,不参加活动,我们年纪小,愿意与人交流、学习。村里的民兵负责管理村子的治安,例如秋收时节,农民的秋玉米不能被别人随便乱吃,因为解放区的粮食很重要,谁也不能动这些粮食,所以民兵除了站岗、放哨外还要负责这些事情。民兵队长用他在小学训练的那套方法来训练民兵,民兵站队、操练都要整齐,其实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军事训练。民兵在村里比较活跃,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积极参加村里面的踩高跷、打锣鼓等庆祝活动。

参加民兵是我从事革命工作的关键时期,民兵号召做的所有事情我都很积极、认真去做。虽然稚嫩的我对抗日思想了解得并不深入,但觉得当民兵是村里青年人最正当的一项任务。因为村子要时刻提防敌人扫荡,民兵要为村民的安全站岗,邻村只要有动静,大赵庄村的民兵立刻行动起来,民兵组织大家逃跑,所以民兵的作用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