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我的家门后,经过两户邻居家(再仁伯母、松寿伯母的家)的门口,就过了我居住区的上开墩了;再过一道门,跨下两个台阶,就到了下开墩了,那里有三户人家(华林伯母等家),过了下开墩,便过了我家整个住区了。西走,南奔,穿过一条俗称“长弄堂”的小弄堂,就到了我村的主要街道了。
上述我童提时代的家居,到1982年,因为我们兄弟三人各自在外面有了家,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久无人居,便由母亲做主卖出了,卖给一家姓毛的人。卖房所得3800元,兄弟三人各得1000元,余下800元归母亲所有。
我童提时代的家
上面说的是我实体的家,现在说说我童年时代充满温馨亲情的家。
我出生时,家中有太太、祖父、祖母、姑母、姑父,父亲、母亲。我的降生使我当时的家一下变成了四世同堂,喜庆欢乐。
那时我的家,因为我的祖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家境算是比较殷实的。我出生后不久,大约过了一两年或再稍多一点时间,我太太(太祖母)离世,当时家中就为她操办了一个比较隆重的葬礼。
我的祖父、祖母对我甚好。祖父是约在我5岁以后过世的,记忆不太清晰了。而祖母是我在28岁时过世的。那时我刚结婚不久,我与妻子回家省亲,回到了宁波父母的新家——宁波县学街敬修巷三号。祖母是因为看到了她的孙媳妇后高兴,在吃喜庆酒的时候,食物卡住食道而离世的。
说说我的姑母吧。她叫杨玲娣,玲娣是“领弟”的谐音,是我祖父取的名字,意为盼望早日得子。但她年岁究竟有多大我却说不清。姑母待我极好,我依稀记得幼时她教我认字、猜字谜的情形。她出谜面叫我猜,如“两人站在土中央”(“坐”),又如“七个人八只眼”(货的繁体字“貨”)。再由这个字出发,衍生出“四个人八只眼”(买的繁体字“買”),“西洋人八只眼”(贾的繁体字“賈”)等。她还叫我猜“大雨下在横山上”(“雪”),“大雨下在田野里”(“雷”)等,诸如此类的字谜,寓教于乐。有时也会让我猜一些比较难猜的字谜,如“六同”(“祠”),姑母便会启发我,诱导我把这个字猜出来。
姑母下嫁给离我家仅一里稍多的殷家,丈夫叫殷小芳,是小学老师。殷家离我就读的杨家蕙东小学极近,只有几步之遥。记得我还在小学读书时,日本鬼子用飞机滥轰我家乡,姑母就会跑来救护我。
姑母生活得并不愉快。我姑父后来讨了一个妾,从此我姑母便受到了冷遇。为此,我的母亲就会跑去殷家替姑母亲打抱不平,向姑父问罪。姑母育有一女,取名殷芝香。记不得是哪年,她随着她女儿去了南京,据说是在乌衣巷,从此我家便与她失去了联系。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我曾作过努力,写信给南京乌衣巷,查问姑母下落,但杳无音信。
下面再说说我童年时代家的文化问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意识、观念、价值观问题,就是指你的家是被何种意识、观念、价值观来支配你家的行为的。
书香门第
有这样一句话:“诗书传家久,忠厚延世长”,这里所说的“诗书”、“忠厚”等就属于价值观问题。
只看到实体的家、情感的家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表象的东西。要往深处看,看其家所持的待人、接物、处世的准则,这才是构成家庭灵魂根基方面的东西,是积善的呢?还是卑劣的呢?
我家有一家名,唤“杨玉瑾房”。这个房名是我祖父起的,就含有文化的意味,寓意是希望我们的家有玉一样的品德,宛若无瑕的瑾那般纯粹。
我的祖父是生员
文化底蕴的文化与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是有关联的。文化底蕴深厚,知书达理,因此,其文化价值观一般也是较好的。诗书传家久了,忠厚就会延世长。
我家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书香之家。
我的祖父是清末生员(即秀才),是个读书懂礼的人。
祖父名曰杨岂伯,约1872年生,又名麟瑞,按家谱排列他应是属传字辈,他应该还有一个属传字辈的名字。我家的家谱排列顺序是这样的:一、本、相、传、于、先、有、光。这之前之后的排列我是不尽明了了。我祖父取什么“传”的名我不清楚。祖父去世大约在1936年。
我祖父知书达理,由于此,他在我乡里有较高的声望。他为我杨家及附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这么几件事情:
一、建桥。我祖父领导、组织着附近的居民,在奉化江上架桥,即斗门桥,连接桥的两岸,即鄞县(江之东)、奉化(江之西)两县。桥跨度约60米,桥宽约3米,这座斗门桥一直沿用至今。
二、兴办小学。虽然祖父是清末生人,学的是儒学、“四书五经”那套东西,但在20世纪初期,西学已经兴起,我祖父思想并不保守。在他倡导下,我的家乡兴办了当地第一所全日制高级小学——蕙东小学,并由祖父担任校长。约有学生一百二三十人,汲纳方圆十里的学生前来读书。实行三级复式编制教学,讲授国文、算术等科内容。
三、兴办师范。我祖父曾任过茅山庙总干事。有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乐善好施者洪仓庭,委托我祖父协助他修缮茅山庙。祖父利用这个机会,对洪仓庭作劝说,请他协助这里的乡人在庙前建立学校,获成功。洪出资修建了茅山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
印象中我的祖父还去过上海做事,曾就职于铜锡工会等。
在我家客堂里挂有朱伯庐的“治家格言”,用隶书书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写得十分漂亮。该“治家格言”用镜框框着。我对这个隶书甚感兴趣,后来我曾经学习过这种写法,如今居然也能写上一些呢!
笔墨幽香
在我的家里还看到过有董其昌写的条幅。当时我年幼不懂,不知道他是位清代书法大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只知道这个字写得好看。如今想来我肤浅了,幼稚了!
我的祖母王氏,名字不清,是位十分善良的老人。老年时,听力极背。她默默地为家做事,如在厨房里帮助烧火、用泥土草灰做咸蛋等,从不计较任何个人得失,更不与人争吵,虔诚信佛,吃素念经。1958年,祖母去世,终年80余岁。
爸爸送我上革大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可我不唱它,我唱我自己编的歌。
我编的歌词是这样的:“爸妈爱我如珠宝,爸妈护我如萱草;乳汁哺育我成人,三春之晖儿回报。”
我的父亲叫杨声雷。据说,因为父亲是在隆隆雷声中出世的,故名声雷,又名于梯。父亲20岁时生育了我。父亲寿命不长,1962年早早离世。父亲具体的出生日期不清,卒于何日也不清。
父亲待我极为疼爱。在我年幼时,父亲总是把我高高托起,让我骑在他的双肩上玩。我上小学、中学,他都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我插班到宁波中学就读初三,就是在他策划下去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