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陈鹤鸣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班长要找同学谈话,帮助大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学习上、思想上,还是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大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所以我更加注重班级的实际情况,保证大家学习上不掉队。很多调干生学投影几何有困难,我与其他的班委反复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发动应届生辅导他们学习,成立了“互帮学习小组”。

每个星期我还要向全班报告工作,简要总结一周内班里的好人好事、学习情况,布置下周工作任务。我知道越艰苦越要强调精神,我们去实习就更需要强调了。当时我制作了一本《光荣册》,每天记录下大家的表现,在班会上宣读,对全班的思想工作也抓得比较紧。

同学们相处得很好,班上形成了团结、互助、友爱的风气。前面我也提到过,知道我家中有困难,朋友们主动支援我,这样的情谊很难得。

当时社会上提倡“向科学进军”,1956年我们毕业时则提倡“向‘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学习”。在国家的号召下,我们高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勤奋刻苦地学习、实习。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抽调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在武汉举办的留苏考试。一经考取,直接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两年俄语准备出国。工科学生需要对物理、数学和外语科目进行测试,冶金专业抽调了6人,最后只有1人考上了。1959年,他才从苏联毕业,大学毕业时间比我们整整晚了三年。

当时我参加了考试,但没有通过,留苏的机会与我擦肩而过。但那时我不曾想到,几年后我本人竟也到了苏联,在那里生活学习了两年。

踌躇满志地走进中南矿冶学院,仿佛才刚刚习惯了新的生活,短暂的4年就在课堂中、饭香里和书桌上悄悄飘走了。回过神来,我们已经气冲霄汉地毕业了。忆起大学美好的时光,我的嘴角带着笑意,而心底却流淌着淡淡的忧伤。清甜的记忆近在眼前,而最纯净的光阴却短暂得像一缕清烟,留下的只有惋惜和挥之不去的留恋。

寒暑假实习小记

大一的寒假,我认真准备并参加了留苏考试;第二个寒假,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学习。真正的实习经历分散在余下的四个假期,其中的大量时间我都泡在工厂里。

中南矿冶学院没有机械厂。第一个暑假,我们在湖南大学实习工厂实习了两个月。我们跟在工人师傅身后,学习车、钳、刨、铣、焊、铸等技术。渐渐地,我敢碰触各种机械设备,尽管技术上还达不到炉火纯青的熟练境地。不得不承认,扎实基本功的训练对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

1954年,我们迎来了第二个暑假,计划去沈阳冶炼厂实习。那个厂是当时国家最大的有色金属加工厂,生产铜、铅、锌、金、银等金属材料。

本来顺着京汉铁路,就可以一路向北直奔沈阳。不料长江发大水,荆江分洪,灾害情况特别严重,我们只好绕行北上。第一站,乘坐浙赣铁路列车,先到上海,后再走津沪线,路过淮河时又是大水挡路,无奈之下继续绕行。结果从湖南到东北,坐火车花费了将近11天,似乎我们走到哪里,大水就淹到那里。

二百多个学生,一共包了两三节车厢,全封闭起来。人长时间得不到休息,车也不停,车厢的地面、椅子上睡满了人。我负责管理全队的财务,担心钱被偷走,还专门携带了一个印有红十字的医药箱做掩护,其实里面全是钱。我不敢熟睡,手心时刻将箱子的提手攥得紧紧的。

上海、无锡、南京、济南、北京,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七八个小时属于正常的等待时间,在济南竟然滞留了11个小时。乘务员们事先告知停车的大致时间,我们乘机下车,游城走巷,看看这些以前从未来过的地方。借着全国大实习的便利,我们权当在实习前放松身心,增长见识。

舍不得花钱坐车,我们就踱着步子慢慢晃悠走路,穷学生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在无锡街头,我们看到老艺人娴熟地捏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人儿;路过济南,我们徒步行至大明湖畔,每个人凑一点钱租船游大明湖,再买包5分钱的螺蛳分享,那感觉妙不可言;还品尝了湖畔大名鼎鼎的蒲菜包子,分量充足,汤汁浓郁,至今未忘;还有北京天安门,那是必去之处,我站在城楼下,近距离地瞻仰毛主席的画像,庄严的红色城墙,黄色的琉璃瓦,肃穆地涤荡着我的心灵……

终于快到沈阳了,大家特别高兴,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到了工厂以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烟囱实在太高了,脑海中所有其他的印象瞬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足有一百多米高的烟囱无疑是当时沈阳的标志之一。

沈阳冶炼厂是个老厂子,里面很多设备还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老化,技术落后,全靠工人的体力劳动。他们工作很辛苦,生产时产生的烟含有硫化氢,常常呛出眼泪、鼻涕来。但工人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带动了大家的干劲儿,厂里给每位实习生发放劳保服,我们穿上工人的衣服,和他们一同倒班、一块儿休息、一起干活。

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我们对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的性质、电解、冶炼方法均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这次实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铜、铅、锌主要生产过程的装备、技术规范、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对生产工序、生产环节进行了操作。亲自参与其中,掌握生产第一线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大三,冶金系的专业细化了,有的人学重金属,有的学轻金属,还有的人学习粉末冶金。我被分配到轻金属专业。

第三年的暑假,我先后在两个工厂实习。首先,我们来到山东张店(现在淄博市的中心城区)的501工厂。虽然这是一个氧化铝生产厂,但与先前接触过的冶炼厂完全不同,不仅厂内环境干净,厂房周围的绿化也很漂亮。

当地盛产红色铝土矿,所以厂方的原料都来自当地的矿山。我们也到露天矿山参观过,矿山生产过程与工厂连成了一条线:工人们挖出的矿石进入501工厂,经过制粒、烧结、浸出、分解四道工序,铝土矿变成氢氧化铝;焙烧以后,生成成品三氧化二铝。

实习了一个多月后,我们来到东北,去了抚顺301厂参加生产实习。

301厂主要从事电解铝生产。生产原理很简单:首先运用熔盐电解法把从501厂运来的三氧化二铝和其他的一些辅料熔成熔盐;随后在电炉中炼出金属铝;最终在真空下将其抽出,铸成铝锭。

电解池和阳极之间有层壳,只有将其打开,才能将氧化铝等添加到池中,打壳是最繁重的工作。电解池炉温不仅高达九百多摄氏度,而且带电。我们的劳保服,包括帽子、围裙、靴子全部是石棉材质,贴身的背心是用算盘珠串成的,以免汗湿后身上不舒服。为了保护眼睛,我们还佩戴了特制眼镜。但即便如此,站在炉边还是无法忍受灼人的高温。

我们每个人拿着一把长1.5米的铁棍打壳,这个棍子特别沉,两头粗、中间细。每次操作持续大概五六分钟,每班约操作四到六次。每次操作下来,我们马上就走到窗边去,把石棉靴脱下来,直接把里面的汗水倒出来。然后赶快吃盐水冰棍、喝咸汽水保持身体电解质平衡。下班以后,厂里给每个人发牛奶、绿豆糕用来补充营养。电解工作的劳动强度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电解操作工基本上都不胖。我还专门与他们合影留念。

寒暑假实习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