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首什么歌?”我问道。那人说:“《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兴致勃勃的把这首歌完整唱了一遍。老师说:“行啊,嗓子不错。”他又和旁边老师说,这个学生唱得不错。几个评委老师都互相交头接耳交流了一番,就让我回去了。过了一天,有老师口头通知我可以去曲艺团学习了,全班的同学起哄,闹了半天。当天我母亲知道了这个消息,她去和老师谈了一番,她不希望我这样一个未成年的小孩走上文艺这条路。在父母的眼中,只有努力学好知识,以后才会有更大的出息,才能够报效祖国。对于文艺方面他们暂不做考虑,尽管当时我确实非常想去曲艺团学习。
我很喜欢各类文艺活动,喜欢表演,也擅长表演。我觉得能登上舞台,为大家展现自己,在大家的注视下表演自己的文艺特长,像小时候完成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后,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让我大声朗诵出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收获感和满足感,是自己无比向往的。于是后来又大着胆子去和母亲沟通这件事,不过母亲还是非常坚定的拒绝了。她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学习以外的不用去想,而且也对老师表达了这个态度。她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我也肯定不能去做。我当时心里也有些不太高兴,对自己喜欢的文艺不能去做感到遗憾,但是又觉得母亲挺不容易,大人有大人的安排,听父母的总是没错的,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我虽然没去成曲艺团,但心里仍想着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还去做文艺工作,文艺这条路我还是愿意走的。后来有各种社会上的演出,学校宣传队的活动,我们住的社区也组织这方面的演出,还有各个学校的学生活动,这些我都积极参加。这方面我是积极分子,也属于老师很难放过的对象。那时候我体育方面是比较好的,音乐方面老师也觉得很有悟性,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还有体育老师都很喜欢我,这些老师也经常教我学些东西,给我吃“小灶”。与此同时我也多了一些演出的机会。
那时候的学校演出是老师一有要求就必须参加的,那是老师给的任务,哪个同学也不敢不听话。在学校参加演出也算是学习,落下什么课了回来还可以补上,我们学校都自有安排。在传统的一些节日,比如教师节、国庆节的文艺演出,学校还是相当重视的。
因此我的小学时期主要就是文化学习,再加上经常去表演节目。那个时候的生活都很单调,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人书,周末没事的时候我抱上几本小人书能看一天。现在关于革命题材的老版小人书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对我来讲更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因此我有时候就会收藏这些东西。那个时候看过的有《地道战》、《地雷战》、《英雄王二小》、《铁道游击队》等,这些革命故事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还有《小兵张嘎》,那都是我有一些小积蓄后,自己攒钱买下的小人书了。
我不仅仅对革命题材方面的小人书特别感兴趣,任何红色文化的东西我都非常喜欢。那时候大人都问我:你喜欢什么呢,看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起来就是一句话,“看打仗的,看八路军打鬼子呢。”所以对电影《英雄儿女》,还有京剧、革命样板戏之类的,我也都喜欢看。《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我都喜欢,没有我没看过的。有的同学看到这些东西会觉得很没劲,很一般,但是我都喜欢。红色文化的火苗那时候已不知不觉的种下来了。
中学恨事——交一臂而失之
1976年我小学毕业后,很顺利的上了初中,在初中的时候也有一次与文艺工作结缘的机会,让我记忆颇深。
在刚上初一没多久,有一部当时很出名的电视剧组的老师来我们学校选演员。也像上次那样,全班同学全体起立欢迎,之后导演挑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然后让我们轮流表演,最后导演又选中了我,觉得我是个好苗子。导演把我叫到老师办公室,和我聊了几句,问我喜欢不喜欢文艺工作,喜欢不喜欢演戏,对拍电影有什么样的看法。当然我的回答是喜欢了,不过我也担心父母不同意。之后导演就说:“你现在还在上学,有什么事还得跟家长说,问问家里,如果我们剧组选上你了,会不会同意你去当演员。”当天剧组选了两个演员,我和我同桌的女孩子分别被选为男主角和女主角,这个消息一下子成为我们班同学热烈谈论的焦点话题。
放学以后,我告诉母亲:“学校今天有一个剧组去了,有一个重要电影,导演觉得我条件还不错,可能有希望,您觉得呢?”我妈就说,“你就甭想了。你爸爸刚恢复工作,这才风平浪静啊,咱们也过几天清净日子吧。知道不,你就听话吧。”虽然父母的想法当时我并不理解,但那时候必须得听父母的话,自己也还未成年,因此就觉得我不该老去想这些,还是好好学习重要。而且那时候我学习很吃力,学习成绩在全班也就是中等水平,父母是希望我一定出类拔萃的,应该是顶尖的学习成绩,并且我姐姐学习很好,一对比我明显差她一大截。
我成绩不好也受到周围的影响,当时那种学习环境和氛围也不太好。大家都在一起玩儿,如果有一个人天天抱着书本学习,大家都会笑话他,好像这个人属于另类。父亲那时候刚刚稳定下来,对于那时的演艺界父母也不是很认同,还有令他们非常头痛的我的学习成绩,就基本上不希望我参加文艺活动了。
上高中之后,我更侧重于体育锻炼,没事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书,在图书馆我可以借到自己喜欢的各类革命题材的作品,还有历史方面的书。除了最早接触到的关于毛主席写的诗词,周总理的外交传奇经历,还有关于十大元帅的书,因为受父亲影响对于这些叱咤风云的老一代革命家、革命将军,我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最爱好的就是关于朱德元帅、陈毅元帅、彭德怀元帅的故事,还有徐向前元帅,印象相对而言也比较深刻一些,因为徐向前元帅跟我父亲的军旅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了这些学习,也对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
追忆——政声人去后,盛誉民意中
陈毅元帅
我现在印象还非常清楚,在1972年年初时,我们听到了这个悲痛的消息——陈毅元帅逝世了。收音机里播送着关于陈毅元帅逝世的消息,之后几天播音员一直在宣传陈毅元帅的诗词作品,《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尤其是《青松》这首诗,称之为陈毅元帅品格的一种高度写照。而且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在哀悼陈毅元帅,播音员用那种极其缓慢而悲痛的声音念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更直…”这段诗词,高度评价了陈毅元帅的伟大而传奇的一生,让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那个年代,和外界的最重要的通讯工具就是收音机了,家里也只有收音机能够听新闻。通过播音员一次又一次的朗诵,再加上本身课本里边就有诗词《青松》,那许多情景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年少的我只觉时间过得飞快,对于日期的概念不甚清晰。但是陈毅元帅逝世的1月6日,我始终牢记。尽管当时年少的我也没有先见之明能想到日后会扮演陈毅元帅,但是对于领袖的这个情节,对于领袖的这种崇拜,在我的内心世界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对陈毅元帅,是特别的深刻。
1976年年初,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人民不能大规模的悼念我们的总理。我还记得那时候父亲给我讲:只有周总理,掌握着全国经济政治命脉,却终生甘于清寒。只有周总理,一生都没有子嗣,却被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后人敬为父兄。只有周总理,当他逝世后,有无数民众齐聚长安街泪洒长天,甚至联合国都为他降了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