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漫小路--杨先举八旬回眸 第14节

点击:

我还愉快地参加舅舅与舅母结婚时的闹房活动;愉快地参加当地老乡的婚事活动;愉快地在河里摸“黄鲜”(蛤蜊)等。

无忧

稚童,天真烂漫,有何可忧?其实儿童也是有忧的,如上幼儿园,你不愿意去,这便是忧。上学校,你想赖学,家长非让你去,这也是忧。但我上学从来没有发生过赖学行为,而且还十分愿意去读书,所以我的童年可谓是真正的无忧。

在我八岁以后里的童年里,生活依然过得很愉快,但有新特点——合群地玩,我拥有了更多的同龄朋友。我和这些朋友一起玩打弹子(圆球球,地上有若干洞,看谁先用手指把圆球球弹入洞内,轮着打,可以破坏对方进攻);一起玩滚铜板(在墙角里放上一块板,使之出现斜度,把铜板从上面滚下,看谁滚得远,然后远的一方用铜板击打近的那个铜板,击着了,占有这个铜板);一起玩打纸牌(过去香烟盒里附有纸牌,两人玩,玩时,一方把一张纸牌放在地上,另一方用一张纸牌去打击该纸牌,使之翻转。成了,就占有对方这张纸牌,若不成,就如上述做法,换另一人击打对方的牌)。

与其他小朋友一起采摘野生的可食植物,如野生的葱等;与其他小朋友打野仗,用疏松河道挖出来的泥土,互相扔掷;与其他小朋友在河里嬉戏……

大人捕鱼,把河里的水用水车抽干,露出河床,鱼在泥潭里挣扎,从中抓鱼。我就跑去干这“浑水摸鱼”的事。

童年,我还学会了游泳,但姿势很不规范,是狗爬式的。学打乒乓球、滚铁环、玩七巧板、玩九连环、玩捉蟋蟀斗蟋蟀。看小人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就是我当时通过这样的形式阅读过的。

另外,还有这样的四件童趣十足的事:

一照蟹。在夏季晚间,天全黑了后,跟着大人去河沿滩涂照蟹,拿着火棒或手电筒照,找蟹。此刻的河蟹多半都会在河沿“纳凉”。若发现了,我们就会迅速地把它们一一抓获投入蟹筐中,作美肴用。

二钓蟹。用一根竹竿作钓杆,一头系上一根稍粗的线作钓线,用蚕豆肉做蟹饵,把蟹饵蚕豆肉系在钓线上。也是在夏季里,在河岸的石头缝里找蟹,目标发现了,就用这钓具去钓,一般,蟹准会上钩。

三捉黄鳝(鳝鱼)。在田间阡陌小路去找,当发现黄鳝时,必须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抓,但不能用手掌抓,因为它很滑溜,那样抓抓不住。要用中指和食指、无名指去夹,紧紧地用中指和食指、无名指去夹黄鳝的头部“七寸”处,是这样了,黄鳝就逃不脱我手。找黄鳝时,必须善于识别鳝鱼洞,一般黄鳝是藏在这洞里的,破坏这个鳝鱼洞,让鳝鱼暴露然后抓之。

四拾田螺。田螺生在水田里,人是不能下到田中去拣的,这样做会破坏田的平整性。用拾田螺的杆去拣。拾田螺的杆是这样的,一根长的竹竿,一头装上一个网状的兜。凭这个工具,去田间找田螺,发现了,用这个工具把它拣了放到我的田螺筐里。田螺佐饭很好吃。

我的童年是金色的,我就在这金色童年的起跑线上漫漫起步远行。

上学了

我记不得我是什么年纪上的小学,5岁或是6岁。但有这么几点我记得很清楚:我最初就读的小学是在泰桥;初小在三所小学读过;高小在一所学校读。

我读初小,就读的第一所小学是泰桥启明小学。这是一家正式建制的学校,不是由祠堂改造的。学校有教室,有操场,有供集会用的大厅,有小图书室等。小学前面还有冬青树,沿河排列。过了西面的桥,有操场,供上体育课用。至今让我留恋的是那个小图书室,那里有好多好看的书:《大人国》、《小人国》等。

