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漫小路--杨先举八旬回眸 第39节

点击:

在英国海之游

我们这次丹汶游,既游览了山,还观赏了海。

丹汶是一个滨海的郡。我们在丹汶看了几个观海点:凌河口、凌顿、李海湾、松海湾、博克,以及前面已说及的科博。

凌河口、凌顿是两个著名的观海点。两地实际是紧紧相连的,可以视作一个城市。凌河口在山下更贴近海,凌顿则在山上。两个城市平面距离为零,垂直距离为150公尺。有小路可以上山下山,也有公路相通,还有缆车可上可下。这个缆车很特殊,不是用电力作动能,却是用山水的落差作能源驱动车。车有两辆,一上行,一下行,同时启动,同时到达目的地。然后两者作反方向运动,如此循环不息。这个缆车始设于1890年,在此之前,人们上山下山,运输物品,只能靠步行手提肩抗,或用牲畜驮运。据说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水力缆车装置。

再介绍一下李海湾观海点。李海湾美丽而又特殊。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有一个可供游泳者游泳的海滩,海滩里沙子细如末,是金黄色的。陆地原野上还种着奇花异草。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沙滩竟是私人开设的,人去那里游泳竟不收钱。但贴着这样一个告示,请游泳者不准攀登峭壁,不准驾驶舢板远驶,不准裸露身体,这里水滩平滑坡度小,注意潮水上涨时迅速逃离等。

来李海湾旅游的人不乏年迈的老夫妻。他们穿着旅游服装,背着旅游包,足穿旅游鞋,胸前挂有用塑料裹着的旅游地图。两人或手挽手,互相依扶,或柱着拐杖,并肩而行。既旅游又健身,很值得人尊敬、学习。

这里的海很有特点,多数是傍山的,给人以峻险美。山有林山、草山、石山之别。那林山,树高参天;那石山,山石嶙峋;那草山,有羊儿在那里呲草。

这里的海靠山,汽车在山中盘旋着走。山高路陡有险象。还值得一说的是,这盘山公路,有些路段竟是私人开设的。公路不归国家而归私人,过路时要缴付买路费。此外,也有一条通往李海湾去的路,那是真正的公路,不收费,但是这段路陡度大,险度大,开车难度大,所以有些人乐意花一镑钱走私路。

这里的海还给人以宁静的美。也许是因为我们旅游时并不是旅游旺季,游人不多,没有像国内北戴河那样有海货市场,游人摩肩檫踵。这里却是静悄悄的,那海鸥停在海边,人去逗它,它也不害怕。

让我再说说另一次海之游吧。那是1995年9月,我们旅游的人还是如上说的五人,去的地点依然是丹汶郡,但具体地点变成了希望湾。

希望湾很小,实际是个村,一眼就可望穿。但是,出湾之后,便豁然开朗,海面一望无垠。那希望湾犹如半圆的月,海浪拍岸时,海水覆盖处,犹如为这个半圆的月镶上了一道雪白的花边,如有一位神奇的制图师在勾勒银色的月之曲线。

希望湾的海滩沙子很细,如面末。希望湾平坦无坎。下潮时分,汽车可以在滩面上行驶,大约行驶一二百米远才能触及海水。海滩上搁置着小船,船体是五颜六色的,很好看。极目远眺,海面上航行有大船,有的甚至还有两层。

我与女婿两人就要出海去钓鱼去了。我一辈子没有钓过鱼,更没有在海船上钓过鱼,心里有些紧张、有些高兴,还有些新鲜与好奇。女婿、女儿、妻子鼓励我去钓鱼。

我们租用了一条小船出海。由该船的主人个体经营者掌船。我这个平生从没有钓过鱼的人,却钓着了三条鱼,其中两条还是当地十分十分稀罕的鱼,方头,通身红色,学名叫鲂鮄。连这位船主人对此都啧啧称奇,说我本事大、运气好,能钓到这样的鱼,是个大福之人。

