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忠实与光辉--佟树琦回忆录

点击:

前言

忠: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共产党、忠于真理。忠于自己孝悌的道德观,小小年纪就不辞辛劳去工作,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忠于和睦互助的家风,一生之中尽己之力,为子女铺垫了成长之路,老年仍为子孙们做出贡献。忠于自己对于真善美的判断和践行,解放前就毅然参加地下党活动,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解放后更是为党为国家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纵使十年“文革”动乱中被误认为“假党员”而备受委屈和折磨,依然不改对党的信任和忠诚,所以迎来了人生的光辉岁月。而这一切何尝不是忠于真理,相信真理必将胜利的结果呢?

实:朴实为人、踏实工作。忠是实的精神支柱,实是忠的身体力行。朴实的家风培养出朴实的孩子,朴实的作风带动踏实的工作。我这一生工作时非常勤恳踏实,正是如此,我才被组织上看重并顺利入党,后来又接受党的培养教育,成为党的干部,走上光辉正道。

光辉:人们常说一颗露珠也有它的光华,忠实的人生也许没有珍珠的璀璨,但就像萤火一样在暗夜里静默地放出光亮。我想,这是属于我的光辉吧,正是有了众多忠实的人们,社会才能成其美好,散发出耀目的光芒。

满族世家

1926年,我出生在一个满族世家。这一生可以说是平平淡淡,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虽然本身非常淳朴忠实,家风也是如此,但由于生长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纷乱时代中,我个人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大时代的烙印。我幼时俭苦地生活着,学业又逢日寇侵华而不得不中途中断,少时我就用稚嫩的双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外辛勤劳作赚钱。

在懵懂的年代里我凭着善良和正义的明智判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走上了为党为人民奉献终生的道路。除了事业这条主线,家庭也是我倾注了很多心力的所在,可以说是我的情感主线吧。我热爱我的家人,为家庭尽心尽力,看到家人幸福地生活,我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家是满族世家,祖父母、父母都是八旗里的正蓝旗。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正蓝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邻近河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满族人有其特有的服饰打扮。我祖母身上穿旗袍,头上带髻头,头发盘上去再用一个大卡子系上,分两边的拧,我还记得我的祖母就这么打扮。过去穿的衣服是绸子花边的,袖子比较肥,像过去皇上穿的那种,有点像马褂。

母亲也是满族,但她不这么穿,她是一般的穿着:大棉袄、小棉袄,棉裤、棉坎肩这样的。我母亲经常穿着大褂去朝阳门外买布做衣服。我父亲穿长袍马褂,大褂里头套一个马褂,马褂这边开旗的,分好几种呢。我自然更没有穿过满族的服饰了。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十六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①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那时满族的妇女穿一种特殊的皮鞋,小时候我在家里头还看见过。那鞋底下有一个跟,不是平底的,一走就嘎达嘎达带响声。咱们穿的鞋跟在后面,它这个跟在中间,那鞋挺大的。我记忆里没有见过祖父,祖母当时的穿着以这个为主。

这个就是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特有的东西,叫“旗鞋”。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意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

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至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至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像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为“高底鞋”。

满族世家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人比较喜欢吃熏肩、烤鸡,还有烤馒头一类的食物,主要以烧和烤食为主,忌吃狗肉,这是一个习俗,就像回民不吃猪肉。我1950年到劳动局,那时解放以后打狗,打完后工人拿大锅炖狗肉吃,我都没吃过。

我小时候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和现在没法比。那时候有荞面,我们家经常吃荞面面条。我姑爷爷不知道是哪里不合适,不能吃荞面,只吃老玉米面掺点白面,我们在吃荞面的时候就单独给她弄一点这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