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追忆似水流年--王立名访谈回忆录 第6节

点击:

在重庆迎解放

局势越来越紧张,这个厂决定跟着国民党政府搬到台湾去。全厂职工分七批走,先到广州坐飞机或者坐船到台湾。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我不想去台湾。所以借口我老伴在重庆念书还没有毕业,向厂长写报告请求调到重庆办事处,等老伴毕业后一起去台湾。厂长很照顾我,同意了,于是我到了重庆。

我老伴开始到贵阳,考了一个战时学校,抗战结束把学生解散了。因为我老伴也是东北人,解散时发的路费比较多,这样缓冲了一下到了重庆。有几个原来的同学在重庆,准备这找一个学校念书,最后考上了教育学院。

我出来工作以后,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担负起我老伴跟我一个妹妹的生活和读书的费用,有时候也给我在湖南湘潭医学院的大妹妹补助一点钱。反正我能够照顾多少就照顾多少。

到了重庆之后,为了脱离大定航空发动机厂我抓紧时间找工作。我在大定的时候有几个合得来的同事,其中有一个姓彭,他跟我关系很好,后来在南航当教授了。他有个哥哥在重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华西分厂工作,这个厂总部在香港,他哥哥在华西分厂是厂主任,他问我去不去,我觉得挺好去了。

当时我在机械加工车间当工程师,负责工艺方面的工作。于是我给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写了报告辞职,单位同意了。

我们的工资一半是法币,一半是大洋。那时候物价上涨特别厉害,当时纸币是贬值的;大洋还可以,表面的一块钱,实际价值多于一块钱,所以待遇还算不错。在这个地方干了大概八个月,也是在这里工作时,重庆迎来了解放。

到十一月底,重庆才终于解放。当时国民党政府在重庆,特务很多,各方面都非常的严格,消息也是封锁的,所以根本不知道十月一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情。解放的第二天我进城去看我老伴,她们学校离中美合作所很近,解放后中美合作所里面的人都跑光了。我去了以后,她们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我说去看看吧。进门一看,大道两边隔不远有一处挖出来的被活埋的人,有的是被绑后活埋的,有的是两个人被绑在一起活埋的。在那个白公馆后面有个很深的大坑,坑边坑底都是死人,靶纸也满地都是。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到了我们工厂,对待我们都很和气,一切工作照常进行。一九五零年三月东北来了个招聘团,要招聘科技人才去东北工作,我才知道东北早已解放。后来他们同意要我,这样可以回东北看看,我就辞职回了东北。

二十年后重返东北

临走的时候,我老伴书还没念完。相隔那么远,也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回去。实际是她三年级还没念完就跟我一起回了东北。

到沈阳后很多地方都分配完了。我们等了很长时间,越来越担心会被分配到很坏的边远地方去。最后把我们分配到大连,这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大连是个好地方,那时候大连还是苏联在控制,被分配到建新工业公司工作。

建新工业公司对外公开的有四个厂,有机车厂,化学厂,钢铁厂,锅炉厂,实际上还有军工厂,但是对我是保密的。其实我去了正规工作没做,只是跟着大连市工业局组织有关方面成立拖拉机设计委员会,仿制测绘福特的发动机。

因为当时有一个在监狱服刑的工人技术不错,仿做拖拉机里的发动机,而且还能转。当时我们还不会做整台发动机,这是一个重要事件。

由此大连市工业局想试生产这个产品。想到生产得有整套图纸,所以从各单位抽人进行测绘。我和另外一个姓杨的都是刚来的,把我们派去搞拖拉机设计。大连大学也出了一个副教授,是美国的留学生,他负责最后审核,图纸测绘完了之后又绘制了压道机。

实际上我们是四月到的,五一过后正式上班。一直工作到年底,建新工业公司就撤销了。所有的人员都要重新分配,有三分之一的人员被留下转到了沈阳,其中就包括我。

我们奉命到沈阳组建航空工业局,当时航空工业局是重工业部的下属局。我先在大连待命,到了第二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才到了航空工业局生产处下面的发动机科。当时的科长是吴大观。在沈阳待了一年,但只工作了半年。这半年里,主要是看一些资料,到工厂去熟悉熟悉情况,工作不是很多。另外搞了半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一九五二年搬到北京来了,从那以后一直在航空系统工作。

平凡亦不不平凡

一九五二年到了北京之后,航空工业局扩大了规模,把生产处分成四个处。一处是飞机处,二处是发动机处,三处是附件处,四处是电器处。我在二处的技术科负责管工艺;后来又改管生产准备,也就是根据工艺需要设计的工具图纸来制造工具;然后提供给车间去加工发动机的零件。所谓工具一般包括刀具、量具、夹具和模具,习惯叫做工艺装备。

那时候苏联的资料都要保密,苏联专家的话必须贯彻,不贯彻要处分。资料看着挺神秘,其实和以前我在大定发动机厂时看过的大部分是一样的。因为过去国民党政府向美国购买航空发动机资料时,苏联也在购买同一机种的资料,苏联开始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些资料。所不同的是苏联要求美国把全部资料翻译成俄文,并按照工艺要求配备全套设备,苏联买回去以后,不过两三年,就可以大批量生产了。

而我们买回来六七年,仍然停在建厂第二阶段,后来因为买发动机可以得回扣,停止了制造自己的发动机。

凑巧的是我们到英国买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权时,苏联也同时在购买同一型号的制造权,结果同样是他们大批生产了,我们连动也没动。英国当时有一张漫画上画的是我们在人力车后面装了一台喷气式发动机,来讽刺我们。

此后我一直是抓各发动机厂的工艺装备制造管理这部分,直到退休。按照苏联专家讲,工艺装备非常重要,到一个工厂去看,首先看工艺装备车间,看看设备跟制造水平就知道工厂好坏。这个倒是不假,因为工艺装备车间的工人技术是最高的,设备也是全厂最好的,一般来说工艺装备的制造精度要求比零件制造的要求要高得多。

而零件制造车间的工人是工序工,也就是说零件的加工方法已经规定清楚、所需工具已经准备齐全,工人只要调整好(有时有调整工人专门负责)按照规定做就行了。而工具零件千变万化,一切靠工具工人自己想办法加工,靠自己的技术来保证加工精度,显然这和零件车间制造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这几个大发动机厂,工艺装备制造力量是非常强的。一般分刀具车间,量具车间,夹具车间,模具车间等四五个专门做工装的车间。当然这也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制造一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所需的工艺装备约在12000-20000种,机种越新,种数越大,件数就更大了。

我虽说是在管理发动机厂的工艺装备制造,现在想起来实际上也没有具体管。因为厂里有指挥系统,不能说去越级指挥,所以就是去检查督促一下,哪个厂里管理的好一些,哪个厂里有新工艺,到一定时间组织评比,大家交流推广。有时一个工厂忙不过来了,组织其它工厂帮忙制造一些。有时部内非发动机厂或部外工厂要求这种协助,也需要根据可能进行安排。我主要做这种工作,真正技术类工作也不多。

我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定额标准。比如试制一个发动机,自制新发动机试车合格了大家算完成任务,零件车间完成任务,我们也算完成任务了;零件车间没完成任务虽然供应了工艺装备也不算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