初入小学的时候,外祖母为我准备了“米阿蛋”和糖茶。所谓“米阿蛋”是用熟糯米粉揉成一个一个的蛋状团子,内放豆沙,外涂松花粉。这些是专供我上第一天学时用的。上学的第一天,我用这些点心去祭拜孔子,之后再把这些点心,还有糖茶等分送给老师、同学们吃喝。

在泰桥葛家有一位叫葛国璋的先生,很有学问。他时常会出些疑难问题来考好学的人,如鸡兔同笼的题、时钟分针秒针的题等。有意思的是,我小小年纪,竟然也对这些题十分喜欢。

我上的第二所小学是在西坞,叫剡东小学。那时我外祖家已被土匪焚烧,举家迁居至西坞。西坞是个镇,人口较多,因此也就拥有一所很正规的小学。我与我小姨都在那里读过书,甚至还与小姨是同级同学。

西坞

我上的第三所小学在我自己的家乡,叫蕙东(蕙水之东)小学。在这所学校里有这么几件事情让我难忘:在班级教室里有学生的习作栏,我的文章入围;参加了由当地几所学校组织的学生运动会;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去江口远足活动;我还上过舞台,在我的鼻孔里插着假胡子演出。

高小是在外村横里埭上的。我村人口少,小学没有条件办高小的班。于是,我杨家的孩子若需要读高小就只能去外村,我便因此去了横里埭就读,而我大弟、小弟则去了花园(地名)读书。

横里埭离我家约三里,在奉花江之西,属奉化县,要过斗门桥。小学的名字叫铜峰小学。

在这里我读的是春季班,所以后来在上中学时,为了倒到秋季班上去,耽搁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在这所学校里读书,好多情况也记不得了,但记得如下几点:

在班上我的功课不能说是数一数二,但还算能说得过去。教我语文、数学课的老师姓张,男性,是斗门桥人。在学校里因为我不能背诵课文或其他原因,也曾吃过他的“告方”(戒尺,老师用戒尺打被罚者手心)。打完后,被打者把手心放在石板上紧贴,以减轻疼痛度。关于处罚学生的办法还有叫站壁角的,就是让被罚的学生,不许坐在自己座位上,而是让他站到墙壁的角落里听课。还有叫关午(晚)学的,是说放午学(晚学)了,所有学生都回家了,惟独不让你回,以此来惩戒学生。

上述这些惩罚都是体罚,现在是不允许这样做了。体罚有损学生的自尊和身体健康,确实不好。但我想,对学生教学的管理还是以严为好。俗语说“严师出高徒”。我有个外孙叫艾顿,英国人,在英国读小学,他也曾因为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听课,被老师请出课堂。外国人也在兴处罚呢!问题在于对“严”的方式与尺度的把握上。

当时所学的课程具体有哪些我也记不得了。但记得有这么一个内容:在上早自习时,每天,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上《格言联璧》中的一句话,让我们学习并记忆。所选的格言多半是妥当的,但有些话,现在看来却有待商榷。

有这样两对话:

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认为,那“静坐”句,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正确一面。正确的在于人必须作自我批评,不正确的是人判别自己的是与非时,怎么只能靠静坐去解决,难道不需要走到人群中去听听他人的批评吗?而那“闲谈”句,也具有双面性。正确的是在闲谈时轻易地议论他人是非是会增加人际矛盾的,不可取;不正确的是,正确地判别事情的是与非还是需要的。

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是兄弟。”前句有错,在天下中有不是的父母,父母自己犯错犯罪是错,父母教唆姑息子女犯错犯罪也是错;后句说得也不全面,兄弟的感情是可贵的,但古往今来兄弟阋墙之事不胜枚举,如我在前面说过的,在我的亲戚中便有一位,因为财产问题远离姐弟。“兄弟难得”的关键是兄弟要自爱,要珍惜这“最难得”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