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淑”质英才--孙淑琴回忆录 第4节

点击:

接待领导、名人的光荣经历

百货大楼在当时的中国是个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国际友人来访都喜到这里观摩,看看中国的发展形势,而就是在这段期间,我也接待过不少的名人领导。

那时对待这些领导访查,领导们都特别在意。每日大楼正常营业前半小时,我们就要提前到位。领导组织大家开个会,这叫做班前会,就是讲明今天会有某个国家的某位领导前来访查。晚上歇业后,在售货员中也还有一番挑选,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此殊荣,这还要看自身的家庭出身、政治觉悟,服务态度、工作表现能力也很重要,总之是个综合考评,筛选很严格。

我们接待过的各国领导也很多。像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美国尼克松总统及其夫人,等等。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有一次我们接待西藏领导团队。他们一行人来到我所在的一层百货部。那时百货部里销售蜜饼、蜜糖、蜜苹果这些食物,虽然好吃,但也有个缺点——就是粘。而那时人们买东西都担心装错东西,没称量之前都会用手捏一些尝尝味道如何。可这些西藏团队的人买的食物都是粘腻的,而西藏人习惯吃完食物后在衣服上擦干净,所以粘得身上到处都是,这委实让我们感觉不适,都快速地把他们购买的东西递过去,生怕碰到自己。

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来得就更多了,像是周恩来、刘少奇、李济深(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之一)、邓颖超等等,都是我们接待过的。

这些领导人有时也会在白天我们正常工作时间过来购物,让周围的百姓看见,可是会喧哗好一阵子。他们想像普通顾客一样进去购物,结果总有其他顾客会认出他们来。虽然领导所乘车子的车篷都会用黑布挡住,待车开进大楼后院也就可以进去了。通过搬货的货场是不会有人认得的,可一旦到了柜台,那就再也遮掩不住了。

有一次江青就是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其实那次江青下车后头上还蒙着一层黑纱巾,穿着也比较简单朴素。可只要她往那一站,就是和旁的人不一样。江青要买绣花线和小剪,便在卖杂品的柜台前挑选许久,可也没有找到她要买的颜色,我就急忙跑到东边的市场(现东安市场),拿来她要的颜色,当时都来不及给市场的人钱,只把钱数记下来,以后再核对。再回来时,围在柜台四周的人群已是摩肩接踵,我是怎样也挤不进去。只能对他们说,这是江青要买的东西,给我让让,不然我根本就进不去。而这时江青就在那里等着。我好容易才再次进去,而她这一等也终是被群众发现了。

还有一次是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他们是下午到的百货大楼,夫妇两人什么也没买,只是来看看群众的生活情况。来了后直接上了二楼,又奔了三层,兜转一圈就下来了。

接待这些领导人确实是会让人有些紧张的,但即便紧张我们也不能出错。这就体现出我们做售货员的专业素质了,那是钱款两清、仔仔细细、绝不马虎。否则,若收错了钱,是说不清楚的。

五〇年代的生活

那个年代,能够在百货大楼上班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特别光荣。我和妹妹两人着实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么好的机会。就是家在北京、生在北京的人,也不一定能进百货大楼工作,分在胡同里的小门市部,也得照常干活。所以,能有这样好的机遇,我一直很欣喜,之前所做这些努力也确实没有白费。

百货大楼的经营很好,那时我的工资虽不算高,可也不低了,每月有30元钱。后来几年也一直在上调,每一两年涨2至3元,到我结婚那会儿也有47元了。那时物资便宜,所以我的生活还是很稳定的。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当时的一些小公司、小门脸开始合营,像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之类的都是那时涌现出来的。盖的新场子里都是小家小户,几十家合在一个大场地里经营。这也就形成了个竞争。但毕竟百货大楼盖的那是中国第一百货大楼,10个商品部,品种齐全,应有尽有,纯粹的国营企业,实力还是很雄厚的。不过这也致使百货大楼对企业员工形象、素质的要求都很高。我们这些售货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男男女女、高矮胖瘦,在当时都是有标准的,十分注重形象。再有工作能力也是马虎不得的,来百货大楼买东西的人那么多,虽说不能完全分出当地人和外地人,但是从口音上多多少少还是能有些了解的。

在1956至1958年这两年间,我初来百货大楼,就住在宿舍里。那时的宿舍是二三十人一间,分成楼上楼下两层,我就置身其中。每天认真生活,学习、工作、开会……偶尔空闲的时候就相约几个伙伴出去玩。有时会去四处走走,逛逛公园,那会子常去的就是颐和园、动物园。有时也去看看电影,原来的东单附近有个大华电影院,距离宿舍比较近,我们时常去那里,电影票才2角钱。记忆里,虽然电影是黑白的,但内容都可好看了,外国片子《红与黑》,我至今都记得。而国内的片子就更多了,大多都是关于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以及学习雷锋、赵一曼这些内容的。有些人也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去跳舞,那会有举办舞会。我因着不喜欢跳舞的缘故,便时常回宿舍看书,都是非常厚重的大簿头,很有质感,有《社会唯物论》、《历史发展史》这种考试时常用到的政治书,也有天马行空各式各样的杂书,看起来有意思极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空余生活。

而我,也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不间断地工作在我的岗位上,并安然地进行着我的生活。

修水库的奋斗经历

1958年的时候,上级号召群众去劳动,百货大楼分配到的地方是南口——修建十三陵水库。当时有个口号是“上山下乡、干部下放”,派遣出去做什么的都有。

虽说是去劳动,人也不能都撤走,就是分着一批一批地派遣过去。第一批回来,第二批就即刻调过去,以后还接连有几批不断响应的。派遣过去的人选也是有要求的。如若需要男女各50人,则在各个商品部分别招人,按比例分配。而且有些条件不宜的,比如怀孕的或正在哺乳期的妇女、家里有老人的、生病残疾的,这些都是不能去的。我那时孑然一身,没有任何负担,便直接过去了。但我当时只知道要去劳动,至于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是全然不知的,只是看着其他人都去了,自己也就跟随着一起了,确实心里也没什么紧迫感。

刚到十三陵的时候,我们便发现不只有百货大楼一拨人,还有大栅栏里其它的几个公司,也都挤着分了进来。后来由队长组织分成几个小分队,大家也就分开动工了。

开始时不太有紧迫感。修水库的分工很明确,我只是负责把土推到大坝上。组织给我分配了一个独轮小推车,就是车子两边一边一个筐的那种。车子倒是不大,对于我来说,推车倒是没有问题,但我实在是不太会使用它。一天下来,确实是腰酸背疼,心里也疲惫不堪,毕竟是从没有做过这么繁重的工作。

后来才意识到,修建十三陵水库是件多么有意义、多么重要的事情,对于当时的北京,乃至当时的新中国,那都是举足轻重的头等大事。中央领导很是重视,周总理等领导人都分批分期地去探望了我们,察看水库修建进度,提升我们的工作士气。从这时起,我才真正从心里感觉这真是一件伟大且意义深厚的事情。大伙轮班修建,用河道中的淤泥将大坝挡起来,一部分人在旁边搅拌石灰,再填补到空缺处,防止水流通过去,冲坏大坝。那时真是拼了命地努力,领导们都这么重视,作为老百姓,我们就更该好好干下去,毕竟这是在为我们切身谋福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