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履行督导职责。我听课总是提前约20分钟进入课堂,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并与学生交谈,了解相关情况。上课时,我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
一般地说,督导员去听老师讲课,被听的老师是会感到有压力的,甚至不甚欢迎。但也有持相反状的,我曾经遇到过有一位老师顶撞我那样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姓L的老师在讲课中,用案例进行教学,课上得很不错。这时我以极为轻微的声音问我身旁同学,问他,那位在堂上发言的同学是否是事先有准备。这时,这位L老师便十分不礼貌地叫我站起来,说我影响了课堂秩序。
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迟到,有的老师则是只顾埋头讲课,不管堂上学生情况,也有老师讲课时离开讲课主题不着边际地侃大山,还有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极为不负责任,不干预学生作弊行为等。所有这些,我都及时地向有关单位作了汇报。
在听课中,也碰到了很多课讲得很好的老师,内容丰富,说理深刻,声音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很受益。我在写《三国管理学》一书时,写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观点时,所用的历史材料就是我听孙家洲老师讲课时所得来的,孙老师的课就讲得极好。
我对讲课效果好的老师的讲课经验作总结,有四位,并成文。其中三位我所总结撰写有关他们教学经验的文章被刊用在《师风教艺录》一书中;其中一篇教学经验的文被刊用在校教务处编的《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季刊》上。被《师风教艺录》选用的三位老师是杨杜、徐经长、刘刚。为这三位所撰写文章的所用标题依次为《点燃学生智慧之光》、《使学生在充实而厚重的教学互动中成长》、《让学生着迷的“活水”教学》。那位被刊用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季刊》上的是吴京妹老师,我所写文章选用的标题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校报》转载刊用。
我在督导室工作9年中,前八年督导室负责人是李高韵同志,因退休离去后,接任的是王学军同志。我与两位负责人相处融洽,与同事相处愉快。
对如何讲好课的若干感受
在我当学校教学督导员期间,2007年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对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比活动,评比青年教师讲课水平与基本本领。
我原是教员,对如何讲好课有体会。现任教学督导员,听过无数位老师的课,对如何讲好课有感受。这次参加了教学基本功的评比活动,我对如何进行教学又增添了新认识。于是,在这次评比活动结束时,我对如何讲好课这一问题,向评比活动组织者递交了一份材料,综合地阐述了我对于如何讲好课的若干见解,其主要观点如下:
1.讲课的内容要充实,切忌言辞空洞,既要有理论性,也要有实践性,就是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要有条理,课前要好好准备。
2.注意启发性。可以用问答的办法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要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3.讲课要有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4.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电脑、PPT幻灯片、激光笔等。用电脑、幻灯片讲课时,切忌教材搬家,切忌把教材上内容较多的投入到电脑屏幕中。幻灯片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要力求简明、清晰。PPT力求做得美观、精致、得体、规范。用激光笔引导学生注意屏幕上内容,引导其思维,把握其注意力。
5.要有适当的板书。板书写些什么,如何写,要精心设计,字迹要工整,不要凌乱无序。
6.注意讲课时的表情,要有激情,不要木讷。讲普通话,措辞要准确,避免冗余的解释。注意讲课节奏,把握抑扬顿挫,时刻调整语速,用手势辅助讲课。
7.站立讲课时,身体要端正,面向听者。尽量避免坐着授课,因为它激不起授课者的激情。也不要走着讲,这样会分散听课者注意力。当然必要的走动另当别论。站着讲,便于观察听课者的动态。
8.着装要整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给人留有好的第一印象。
上面主要说的是关于讲课技巧问题。我认为,对教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态度问题,充分地认识你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全心全意进行教学,认真负责进行教学。捧着一颗爱心来,育着千钟杏果回。当“春蚕”、“园丁”、“人梯”,当熊熊燃烧的“红烛”,当缕缕温暖的“阳光”。有这样的认识,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包括讲课的技巧问题。梁启超有句名言:“学者应该死在讲台上。”是那样的话,何愁讲不好课?
应该承认,现在有的老师在讲课中有“混课时”的、“走过场”的,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与妻子去了英国次女家
我家次女杨帆在英国伦敦。1995年后,我与我妻子先后去过4次。
第一次,时在1995年7月16日。北京到伦敦距离8300公里,我们两人当时的机票票价为790镑,飞行10小时40分。我们抵达伦敦后,帆与其男友Dan McGiff(丹•麦盖夫)盛情接待。我们先住伦敦,后移至斯温敦,最后返回伦敦居住。在伦敦期间,他们陪我们游览了伦敦的许多名胜古迹,如大本钟、国会大厦、伦敦桥、博物馆、马克思墓等处。
我来伦敦前,次女以我名义为我起草了一封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约翰教授,希望他邀请我去到他的学校访问,并蒙同意。但是考虑到我的英文水平不好,最后我没有这样做。
在伦敦期间,我们住在丹的一位朋友家,地址是罗斯白雷花园路,是一套很舒适的住房。该房房主是一位中国通,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对我们也很友好。她的房间里摆设有精致的中国物品。为答谢,后来我赠送给她一本《老子与企业管理》的书。在这栋房子里,我写作完成了部分《企业文化新绿》书稿的内容。
在斯温敦,我们与他人合住在一套房子里。我们所居的房屋面积很小,但却非常实用。是年9月9日,农历乙亥中秋,月光如水,我与妻子平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身朝东向,默默地念着李白的《静夜诗》,低头思念着我亲爱的祖国。
再次返回伦敦后,我与妻子帮助女儿装修、整理她家买的一套二手房。那栋房子面积很大,双层,一厅,四室,两卫,有花园。因为该屋许久没有人居住,墙面已斑驳不堪,我们与女儿一同清理、打扫。花园也很大,长约40米,宽约20米,杂草丛生,丹艰难地清理着花园中的杂草。
我们第二次去英国,是在1997年2月9日,主要是为照看我们的外孙Aidan Yang McGiff(艾顿•杨•麦盖夫)而去的。1998年1月15日回国。
第三次去英国,是在2000年5月14日,是为了照看我们的外孙女Niah Yang McGiff(娜雅•杨•麦盖夫)而去的。2001年5月12日回国。
说说我们这两位外孙、外孙女的名字。Aidan(艾顿)、Niah(娜雅)是他们的英国名,Yang是他们母亲的姓氏,McGiff是他们父亲的姓氏。他们的母亲在我家杨氏家系中属“有”字辈,“有”字辈后是“光”字辈,因此他们的母亲为艾顿又起名“杨光雨”,为娜雅又起名“杨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