海上钓鱼与一般水上钓鱼的工具、钓鱼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先说工具不同。海上钓鱼的钓鱼鱼杆鱼线的顶端悬挂有一个象称锤那样的锥形的坠物,目的是好让鱼线鱼钩沉入海中,而一般水上钓鱼的鱼杆鱼线则没有这个下坠物,这是一不同;二不同,一般水上钓鱼的鱼杆鱼线上有鱼漂,以观察鱼是否上钩,海上用的鱼杆鱼线上则没有这个鱼漂;三不同,海上钓鱼的鱼线上悬挂着好多鱼钩,在鱼线端部,每隔尺许,挂一个钩,因为海中的鱼往往是成群游的,鱼钩多了好让鱼成群上钩,一般水上钓鱼,鱼线上只有一个鱼钩;四不同,一般水上钓鱼鱼钩上必然有鱼饵,海上钓鱼没有真的鱼饵,却是假的,假鱼饵是五颜六色的塑料套,塑料套上佩塑料须,也是带色的,这套这须,乍看如小鱼,引诱海里的鱼去吃“小鱼”,诱鱼上钩。

再说钓鱼方式不同。在一般水上钓鱼是坐着钓,悠闲得很,是件乐事。当然你的视线是不能离开鱼漂的。海船上钓鱼则是站着钓,因为需要观察鱼线情况,人的神经始终是紧张的,而且需要不停地放拉鱼线,以给海里的游鱼造成假象,似乎有众小鱼在游动,诱鱼去吃。

那次垂钓,我的女婿钓到的鱼更多,但都是普通的鱼。回家后,我们两人的钓鱼成果博得我妻子、女儿的交口称赞,特别是夸扬我。

我与妻子去了瑞典长女家

瑞典斯德哥尔摩

我家长女杨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我与妻子去她处两次,一次是在1995年9月23日至1996年1月30日,一次是在2001年3月22日至4月22日。

1995年那次,我们是从英国次女家转至瑞典的。当时杨扬是该国卡洛林医学院在读博士生。她的丈夫魏少政也在瑞典工作,但当时他的工作不固定。他们住在一家公立的集体宿舍里。居宿一厅两舍,厅不大,舍很小,五层。那时我们的大外孙魏逸宁刚出生不久(该年8月26日生),他的母亲正在休产假。我们被安排在最小的一间房子里住,约有8平方米左右,与外孙女紫薇同住。当时外孙女已经8岁,和我们同睡在一张床上,要横着睡,才能躺下。她睡里,妻子睡中,我睡外。我们三人相处很融洽、愉快。每晚临睡前,我总要出些谜题让外孙女猜,或玩某些游戏。如互说水果名,我说一,她也说一,不许重复,看谁说得多;或玩藏物,我藏她找。这个外孙女从小是我们与她的祖母共同看大的,感情很深。当年妻子与我一起送她上人大幼儿园,一起带她学电子琴。妻子略懂音乐,便教她弹电子琴,而我则教她学中文。我们到瑞典后,我继续教她学中文,她领悟力很强,教学效果不错,她也教我们学瑞典语,如瑞典语的外祖父、外祖母等叫法。

在瑞典,我女儿、女婿陪我们游玩瑞典的名胜如皇后岛等地,在皇后岛里还有中国公园,看瑞典古船,看瑞典的冰舞。

此刻我的外孙女在上小学,我每天接送她上学下学,也因此认识了她的多位老师,如语文老师。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彼此关系甚好,该语文老师还邀请我去听她讲课,我照办了。瑞典老师讲课很注意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常常寓教于乐,而不是正襟危坐地教(中学、大学如何教不详)。学生有固定坐位,但却经常改变坐位摆放形式。一次,我去听体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知识。老师发问:“你们懂了没有?不懂请举足。”果然有个学生躺下身子,把他的腿高高地举起,赢得堂上情趣满屋。

我们在瑞典看管我们的小外孙魏逸宁,他出生不久,我经常把他放在睡车里推着车下楼走,在旷地里走,让他接触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一次外出中,突然下起大雪来了(瑞典属北欧,奇冷,雪特别多),我赶紧飞奔往家走,他的父亲在楼上窗户里看到了我们情况,飞快地下楼来接我们。

这次瑞典行,我们是1996年1月30日回国的,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佟光武同志一块回。从瑞典到中国约有7千公里,飞行约9个小时,那时的个人票价是3500瑞典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