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从丈夫调回苏州开始,我们这个家都是亚健康的身体状况,但家人之间的情感却是无比深厚的。
母亲于1987年去世享年86岁,而公公是1997年91高龄辞世的,都已超过现今苏州市平均寿命了,也都可以说是好人有好报,享受到了十几年的天伦之乐。对他们来讲,我们虽然不能算是多么孝顺的小辈,但扪心自问,至少符合我中华民族的孝道。
儿子善良宽我心,身怀技艺承家业
我儿子是个非常善良的孩子,也是个听话的孩子。在他外婆去世的时候,哭晕了两次,因为他是外婆带大的,对外婆有很深的感情。
儿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中专电工班。有一次到5层楼高的厂里装电灯,因为楼高风寒,回来后便发了高烧。加上也没有配备保护设施,我担心孩子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不如让他再学一门手艺。正巧,苏绣博物馆调进来一个裱画的老师傅——范广畴,我就让儿子师从范广畴学习裱画,儿子后来算是学到了裱画的手艺。
1999年我正式退休时,正巧儿媳妇张平所在的玉雕厂转制,她在玉雕厂做过小卖部、报关和秘书等多种工作。筹建大师工作室之时,需要人手,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收她为徒,传授了一些绣艺,后让他们夫妻两人合力支撑工作室门市部的工作。
2001年门市部正式开张后,一年内已能保本经营,至今已经走过10年,在传承“古、精、新”的苏绣特色上已小有成就,并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授牌和奖励。
相濡以沫度人生,五十金婚共庆贺
我们都是知恩图报的人,国家的恩情、长辈的恩情,都时刻牢记在心。我们不是夸夸其谈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所以在家里,几乎听不到“爱”、“谢谢”之类的话语,但我们是在用心为对方做事,用行动来帮助对方。所有的感情不是表现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
我和丈夫也会经常拌嘴,但是拌嘴却不真生气。伴侣不可能不拌嘴,但是我们拌嘴都是在一件事件上,都是为了让对方多吃点东西,多注意饮食,多注意健康,其实都是爱的表现。
我和丈夫是这样相处的,我们和家人也是以这种方式互相关心的。
1991年,在苏州拍的全家福
(前排左起:外甥邓宇峰、公公徐公达、儿子徐志强,后排左起:小姑子徐蓓蕾、妹夫邓启明、丈夫徐业炯、顾文霞)
2010年,我和丈夫结婚已经50周年了,是真正的金婚。我们举办了一场金婚庆祝活动,场面隆重,苏州市名师工作室的领导也出席了,还有好多亲戚朋友也从上海赶来参加,小姑子特意从北京回来祝福我们。我们还拍了一段录像,办了一个我的苏绣人生的小型展览会,还举行了收徒仪式。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人物专栏”做了一个我的专辑,所以,我们这次也将中央电视台的那位编导请来了。
2010年我们金婚的同时举行了授徒仪式
年迈疾病又缠身,养身保健再奉献
我的身体从小比较弱,有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在本该无忧无虑享受童年的时段,我却时刻伏在绣绷上苦苦刺绣,艰难地帮母亲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到了青春发育的年龄,我也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光荣的刺绣工人,怀着报恩的心态,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废寝忘食,全力以赴,结果身体透支了。成立工作室时,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糖尿病缠身,后又两次脑梗塞,还留下了后遗症,自此开始注意养生。同时以课徒传承为人生最后目标。
此时,我的丈夫也加入了传承苏绣的行列,做了苏绣讲课的“二导师”,对了解、中兴、传承苏绣也有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至今已逾10年。
他本人的健康也从30年前初发的中心性视网膜炎到如今的黄斑变性,加上引发的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身体情况也需要多加注意。可在传承苏绣的这条路上,我们夫妻二人至今都是一样的观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继续为苏绣耕耘,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经历这几次大病后,我和丈夫意识到该重视养生了,保养身体的问题不容忽视。丈夫自学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帮我调理;学生们也特别热心地为我介绍不同的治疗办法和药物;我也积极锻炼身体,所以现在恢复得比较好。
饮食是很重要的环节,身体锻炼也同样重要。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去园林里散散步,锻炼身体,有时还和大伙一起出去旅游。我们也尽可能地做家务,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
我们对身体的原则是:有病要医治,身体要锻炼,生活要保养。我们对健康人生也有一个总结:先天不足,童年苦难;青年挑担,壮年透支;危机早现,剖腹探查;抢救及时,三月康复;继续革命,危机再现;糖尿脑梗,康复数年;养生优先,余热量力;伴侣相佐,讲课传承;苏绣一生,争取天年;有劳有逸,无愧于心。
我俩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健康初现“红灯”到现在,已靠养生度过了四十多年,算起来又是半个人生了。虽痼疾缠身,却无危及生命之忧,也算是好人有好报了。
最后总结一下人生的感悟,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争取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永怀感恩之心,国家的恩情、单位的恩情、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恩情、同事的恩情、学生的恩情……都要牢记心间,最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社会和人民,这就是知恩报恩,也是我和丈夫追求的人生最高理想;争取做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学无止境、精益求精,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争取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良师益友的协助,把事业做好做强做大;争取做一个善始善终、无愧于心、福寿双全的好人,好人一生平安,能够做一辈子的好人是特别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看过这本书的同志,能受到些许的感动和启示,这就达到了我写这本回忆录的初衷。
后记
这本书记录了我大半生的生命历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我。在回忆的过程中,没有夸张、没有虚构、没有欺骗、没有包装,本着还原的心态,只想给后代一个纯粹的顾文霞。
回忆,是出于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回忆,需要袒露的勇气和感恩的心;回忆,也是对生命和生活严肃的思考。
别人评价我“作为新中国首位出国表演刺绣的艺人,致力于苏绣艺术在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参与、指导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复制,抢救了久已失传的工艺;曾担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创办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成立顾文霞大师工作室;是在苏绣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人,是为苏绣艺术这颗东方艺术明珠增光添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盛誉之下,我只有默默奉献,才能对得起所有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人和组织。
一位老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生命走到尽头时,往往不会因为曾经做过什么而后悔,而是对没有做过什么而抱憾终身。”我有强烈的同感,总觉得做得太少,需要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太多。人至暮年,我也不愿意放弃痴爱的苏绣事业,我早已经视苏绣为生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