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咨询工作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于是我们经过审批成立了直接归系里领导的相对独立的咨询公司。
公司的宗旨是咨询、教学、科研的三结合,咨询为教学与科研 服务。
公司成立的五六年中,承接了十一个企业的咨询服务项目。各个企业存在的问题都有特殊性,但这一时期,对于国营企业来说,威胁其经营状况甚至生存的都是转型问题,如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怎样进行运作等。
如中日合资的三得利啤酒厂,从该企业投产起,几年来一直亏损,日方准备撤走。这时经委马仪同志劝他们,在中国得的病,可以找“中医”看看,所以他们找了我们咨询。经过两个多月调查,我们向日方提交报告,认为是“先天不足”,“一流装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造成的亏损。就是说,虽然装备是世界一流的,但钱是合资企业向日本银行贷的日元,中间经日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借的日元折成美元,预订的设备一下子升值了,结果仅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承受不起。而所出产品,因为成本太高不能全用进口大麦,导致产品档次上不去,加上产品进不了大城市(地方保护,投入太大),只能在苏北及鲁南地区徘徊,产品也卖不出价钱。先天遗留的问题,后天怎么解决?我们的建议是,要么调整产品战略,要么改变市场方向,进军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我们建议引起了三得利总部的关注。
这件事说明,咨询工作直接参与到实践特别是改革实践,感受就不一样了。它使我们更深地认识到“转型”的含义、矛盾,也使我们懂得什么叫组织变革,什么叫企业文化,使我们看到传统管理转为现代管理决不是若干技术方法的整合,而是从思想、文化、组织、人事到流程的系统变革。
凡参与咨询的同志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近六年的时间,十几个咨询项目,我们先后组织了几十位教师,二百多位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到其中。师生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能结合到具体的项目上,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能说水平有多高,但至少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
我确信,参与咨询的同志不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有类似体会。而教学效果,校内外反映都很好,这真是咨询、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效果。
成立这个咨询公司需要学校的批准,要盖公章,要注册,当时的校长是很支持的。不仅在经济方面给予支持,而且在技术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要知道,当时在其他学校还没有出现系里自己办公司 的呢。
开公司需要资金,我们大家都没有存多少钱,有的只是一张嘴。那时候办公也没有地方,还是系里给我们腾出来的一个教室。我们搞经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在现实中帮企业解决问题,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因为我们搞咨询必须首先搞调查研究,这有助于管理学的理论建设,同时在咨询方面,我们是采取自愿的原则,没有谁强迫谁,你遇到问题向我们咨询,我们可以帮忙提出一些建议,至于你接不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学生当然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些补贴,也有一定的锻炼。
为学习去国外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只去过苏联留学,其他的国家都没有去过。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出国是在1988年,到加拿大。我们是以什么身份去加拿大的呢?那时我们学校跟加拿大合作开展一个管理教育项 目,1989年以后项目是由我来负责的,1988年的时候还不归我管。当时是由我们的教务长,现在人大的校长纪宝成教授在负责。每年我们都要和加方交流并安排计划,去国外考察。
那是我第一次跟纪宝成出国考察。一道同去的还有一个年轻教员,记得他是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他作为翻译,也作为考察人员和我们俩一同前往。
那时候出国,国家还给了置装费,说的通俗点就是做衣服。做了一套西装和一件夹大衣。我们大概是五六月份去的,加拿大那边天气还是比较凉快的。
第一次到西方国家去,是另外一种感觉,觉得一切都很新鲜。那个时候我们要到加拿大多伦多转机,再到我们的目的地——蒙特利尔。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一座旧城,和我们合作的学校是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这个大学跟我们人民大学一直有合作,我们这个项目的合作对象主要就是他们。
说到这,顺便说说麦吉尔大学。麦吉尔大学位于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是一所实力雄厚的私立大学。学校约180年历史,最初为麦吉尔先生赞助所建。麦吉尔大学设有农业、艺术教育、工程、管理、音乐及科学七个院系,提供一百多个专业的课程及选修专业的课程教学。麦吉尔大学始建于1821年,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蜚声全球的综合性大学,在加拿大的大学排名中始终保持前三名之列。
我们是与他们学校的管理学院进行合作的。一提到麦吉尔大学,大家都知道它的名气,众所周知的白求恩大夫就是从这个学校医学院毕业的,而他们的管理学院在北美也是比较有名的。
在加拿大的时候,一到晚上,马路上全是汽车的尾灯,一片红,照得到处亮堂堂的。这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新奇,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一到晚上就是黑乎乎的一片。不过现在也一样了,晚上到处都是灯火通明的。
当时我们跟人家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去的主要目的是向他们学习。谈的项目是,派人大的学生、进修教师去他们学校接受培训,算是一个短期的进修,还有MBA硕士研究生。我们去谈这个项目的时候,主要的计划都安排好了。只是我们想争取更多的教师来参加这个为期十个月的进修。因为时间短,我们派去的人员学了东西马上回国了,一般的进修教师去了都能回来。以前我们派出去的大部分MBA学生或者博士生都留在加拿大了。我们开玩笑地说,这个项目不是你们资助我们,反倒是我们在资助你们,我们的人才都留在你们那儿了。
不过话说回来,你去进修,人家看中了你的才能,愿意把你留下来,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看进修者自己的态度。在那个阶段,不像现阶段,现在去求学的大部分人都愿意回来,因为现在我们国内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那个时候,好多人出国后就留在国外了,稳定后把在国内的家属也安排过去,长期在那边定居了。我们学校有好大一批人都留在那儿了。去加拿大,除了洽谈这个项目,另外就是考察他们的管理教育。特别是考察他们MBA培养的方案、培养的方式、招生的来源,以及招生的要求。还要拿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他们的教学内容相比较,看看我们教材里欠缺什么东西。我在1988年、1991年、1992年连续去了三次,都是为了考察这个。
我为什么能够在咱们国家试行MBA的时候,参加到这个试行小组中来呢?因为我接触的比较多,第一批中国MBA自办的时候,授权给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这六个学校,那个时候还没有北大。后来有上海的复旦、上海交大、哈尔滨的哈工大参加进来,一共九所学校。
从九个学校到十六个,再到二十几个,一直到覆盖全国,可见发展速度之快。我们教委学位办在办这个MBA的时候,优先考虑我们这六个学校。因为我们这几个学校早就跟加拿大有接触,比较了解MBA培养的模式。哪些课程是值得我们引进的,教材如何处理,人民大学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人大自己有这个基础,已经去加拿大考察过了。当然光引进还是不够的,不能直接把人家的教材拿过来翻译一下直接当作是自己的东西了,我们首先要把他们的东西消化,然后再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自己编写了一套教材,这是关于MBA的最早的一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