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年轻的时家庭条件还是相对不错的,而且在家里边也很得宠。当步入和我父亲的婚姻阶段,尤其是“文革”中父亲被关期间,也进入了她人生最辛苦的历程。母亲最先是从农村出来的,却能够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多方协调一些事情:又能够工作,同时有那么坚强的毅力为了父亲去讨一份公道而奔走,还得带着我们俩孩子。我觉得母亲真是很伟大。可以说就连有些男人也是无法做到的。现在,我们有很多邻居,大家都有依有靠的,还有爷爷、奶奶,有姥姥、姥爷。而我母亲跟别人不一样,基本上是无依无靠,只是在北京生活的时候,虽然说有舅舅的一些关照,但是毕竟大舅也有自己的家庭,最终母亲还是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去撑起这个家,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我觉得对于母亲来讲,都感觉到是一个奇迹。她后来回忆时说当时心理完全都快崩溃了,她说:“没有其他办法,但看着你们两个孩子,年龄还小,我得顽强地活着。得去工作,得把你们养大,让你们成人。”母亲的这种精神和毅力,一直是我现在做工作最强大的推动力,也一直影响着我如今的演艺事业。
我性格上可以说集中了父母两人的特点。父亲性格偏于内向,但是他做事细心谨慎;母亲稍微健谈一些,山东妇女的那份农村厚道,那种率直,在她身上都有很深刻的体现。在做事方式上我更像父亲,比较认真,而且也很有耐心;在说话和处人方面更与母亲贴近,比较有口才,心直口快,也有很多的好朋友。相对而言,母亲对我的影响更大些,在待人交友上受到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
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
在我的印象中,相对而言父亲比小伙伴们的父亲更加严厉一些。在他心目当中觉得他的儿子应该是根红苗正的。别的孩子有错误可以理解,而且也可能是有改正的机会,但对于我有错误却是不正常的。父亲认为他的孩子就应该像他期望当中的那样,能够健康的成长,接受最好的教育,接受我们国家、我们党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
父亲性格非常内向,与外人言语不多,但他很擅长给我们讲故事。他熟读各种历史著作、名家经典,《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官场现形记》等。父亲的嗓音非常好,很有磁性,是最典型的男中音,而且他文章写得好,字也漂亮,政治素养也高,因此在部队曾经长期做宣传工作,是北海舰队里的工作宣传员。父亲多才多艺,乒乓球在单位内也总是名列前茅,还能拉一手好风琴,写一手的好文章,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到了北京的单位也获得了上上下下领导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偶尔也会讲一些他过去参加战争时的事。经常是在茶余饭后突然有一些感触,便说起他曾经的老战友,也是曾经一起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同事,讲他们一起如何清理国民党残部,还有关于剿匪方面的故事。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为我们一直觉得父亲是高不可攀的,再加上父亲很严厉,我生怕说错话挨批,即使非常想听他参军打仗的故事也不敢去问。后来我长大些了,就知道怎样在他心情好时去问问他当兵时的事,感觉到有适当机会了,会跟他说“爸,你当兵的时候得过什么奖状、奖章”,父亲就会拿出来让我们看。
母亲有时候也会说说过去父亲当兵的故事。她说曾经与父亲有过约定,如果父亲要开赴到什么地方,或者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就会提前来一封信告诉母亲。如果过了多长时间没有收到他的消息,那一定是牺牲了。所以,每当一有消息说父亲所在部队要开赴到某地作战的时候,都让母亲非常紧张,常常是茶不思饭不想的,天天都把心吊在了嗓子眼里,那种担心和忧虑是无法想象的。当时母亲说起这话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害怕。
在我童年的印象当中,觉得父亲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引人入胜的书,在他身上有很深邃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
我上学期间去学习红色歌曲,进入宣传队唱红色歌曲,方方面面我都属于积极分子,这些也都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街坊邻居对我父母非常认可,父亲的身份在当地也是显山露水的,所以也让我和姐姐非常的骄傲自豪。上学的时候一填起表格来都要填写家庭出身,我们都特别自豪的填“革命干部”,每当填上“革命干部”的时候觉得特别有面子。而且老师常常说我父亲曾经是革命队伍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让我好好向父亲学习。老师们也会不经意的提及我的父亲和母亲。成为了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为了党和国家做些事情,忙碌了一生。
前排右一为父亲
尽管父亲后来受到了批斗被关进小黑屋,但父亲在我心中的印象完全没有转变。我坚信父亲是一个伟大,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个年轻有为的干部。见不到他的时候,我就看看他的照片,当时家里到处贴满父亲的照片,都非常英俊潇洒。我也经常去翻父亲军旅生涯的各种纪念物,有大檐帽、海军军装等,还有他的军旅日记,记载着什么时间参加过什么著名战役,什么著名的活动。后来我一见着父亲就缠着问他到底这个部队隶属于谁,他是在哪个部队的。看到他很多军旅生涯留下的东西,我特别的崇拜父亲。我觉得他太伟大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也埋下了“我有朝一日也要当个军人,保卫祖国,实现自己理想”这样的想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从父亲身上学到最多的或者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为人正直、忠厚老实、热诚待人、心地善良,这些都是我在童年就塑造了的品质特点,让我终生受益。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发扬父亲的这些优秀品质,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的小学——小荷初露尖尖角
1970年9月,我开始在白桥大街小学上学。那会儿“文革”还没结束,我背着书包,跟大家一样,去上学了。当时求知的欲望很强烈,特别渴望能学很多知识,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学习。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白桥大街小学还是不错的,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教育体制等各方面,对于我的成长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刚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课本上主要都是介绍我党我军的建国历程,让我们牢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都让我印象相当深刻。那个时候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干部,学了很多的革命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南泥湾》、《绣金匾》等,我至今仍然能完整的唱下来。当然老革命歌曲没有如今的流行歌曲这样的时尚和潮流,但那时候的革命歌曲更能代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声,也铸就了我今天能够更好地发扬红色文化、传承伟人的精神。
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唱革命歌曲,听革命故事,并且对我们的革命领袖的传奇充满了向往。那个时候领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真是无法与之攀比,觉得那么伟大的将军就是高不可攀的,尤其我们的课文中也着重介绍了主要的几位建国领袖,比如我记忆犹新的《朱德的扁担》、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陈毅元帅的《青松》、《梅岭三章》等诗,那个时候在书本上都见过。而且对于陈毅元帅的《青松》一诗印象尤为深刻,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像我今天这样去领会陈毅元帅革命生涯中最艰苦卓绝的这段历程,特别是他那高贵的精神。但在当时我也是认真学习的。
我和姐姐
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曲艺团来我们学校招生。当时曲艺团的老师到了班里,全班起立欢迎后其中一个老师指着我说,“你,来一下。”除了我还叫了几个同学,我们一起去了教导室。曲艺团的老师初步是根据同学们的形象来点人,由于父母的遗传基因,我的形象比较好,得到了老师的初步认可。到了教导室后,教导室的老师说,“来吧,冯黎同学,你唱首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