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
一九八四年四月三十日,我的外孙女在协和医院出世了。外孙女出世以后,北京的保姆特别难请,请到合适的更不容易。小孩也换了好多个保姆。保姆也挑,你家房子多大,吃得好、喝得好,都愿意到这种家庭里面去做事儿,像我们这种家庭房子又少,我能每天大鱼大肉吗?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子,父亲还是一个公社的书记,她带我外孙女,能让她晚上不哭,我就说这孩子本身没结婚怎么带孩子那么能干,把孩子调理得也不嚷嚷?我晚上过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才知道,她给孩子嘴里塞了一个糖豆,小孩就不哭,但把孩子的牙都弄坏了。所以照顾孩子要很细心。
后来,我把大嫂从上海请过来,帮忙照看外孙女,但她也不能老在北京待着。之后,我大嫂回去的时候又把小家伙带到上海待了一阵子,到快进幼儿园的时候又把她接回来了。
她也上了六一幼儿园,这里头有一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的老师姓姚,从前的老师说起来比现在的老师耐心得多,她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学会跟我说:“爷爷再见。”可是,第二回再去幼儿园的时候她就不干了,知道快到颐和园的北门了,就开始哼哼叽叽,抱着我的腿就不撒手。后来我采取什么办法呢?每回到颐和园的北宫门时,我先带她玩会儿,像奖励似的对她说:“你好好去,下回爷爷还带你来玩会儿。”刚开始她还是不高兴,通过我做工作,慢慢就好了。
后来颐和园北门卖票的知道了就说:“老先生别买票了,带她进去玩会儿不就完了。”六一幼儿园有班车,礼拜一早晨送孩子,在离人民大学不远的妇产医院的斜对面上车,然后礼拜六的下午到那儿接,一般的是我接送。班车是教育部开的,当时我的学生朱力在教育部财务司工作,他给我弄了一个证,可以坐班车。后来她一听说去幼儿园就很高兴,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小柜子,物品都放在里面。那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同事的孙子姓郭,外号叫菠萝圈。有一次看病报销医药费的时候碰到了菠萝圈的爷爷,原先也是我们系的,后来我就问他菠萝圈呢?他说菠萝圈在国外。
外孙女从六一幼儿园毕业之后,就上了人大附小,也没有找关系,很自然就去上小学了,我自己也在这儿教书,虽说外孙女隔一代,但一分钱没有花也就进去了。我外孙女小学六年换了三个班主任,两年一换,但还是最得益于第一个班主任张老师,他是北京市的优秀教师,非常负责,让学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然后第二、三个班主任,年纪稍微轻些,也都非常负责。
现在讲什么双语幼儿园,可教育部规定,学校不能用国际和双语两个字了,做到了吗?根据我的体会,小孩小的时候不用学外语,赶什么风潮,把汉语“一口猪、一头牛、一匹马、一条狗、一峰骆驼”弄清楚就行了。
我女儿和外孙女都是按照小学的规定开外语课时才学的外语,没有提早学,根据我们实践的经验,教育孩子打没有用,骂也没有用,物质刺激也没有用,要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得付出一些劳动。
孩子念小学、初中、念高中,都在人大院子里,每天中午回来吃饭,我老伴为了让孩子睡一会儿,坐着给她看钟点,到时候叫她起床,天天如此。我们家吃饭,一般是三菜一个汤,特别是我外孙女吃饭,每个菜都给夹一点,然后一碗汤,好吃、赖吃都得吃完,可以看出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有时候她喜欢吃的留在最后吃,但是你都得吃,而我们给她做的饭菜都是荤素营养搭配着来的。
随着她慢慢长大,有些电视她愿意看,但能做到看完新闻联播就进屋子去学习了。如果有些好看的电视,因为学习没办法看,她就会给她爸爸讲:“帮我录下来,我有空再看。”她妈妈经常出国,有些事情我们也弄不了,所以就和她爸爸相互协作起来进行教育。
当时时兴上英语补习,我请了一个姓赵的同学做她的家庭教师。他们两个不用课本,就练口语。赵同学是重庆外国语言学校毕业的,他口语非常好,发音也挺漂亮。因为他是我们系的学生,也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当然也会酬谢他。
外孙女礼拜天的下午在新东方上课,一直上到晚上九点,到九点我准时去接。她从小就参加数学、奥数比赛,那时候不大,穿一个小连衣裙摇摇晃晃就进考场了,她考试我不担心,她也是久经沙场了。
现在回忆起外孙女的童年生活也挺苦的,没有更多的时间玩,但她自己愿意,自己定好一个目标之后就会很努力地去完成,这一点是她爸爸的基因遗传的。小学时小外孙女做班长的时候,有个小男孩特别淘,北京人叫“欠”,她有时候也急,我问:“陈殊你是怎么处理的?”她说:“我踹他一脚。”说实话,我不骂她,因为有的小男孩确实很淘气的。后来高中她念了数学实验班,数学实验班的学生有五分之四是男孩子,女孩子少。她做过团支部书记,做过班长,能把班上的事揽下来摆平。要问她聪不聪明,我觉得外孙女不是最聪明的,但她比较用功,有爱好,全面发展,她在高中时期,考得最差的一次也是全年级第四名,这也不容易。而且她会处理事情,有一次班上评选优秀干部,评选三好学生,她已被评上了一个奖,另外还可以给她评个奖,而她和另外一个同学有些旗鼓相当,后来她主动跟班主任说:“老师,我选择退出,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奖了,不用再评我了。”我觉得这个孩子能这样处理事情,的确不错。谁不愿意多拿一个奖,将来还可以多加分呢!后来我表扬她:“你处理得是对的,应该这样谦让一些。”
香港有一个雷氏集团,雷先生他不愿意把钱分散用。他说:“撒芝麻的事儿我不干。”他到各个学校去挑学习比较好的孩子,向其发放全额的奖学金。后来,在外孙女高二下学期的时候,雷先生又来挑孩子,最初学校没有把她推荐出来,毕竟她是学校的招牌学生,将来清华北大都可以考得进去的。雷先生也经过打听了解,点名要她去应试。雷先生不会讲汉话,他有一个秘书姓周,周秘书就说:“如果在雷先生考试的对话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学生听不清楚,或者雷先生也弄不明白,我可以帮忙解释。”
她和雷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打磕巴,比较顺利,最后雷先生选择了她到英国去留学,并给了她五年的全额奖学金,算下来也得一百多万人民币。她需要先去英国上两年的预备班,再报考大学,而且她在英国念的中学也是比较好的中学。
英国有这么一个规矩,中学放假了学生不能在学校里住,要到监护人家去住。每个学生都要找一个监护人,这些监护人就是学校退休的老年女教师,她们也要拿报酬。老教师很负责,如果生病了吃什么药都问得很清楚,什么药治什么的,也都问得很清楚,不是说拿了钱而不负责任。
两年的预备班念完之后,她报了六个学校:剑桥、牛津、帝国等,六个学校都录取了她,最后她选了剑桥。到剑桥有一个问题,不管是哪个学校大学录取之前需要有一个英文的成绩,需要考雅思。但她没有考过托福、雅思,都是自学,也没有参加四六等级的考试。当时我还给她做思想工作,第一回考不成功不要紧,别怕没考好,结果她一考雅思就考了8.5分,她的考试我不怎么担心,从小就练出来了。
她在剑桥大学女子学院,那里可以不受干扰,而且安全一些。她先念的物理系,后来转到数学系,她是剑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数学系毕业之后又念了一年研究生,剑桥叫优等生,所以她在剑桥念了四年。后来跟我说,念研究生的时候雷先生还拿了几千块英镑作为给她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