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陈鹤鸣回忆录 第16节

点击:

 

1955年8月,大三暑假在抚顺301电解铝厂与工人合影,前排左一是陈鹤鸣

大学的最后半年要做毕业设计,给我的题目是氧化铝车间回转窑的设计。1956年初寒假我又回到501工厂进行毕业实习。这次实习主要为毕业设计搜集有关材料、技术参数、工艺条件、劳动成本、技术定额和经济指标等,当然也参加劳动。回来后着手进行材料分析、数据整理,进行氧化铝车间回转窑的设计。

毕业前夕,有位苏联专家到沈阳东北工学院讲课,学校将我所在的轻金属班安排到东北工学院进行毕业设计,而另一个轻金属班被安排在校内。因为我是团支部书记,就和一位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东北工学院。

 

1956年5月,大四时全班同学在沈阳市东北工学院冶金楼前合影,后排左四为陈鹤鸣

这四次实习,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现在的学生没有这么多的实习机会,国家和学校也不提倡这样的做法,毕竟要花不少钱。每次实习光差旅费、劳动保护费就很多,都是由工厂提供的。我到清华之后,学生就没有被安排这么多实习了。其实,不论是专业课的学习,还是将来到工厂去工作,实习经历可以让工科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习更扎实。就个人而言,实习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毕业设计完成以后,我们回到学校,等待分配工作。

230专业

分配前先要填报志愿表,我的第一个志愿——工厂,第二个志愿——工厂,第三个志愿——留在中南矿冶学院当老师,最后一个志愿——服从分配。

交完志愿表,中南矿冶学院招生办要我帮助学校在武汉地区招生。完成招生后,回到学校就听说自己被分配到清华大学了,和我的志愿完全不沾边。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钱三强等人汇报后毅然做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由周总理亲自组织实施,为了开创和发展原子能事业,急需培养大批原子能方面的干部,1955年夏开始在清华大学筹建工程物理系。就像电影《红旗飘飘》中的情节那样,原子弹、氢弹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在苏联,唯一培养原子能专业人才的地方就是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成立于1940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苏联政府从全国各地选调了大量精英老师,教研室主任全部是院士级别。等到中国起步的时候,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指导了。国内匮乏相关人才,因此,清华大学成为全国重要的培养地点。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我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不管分到哪里,都得好好干。我收拾好行李,就去清华大学报到了。

来到清华,我先到工物系提交个人资料。

批准我入党的党总支的书记原来是清华大学的地下党党员,工物系的领导看到他的签名,惊叫道:“他现在在你们学校工作呀!”接着就询问了很多相关情况。通过交谈,我渐渐放松下来,不像起初那样拘谨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话结束,领导给我分配了两项业务任务:第一,准备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课;第二,学俄语。报到当天,系里就把我的名单上报了,俄语课有名额限制,不是随便想去就可以去学习的。我在大学阶段主修的是冶金,原子能知识自然相当缺乏,所以还要听清华大学的原子物理等课,“三钱”之一的钱伟长成为了我的启蒙老师,这让我兴奋极了。在力学课上,他的讲解精辟入里,总结的方法也很巧妙易懂,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因为刚成立,工物系连系馆都没有,就挤占了化学馆四楼最西边的一半。这种拥挤造成的困难对我完全是小菜一碟,清华大学的食宿条件与我在中南矿冶学院一年级的时候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总而言之是很好的。

当时把我们230专业(核材料专业)和240专业(反应堆工程专业)的老师安排在一个房间办公、学习、开会,并统一编成一个行政组,任命我担任行政组长,240专业的一名党员担任党小组长。

何东昌是当时清华大学校党委第二书记兼工程物理系的系主任,也被编到我们的党小组。他比我们年龄大多了,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每次活动他都来参加。我们特别喜欢他的风格,听他说话也觉得很高兴。在党小组里,说话不需要有顾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及时讨论,气氛相当民主开放。

这时,工物系还处在创办阶段,清华大学不仅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员,也从清华本校调派。

1956年,230专业筹建时,开始报到的只有3个人:一位是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张益才,另一位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朱荘德,我则是中南矿冶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后来团队中加入了一名新人高联佩,他是刚从美国回来的副教授。然而,仅过了一年时光,他就转到无线电系去了。

1957年的时候,范毓殿、潘霄鹏、张宏涛等老师从机械系正式调入230专业。李恒德副教授也接到了工作调动的通知,来工物系担任230教研室主任。他是美国博士,1955年来到清华大学,当时安排在机械系工作。因为当时我是系教师团支部书记,又是预备党员,在李恒德未正式调来工物系前,系里指派我与李恒德联系,有事及时向系领导、又是我预备党员联系人的余兴坤汇报。这样一来,我们两个接触特别多,我有不清楚的事情,包括个人问题、教研组的问题,我就去找他。时间长了,关系很密切。

在核材料师资班——相8班的徐世江、沈慧良、马绍川、袁克昌毕业分配到工物系后, 230教研组于1958年在工物系正式成立。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230专业的这段历史,实际上,230专业创办的过程是颇为传奇的。

1956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成立,但学校从1955年起就开始筹办了,并于1955年开始招新生。

230专业是一个代号。起初父母都不清楚我的毕业分配情况,后来得知我在清华大学工物系任教了,却依旧不了解我的工作性质。系里严格强调对外保密,所以我也很谨慎,通信地址只写“工物系230专业”,信中大多唠唠家常,询问家中近况,只字不提与工作有关的任何信息。保密工作最严格的时候,学生上课的笔记本都收上去,锁在班专业教室的保密柜中,不允许学生拿回宿舍复习;此外,涉及工物系的相关事物名称一律使用代号。我们的专业曾有过多种称谓,如“反应堆材料”、“核材料物理”,后来又叫做“材料科学”。但不管怎么变,230代号没有变。

230专业

1957年,学校拿到了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几乎全部围绕力学展开。整个计划与核材料毫无关联,对工物系来说,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后来,蒋南翔校长前去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考察,拿到了这个学校的教学计划,我们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工程物理系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从铀矿处理到反应堆的建造、控制、运行等全部内容的人才培养。因此,这套计划才是我校工程物理系真正需要的教学计划。

230教研组拿到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教学计划后,由于涉及到核材料,230专业就成了绝密专业,整个人员安排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并一切按照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运转,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这套计划对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要求非常高,这两门课与北大相关专业的学时、内容设置基本相同,学生们的负担就比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