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31节

点击:

这个书基本上是我们自己搞信息化的体会,当然也参考了国外的书。由于当时国内没有什么经验,我们在给人家做系统时,必须要看一些国外的资料,因为他们把这个理论化了。在做这些的时候,施老师在这里面起的作用就是他站得比较高,对于怎么开发、怎么运用,都有很好的见解。他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以后跟信息化之前的区别。

施老师对于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信息化对信息的要求、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开发方法,以及它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趋势等方面也都把握得比较准确。因此,我们比较早地在企业信息化当中提出了一套理论,就是关于在企业当中怎么开发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信息化开发当中起什么作用。这一系列系统的论述最早就出现在我们那本书里,后来的很多书上引用的基本上也都是这个理论。施老师在这一方面还是很专业的,提出了很多的论点。

杨国良眼中的施礼明

2009年,在我们的几个较早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联通做ERP办公室主任。他跟我说,我们念书的时候提到什么软件工程啊,什么MRP啊,都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就做这方面的工作了。他说我们的教材真是够先进的。因为在我们出版的这本书里,当时就已经提出这些观点来了。

我觉得以上是我和施老师合作比较多的方面。

至于我为什么会选择和施老师合作写书,原因就在于他偏向做信息管理。如果我们要跟信息系不同的话,就必须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的应用,而不能只从基础的角度来看。在校内我们比不上信息系,在校外的话,清华、北大在技术方面肯定比我们先进得多。但要从管理这方面来看,比如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的信息化,我们就有自己的特点了。这种观念都是施老师提出来的。

我们合作写书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很充实。有些理论要和实际结合,而不能只是枯燥的理论,要能够通过这个来提高你的动手能力。所以最后我们这个依附数据库系统发展起来了,我们就把数据库也放到里面了。虽然只是让同学们做一个很小的系统,可是能够把很多的企业信息全部放进去,也能从这里面取出来,各个部门都能共享。我们希望培养学生有这个认识,而且也有动手的能力,

这个确实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因为我们要把这个数据库系统吃得很透。要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就必须要有几个运用的实例。后来我们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来一批研究生,就让他们去跟我们分析一个项目,把这个项目都做出来,论文基本上也就出来了。

数据系统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施老师还承担了一个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项目,就是“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在当时,这个项目算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了,它的资金也算相当充足,是七万块钱。施老师当时动员了全教研室的力量。看看现在有些人做科研项目只用几个人,真想不通。

当时我们教研室在第一次的贵阳学术会议上,去了五个人参加并且做了一个调研活动。然后还在深圳做了一份调研。后来在和他们合开的一次会议中,全教研室的同志都参加了,我们的研究生也都参加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写论文,并且通过这个科研项目来带动大家研究这个问题。

施老师比较注重对青年教师的锻炼。我们曾经一起到匈牙利参加过学术会议,还一块去过加拿大访问。1989年我在英国访问了一段时间,在英国有了合作项目,施老师也就一块到了英国。我们的合作确实比较多,因为那些年我在外国的项目,比如跟英国的,跟加拿大的合作,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我解决不了,都是施老师帮我解决的。为什么呢?因为要通过人际关系,才能到企业中去调研、访问、收集大量的资料,施老师就跟我一块去。像中、印、加的比较、研究,我们就在那里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

施老师帮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我又跟他合作在企业现代化管理方面写了几本书。我在具体的方面写的比较多,可是关于比较概括的总的管理这一方面,像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管理的特点,生产管理的几种类型,都是施老师负责写的。因为我们合作比较多,所以他经常会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我也会向他请教。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术上面的交流合作非常多。

我有几次出国的机会都是施老师推荐的。比如有一次我到英国去留学,就是因为跟英国有一个合作协议,他们有一个教授到我们这儿来学习,就希望我们也派人过去,他们出费用,这时教研室就推荐我去了。我觉得确实是他给了我很多的机会,让我在学术上不断成长。

杨国良眼中的施礼明

在我印象中,我很佩服施老师。因为不论是就他的资力、学历还是科研方面的成果而言,他都应该早就能评为教授,但他总是把机会先给别人。现在的领导肯定是自己先上,这样开展工作也容易。施老师却总把自己放在后面,直到退休他都不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心胸很开阔,不计较任何得失的领导。

施老师在整个事业过程中,为人处事都做得特别好。在职位上他虽然没有别人升得快,但也能平稳地发展,因为大家都比较服他。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教研室从来没有因为职位或职称而争吵过,大家遇事都是比较平心静气地进行讨论。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我们都会自觉地培养年轻教师,像我们通过英国的项目把几个年轻的老师都送到国外去进修了,后来又通过加拿大的项目送了几个,都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老同志可能认识都是一致的。

大家一致认为,施老师不论是在学术水平上还是在威望上,都值得被大家尊重。

不管是在工厂里和施老师二三年的相处,还是后来跟他有这么多的学术合作,都让我觉得他在事业开拓上,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在学术方面也能够经得起多年的推敲,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施老师对学生也很热心,所以学生毕业以后会经常想到他、来看他,和这一点也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年轻教师都是知道的,像一些本科生、硕士生要找工作,好多都是通过施老师帮助解决的,因为他认识的人也比较多。我就讲讲我的一个研究生吧,他叫王建明,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挺担心的,后来就通过施老师爱人的介绍,去了党校,做了党校的老师。

我在加拿大访问的时候,和一个印度籍的教授关系挺好的。当时在加拿大就和他合作,管理纺织工业研究就是跟他合作的。他对施老师特别的敬佩,而且他们那个大学有名的就是他们的技术人员,他们也好几次跟我说,施老师真的很绅士,就连他们也都很佩服施老师。这个印度籍的加拿大教师,2008年还请我们到麦吉尔大学去,前年他到北京开会,就跟我联系。他知道我身体不太好,看了看我以后还提议一块去看看施老师。

生活上面我们关系也比较密切,一些个人方面的事,施老师也一直帮助我。比如说我的孩子毕业要找工作了,他就很积极地帮我推荐。这些年过去了,他还如以前我认识的他一样,那么热心肠,那么平易近人。

耿吉第回顾导师

1978年10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研究生,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学制三年,师从工业经济系系统工程教研室施礼明教授。历经“文革”,我们十分珍视这次学习机会。教研室为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经济与企业管理理论、定量分析技术(如运筹学)与现代管理手段及其应用,此外安排有论文写作与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