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总是匆匆而逝。而今我已是76岁的老人了。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生平平淡淡,也没有历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可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把往日的这些琐事记录下来,把它当作是一笔财富留给我的子孙。也许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当我的重子重孙拿起这本书看的时候,也许他会惊奇地说:“咦!原来我的老祖母那时候是这样生活的。”是啊,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我的一生吃了不少苦,希望我的儿孙在以后过着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一切的来之不易——忆苦方可知甜。
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1934年,农历甲戌年;同时也是民国二十三年;伪满洲国康德元年。我祁玉兰,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
我出生的前后几年在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由于中国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占领了东三省,并于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1934年这一年,末代皇帝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年号“康德”。也就是在这一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成立,杨靖宇⑤任军长兼政委,领导部队在东北进行殊死抵抗。然而正当日本人在东北闹得最欢的时候,中国政府,也就是国民党政府,却在南方对红军进行围剿,国共两党打得不可开交。红军也是在这一年开始长征⑥的。
当时的中国战火纷飞,即使在没有战斗的区域也是匪盗丛生,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我的父亲祁斌、母亲祁王氏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当时我们所在的村子叫张家湾石家园村,属于现在的北京市通州区。那时候通州还是荒郊野外,属于京外地区,想进一趟城都要走很远的路。
图 2解放前的北京通州地区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平民百姓。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在当时的条件下哪里会去关心什么国家大事,每天都生活在动荡之中,人们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说不定哪一天天上就突然掉下一颗炮弹来。现在这种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那时候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每一天都会出现大批的难民和逃荒者,每一天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被打死或是被饿死的亡魂。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中,人们担惊受怕、饥寒交迫,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过上安稳日子,每一顿都能吃上饱饭,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这种想法也变成了一种奢求。那种日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
人们天天在祈求战乱结束,好早一点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更何况我们只是一些底层的普通人。就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一点点成长起来了。
追忆双亲
在说我自己之前还是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父亲母亲吧,把他们摆在首要的位置,是因为我觉得世界上的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一辈子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自己的儿女身上,每一个儿女身上都寄托着父母的希望。所以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似天高、比海深,这份大恩大德做儿女的是永远也偿还不了的。
从我的爷爷奶奶那辈,甚至是再往上不知道多少辈起我们家就是庄稼人,从没听说有哪个亲戚是做买卖的或是当大官的。现在的小孩儿在家除了有爸妈宠着,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是我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在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已不在人世了。那会儿人们的思想还是挺封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我的父母自然也不能例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一旦嫁入夫家,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了,所以我母亲的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因为那会儿大家都称呼她为祁王氏,所以我才知道她姓王。
我的父母为人老实本分。父亲小时候念过一点私塾⑦,也没什么文化,对于庄稼人来说只要能干活就是好的。有句俗话叫做“勤谨勤谨,吃饭把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庄稼人必须得勤快,而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勤快人。
那时候我们村人多地少,家家户户都是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度日,到了饥荒年有不少人都得出去要饭。我周围的人就有要过饭的,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让我们家人要过饭,他除了种着我们自家的几亩薄地以外还经常在外忙活。有时候还在外面做一点小买卖,把家里吃不了的瓜果拿出去卖。倒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想换点粮食。因为那时候家家都穷,都没有钱,人们要是想买个东西,都得拿粮食去换。粮食是命,比钱还要宝贵。除了这些之外,父亲还做瓦匠,他是天生的灵巧能干,哪家房子坏了或者盖房子之类的,都找他去修,干完活人家会给他一点粮食。总之一天下来是不得清闲的,特别累,可是不干不行,家里有好几口子人等着饭吃呢。这就是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而我母亲是一个很传统的农村女人,虽然是个女人,可她干的活并不比我父亲轻松多少。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家里是没有闲人的,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都早早地开始干活了。母亲在家做饭、看孩子、做衣服、洗衣服,缝洗浆补没有一样是她不会做的。就算是下地劳作,母亲也一点不含糊,她一个二三十岁的女人比一个壮小伙子还要能干,这一点让全村的人都非常佩服。每当累了一天的庄稼人都闲下来的时候我母亲还是不得清闲,常常看到她在夜里还就着煤油灯的一点点光亮纳鞋底⑧。总之,我母亲也是很辛苦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
这就是我的父母,很简单,很平常。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但是他们在儿女的心中依然伟大。我的父母一生吃苦耐劳,虽然他们没什么文化,平时对我们也没有那么多苦口婆心的言教,但是他们却一直在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自己的儿女,做人就要勤恳、踏实、本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我们终生受益。而今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特此追忆,以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艰苦岁月
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可这要是放在过去就是一种奢求。那时候,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贴饼子,几顿饭见不到油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也不能忘记原来吃的苦,那段艰苦岁月是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那种日子简直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和磨练,它使人变得坚强、独立、勇敢,凡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都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人。
我小的时候念过几年小学,在学校里也只是学一学写字、算术之类的知识。那时候封建思想还是比较浓厚的,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学点针线活将来嫁个人就行了,学那么多知识干什么用啊?而且本来我家里就穷,再加上在这种思想的驱使,我就辍学了。辍学之后就是回家务农。我是家中的老小,父母最疼爱的就是我,但是我也少不了干活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不假,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活就差不多全会干了。小时候家里穷,那种日子是很苦的,我没有欢乐的童年,反而在我童年的时候,我已经差不多把人生的“苦”吃了一半了。
图 5全副武装摘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