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58节

点击:

欲学日文的注意:现在研究日本的一天天的多,日本的研究自然更发要读。我们想利用暑假的工夫耒研究。大概每天是研究二时公请教师教授,每人学费月二元,时间大家商定,要学的请到西斋号房交费签名,快些!将来上课地点在本校第一院。

发起人罗敦伟 杨人杞 树荣同启。

当时,北京大学是否已正式开设大学日语课,尚无定论,但此则消息可视为大学日语在北京大学开始萌发,1920年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学生反帝爱国的热情,激发了学习日语、研究日本的强烈要求。1928年,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复议决定:中学师范及实业学校之外国语课以教授日语为原则。根据这一决定,可以断言当时大学日语,业已列入高等学校课程之中。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其后,1932年北京师范大学(和平门外)、京华美术学院、民国大学、朝阳大学等院校均开始设立了大学日语课,甚至中学如北方中学(和平门内)都开办了夜校日语班。张我军、汪大捷、张仲直等人当时即从事大学日语教育。张我军资历为早,汪大捷曾从师张我军学习日语教授法。当时,日语教学用书也出版不少,仅张我军编著的就有《日语基础读本》、《日语基础读本自修教授参考书》、《现代日本语法大全》、《日汉对译高级日文自修丛书》、《自修适用高级日文星期讲座》、《标准日文自修讲座》等。1939午刘杰编辑的《附注国音字母自修日本口语文法》一书序文中说:“本书系由浅入深。不但可作自修之用,并可作深求日语者之参考。即采各大学第二外国语之教科书,亦无不可。”该书是北京聚兴印书局印刷,北京宏文书局发行,当时在北京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琉璃厂备书局均行代售。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学习日语之热。为何如此之热呢?刘杰说:“自1936年世界大战又将爆发之说兴,已为人类普通之口头禅,即或及时不验,恐为期当亦不在远矣,果尔我国之牺牲与涂炭,断难幸免,酣睡之国人,倘不速为猛省,急起图存,决难以善其后。近代物质文明固皆发轫于欧美。而近年以来,东邻日本凡百事业莫不使之科学化。日新月异,实有令人敬叹不已者,吾人苟欲负笈往学欧美科学之优良,殊非我国今日贫弱之国民,所可易言,且欧美非可骤期也,其文字与语言,皆与我国之语言文学之猛进。然果欲钻研日本时代化之结晶,其唯一胚胎,语言文字,豈復别有途哉?”故大学日语在北京当时形成一股潮流。特别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点燃了太平洋战争之火,据了解,当日上午8时许,日本军在北京接收了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协和医院与宋哲元官府(现东城区张自忠路三号人民大学宿舍,原段琪瑞执政府)。将在燕京大学与协和医院的英美人解送到了山东济南,同时宣布北京地区实行奴化教育。大学的外语课均改学日语课,取消英语教学,就连教会学校也要加入日语教学之内容。在日伪统治下,学生被迫学习日语,甚至有的课完全用日语讲授,而且有不少日本人在大学从教,例如辅仁大学,1939年日本政府就曾派遣细井次郎以第二外国语教授的身份到校监督教学。那一阶段象龙炳圻、钱端仁、钱端义、龚泽铣等人都从事大学日语之教育。

日本战败之后,大学日语教学有一段低落,但有的院校还有日语课。解放初期,陈信德先生在北京大学从事专业日语教学的同时,还在辅仁大学兼任大学日语教师直到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院系调整之后,除专业日语外,北京地区大学日语教学停了一段。之后,1955年又首先在北京大学开始设立,最初的老师是魏敷训,后来是北京大学日语专业留校的毕业生在从事专业日语教学之前,先从事一年左右的大学日语教学。张光佩、郑敬堂、徐昌华、李宗惠均走过这么一条路。

自50年代北京地区高等学校设有大学日语课的,除北京大学之外,还有中央民族学院(1956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学院等少数院校。其他院校均开设的是俄语,个别院校开设了大学英语课。大学日语真正在北京各大学普遍开花,那是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恢复以后。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北京市政府责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北京市8所大学,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医学院、首都医学院培训了一批大学日语师资。学习年限2年,从1973年至1975年,全班共18人。当时执教的是李长信与雷玉芳老师。李长信老师担任日语精读,雷玉芳老师担任日语会话。其后,北京地区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大学日语课。由于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大学日语课,为了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互通情报,交流语教学的经验,同时也便于开展协作,1980年11月15日“北京市高等学校公共日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邮电学院宣布成立。当时北京市是有51所高等学校,会上通过选举,由北京中医学院黄启助先生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为北京邮电学院于荧、清华大学戴炳富,请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德高望重的陈涛教授为研究会顾问,第一届理事共15人

黄启助 男 副教授 中医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于 荧 男 讲 师 邮电学院外语教师

戴炳富 男 讲 师 清华大学日语组负责人

邹信然 男 副教授 工艺美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负责人

金锡令 男 讲 师 工业大学日语教师

李宗惠 男 讲 师 人大外语教研室副主任

赵庆尧 男 讲 师 农业大学日语负责人

于秀涛 女 讲 师 北医日语组负责人

沈玉玫 女 讲 师 经济学院日语组负责人

恒绍荣 女 讲 师 北方交大日语教师

张春华 女 讲 师 冶金机电学院日语组组长

孙淑琴 女 讲 师 工业学院日语教师

王耀君 男 讲 师 北航外语教研室主任

尹学义 男 讲 师 人教出版社编辑

任 犀 男 副教授 北京轻工业学院

从那时开始,北京地区大学日语老师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地区大学日语师资的力量是几经变化。目前教师队伍已基本趋向整齐合理,许多院校老一辈教师业已退下。现下执教的老师多为日语专业毕业生,有的还是研究生毕业或留学归来人员,这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50年代开设日语课的院校,其教师多为老留日学生,归国华侨与少数日语专业毕业生,如北京大学是老留日学生魏敷训先生带一批日语专业毕业生;北京中医学院有归国华侨黄启助先生坐镇;中央民族学院有老留日学生李长信先生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雷建德先生执教;中国人民大学既有日本专家,又有归国华侨,还有日语专业毕业生。当时大学日语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数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专家3人(森新一、儿玉洋子、东海林清),归国华侨1人(富尔良),日语专业毕业生1人(刘文玉)。进入70年代开设大学日语课的院校,其师资多为由俄语教师转为日语教师的。其中,有的是在日伪时期曾学过日语,也有的是经过一段日语培训后从教的。如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首都医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轻工业学院(1979年)等。这些院校多是由俄转日的教师从教。进入80年代开设大学日语的院校,以及80年代调入从事大学日语的教师,基本上是日语专业毕业生。如北京商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计算机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