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至今走过的八十年--李相国回忆录 第16节

点击:

至今,资金运动论是大多数理论、教育、实际工作者一致公认的观点。我一直持资金运动论的观点。如今探究资金运动论,应该顺序掌握以下问题。第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依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又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这样,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金。资金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就要筹集一定量的资金,这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随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是通过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入和分配五个阶段连续不断进行的。这五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就是企业的财务关系。第三,企业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财务方面。“任何运动形式,其内容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7)。以上论述可参见一九九三年李相国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财务管理》一书及其修订本。

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

企业资金运动中多种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关系。资金运动内部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掌握和运用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一般写资金运动的规律时,大多写到如下几个规律,即:各种资金形态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资金的收支要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协调平衡;各种不同性质资金具有特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资金运动同物资运动存在着既相一致又相背离的辩证关系;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总资金运动的依存关系。

一九九三年由我主编的、由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财务管理》一书首先在上述各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资金具有增值性的规律。我在阐明这一观点时指出: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还会在自己特有的循环中,即在包含着它在生产过程内的现实形态的循环中,变更它的价值量。它不仅作为货币价值返回的,而且是作为已经增大、已经增长的货币价值返回的。”资本具有增值属性的论点,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资金。在社会主义社会,资金作为不断运动的价值,也必须在运动过程中带来价值的增值,不能收支相等,更不能发生亏损,吃社会主义老本。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九八一年由王庆成、李相国、顾志晟编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一书及一九九零年的修订本的固定资金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部分是由我执笔的。在固定资金管理部分阐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写到了使用年限法,工作小时法,工作量法,年限总额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当时我国企业使用的是使用年限法,工作小时法和工作量法。在书中指出,年限总额法是递减法的一种,此外,属于递减法的还有余额递减法。这类折旧方法的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折旧费先多分摊,后少分摊的递减法,又称快速折旧法。书中介绍,快速折旧法在英国、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广泛使用。西方国家愿意采用快速折旧法的主要原因是:(1)认为新的生产设备效率高,应该多提折旧费,随着生产设备的陈旧,生产效率将逐年降低,就应该少提折旧费,符合费用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2)西方企业很重视现金的回收,采用快速折旧法可以尽快收回原投资的大部分,以便用收回的资金再尽快采用新技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3)资金在周转使用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差额价值,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时间价值既是决定资金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研究资金流出量和流入量的基础。西方企业也很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从资金时间价值的角度看,早收回的投资比晚收回的投资价值更高。(4)在固定资产全部使用年限内,折旧总额和纳税总额是一个不变的量,采用快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分摊较多的折旧费用,就可推迟一部分税额的缴纳期限,等于使用了无息贷款。此外,如果固定资产中途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缴纳的税款要比缴纳营业所得税低。(5)采用快速折旧法可以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风险和因意外事故提前报废所造成的损失。书中写快速折旧法的原意是,认为西方企业采用对我国企业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洋为中用,酌情采用。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我国实行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以后,终于规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船舶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还应该提到的是二〇〇六年我与王庆成教授双主编的、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财务管理学》一书中我还写到了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的西方企业采用的年金法。这是一种把固定资产投资的利息考虑进去计算折旧额的方法。这种计算方法每年提取的折旧额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而且还包括投资的利息。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是会经常发生的。由于通货膨胀,会引起货币的贬值。用年金法每年提取的折旧额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而且还包括投资利息。因此,用年金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额,对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之受损不无小补。我国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年金法也可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方法。

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

关于做学问研究的方法,一般有规范法和实证法。有一年召开全国会计学会后,时任财政部部长助理的冯淑萍同志指出,我国会计界存在为实证而实证的倾向,实证会计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盲目模仿西方模型;二是有数据无理论。我认为,冯淑萍同志的这些看法很中肯,也是切合实际的。在近几年的会计研究中,褒实证法、贬规范法的多,存在一些极端、片面的情况。应该说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为了方法而方法就本末倒置了。就研究方法而言,不管用哪种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和加工工作,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强调实证方法。我们应针对要研究的问题,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这些年来,有些财务管理教材削减了管理的内容,而数学模型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使得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空泛。例如,有的教材写了不少由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开创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并用数学模型描述MM理论。殊不知该理论的提出者也认为,要能实现这一理论,必须有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的许多假设条件。而今,即使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假设条件也还未能完全具备,更何况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呢?我并非认为数学模型不能写不能讲,而是认为应该借鉴西方国家运用数学模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且适用于我国实际的好经验。如借鉴西方企业确定原材料最佳采购批量模型、存货分类管理法、看板管理、价值工程模型等。建立数学模型,一定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注重论述的目的和深度,少一点盲目性,多一点自觉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