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至今走过的八十年--李相国回忆录 第30节

点击:

但家里吃喝拉撒都是花我这份工资,为什么这么处理呢?因为一共就没有多少钱,两个人的钱放在一起更不禁花,留一份,将来可以用来看病,或者有一个大的用处,这样来处理比较好。

我写了一篇小文章,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储蓄存款有那么多钱,现在将近二十万亿了,老百姓却不肯拿出来花,就是以备不时之需的,要买房子、用于孩子的教育、看病等等。在医疗这一块党对我们是非常关心的,老伴的医疗费可以报销90%,我的能报100%,但是有一些药物如果是自费药还得自己掏。最近她的一个学生的老妈得癌了,要吃抗癌药,一天吃一片,但抗癌药是自费药,得自己掏钱,抗癌药片九十块钱一片,是印度货,英国的要五百多块。这个药片吃了还管用,本来说过不了去年底,医生说能拖到五一,后来拖到七月初才去世。一天就要花一百块钱,农村有的人患癌症就干脆不看了,反正都是死,别把家里弄得倾家荡产,但子女还是要给父母看的。那位学生那天他给我女儿打电话说:“我妈走了。”他没敢告诉我老伴,他倒也说这样子母亲也解脱了,虽然说一方面花多少钱能让母亲活着也挺高兴的,但毕竟母亲靠药物活着也是一种痛苦。生病了需要吃自费药,这个钱也得花,人总是想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

我老伴不像有的女同志,把钱管得很紧,她不管,有的时候就问问:“相国我存了多少钱。”我说:“我告诉过你。”估计她又忘记了。花一个人的免得两个人都花光了,我要是先去世那还不都是她的,她要先走,钱也是我的,现在这么处理也是为了将来,可以留一点以备急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她不计较这些事。

另外还有一个,和她结婚以后,因为生活在一起了解观察,我觉得她是一个没有数字、时间概念的人,有时候他问我存款还有多少,我随便说有十万,下一次问我就说八万,她也不会问为什么少了两万,因为她不记得。

我说她没有时间观念是怎么回事呢?假如上午跟她说我们今天下午两点钟要出去,她脑子里面没有数,两点之前非得检查她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没有,衣服和鞋换了没有。如果带她去一个地方,让她下次去,肯定找不到。所以每一次她到学校去开会过组织生活,我得写一个条,先坐什么车,在哪儿上车?然后在哪儿下车?在哪儿打的到学校去。她有时候还弄错,有一回坐车都坐到圆明园去了,坐反了方向,学校给我打电话,我说早就走了。

她这些方面不是不精明,说实话还是因为她主要的精力不在这儿,另外,她现在因为身体不好,开了好几次刀,住了好几次院,现在身上还套了一个架子,硬质塑料的架子,因为她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固定着保护一下。不管再热医生都不同意拿掉,晚上要换一个软的,难受也没有办法,她现在就是要注意身体。有时候我提醒她别老睡觉了,让她起来坐一坐,也不让她站着,摔跤了不得了。

她有相当大的精力牵扯于对幼教的事感觉到无奈,心里头不高兴,另外一方面相当大的精力用于惦记外孙女,每回她来电话,都要问:“病了没有?吃了没有?”总要惦记着。

我总觉得孙女和爷爷、奶奶都有隔辈亲,孩子和父母亲是肯定的,但不管和爷爷奶奶再亲,也替代不了父母的作用,这些东西是很自然的。

我也不是不惦记,我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管一代,她有父母。当然我们做外公、外婆的,要过问,但是你鞭长莫及,离她那么远,也管不了。

但有一点我们比较放心的就是孩子比较懂事,十七岁就出去混了,拳打脚踢,她一般好多事情都能够自己处理。孩子要结婚了,老伴也要操心,结婚穿什么样的婚纱,晚上宴客的时候穿什么衣服,因为按中国人的习惯,结婚的时候要换几套衣服,她就在电话里给外孙女唠叨这些事儿。

我希望外孙女穿比较规矩的中式旗袍,上次我问孩子要不要做一套,她说英国也有卖的。像这些事情,她想得很多,考虑得很细,甚至还要问男孩子学习怎么样?什么时候博士毕业?博士毕业了还念不念博士后?预备将来干什么?外孙女的男朋友的情况她也要问清楚,我了解到男孩子是德国人,是外孙女的剑桥同校同学,是个勤奋爱读书的人。他成绩优秀,身体健康,也很懂礼貌,我们很喜欢,家里也是中规中矩的公务员一类的人家,而且德国人对生活上的事情是比较严肃的,比我们现在好多家庭严肃重视得多。

我一直都跟她说,动了好几次手术就好好休养,既然把命捡回来了就要好好地生活,惦记着孩子是肯定的,她有爹妈,不是我们主要该管的,我们就平平安安,颐养天年就完了。

有的时候党员开会过组织生活,学校考虑到她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就让她别去,她就说:“我是党员,我怎么能不去,组织生活好几个月才过一次。”像这种事情她比较认真。

有时候出去吃饭,一般是女儿、女婿掏钱,我很少掏钱,除非他们生日。孩子回来时我掏钱,吃一餐饭这一餐多少钱,她不知道,有时候吃饭花了几百块,她以为一百多就够了,她不知道外面的行情。

要说夫妇几十年一点矛盾没有,也不是,我们有时候就一起拌拌嘴,其实我觉得也不算吵架,只是各执己见地进行“辩论”而已。

对老伴想说的话

第一,幼教事业的问题你是无可奈何的,但我想总会拨乱反正,是会调整改革过来的,就算我们看不到那一天,但心里也要相信,而且北京市也落实了政策,要在多少年拨多少亿盖几百所幼儿园,温总理也发话了。

第二,身体要养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死不如赖活”,人走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有活的乐趣。现在虽然说看病贵、看病难,但是要知足,我们比那些没有公费,或者公费比例不是很高的人好多了,而且还是比较好的医院。

第三个就是外孙女,我总觉得当然要关心,毕竟是自己一手拉扯带大的,但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也不能操太多的心,也操不过来。孩子要成家了,我对她说:“爷爷、奶奶送给你礼物,不要也得要。”外孙女也没有拒绝我们的好意,让我把礼物交给我女儿,让她处理,我们要把事情做在前面,把底交给她。外孙女每次回来也孝敬我俩给不少英镑作零花钱。

我的女儿

我女儿小的时候上的是六一幼儿园,在颐和园的后面。六一幼儿园的前身是延安的保育院。在六一幼儿园上学的都是外交人员(如驻外大使、驻外领事、驻外参赞等工作人员)的孩子,比较高级,能在六一幼儿园上学也算是佼佼者了。

六一幼儿园毕业了以后,她就上了人大附小,人大附小上完了就上了人大附中初中,人大附中初中上完了,就上了人大附中的高中,我们也管得比较紧,所以她学习成绩一直是比较好的。知识分子的家庭,特别是家长做教师的对孩子读书比较重视。我女儿一直到高中,每个礼拜都要把作业本(上面有老师批改的内容)放在桌子上给我看,看得懂看不懂是我的事,如果作业做错了老师打叉,我就会问:“你找老师问了没有?现在弄清楚了没有?”

我管女儿管得很紧的,但女儿跟我很亲,跟她妈也亲,她和爸爸的亲与跟妈妈的亲不一样。有时候她跟妈妈有私房话,我就不知道她们说什么,跟我一般都说比较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