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家里的大姐姐,但是我也没有刻意地去照顾弟弟妹妹。他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是自己洗脸、漱口、穿衣服的,都不用我照顾他们。但是唯独我大弟弟,可以说是在我脊梁骨上长大的,因为只要是我放学的时候,就会背着他出去,带他玩儿。我这几个弟弟妹妹都挺听话的,没有那种特别爱哭、爱闹的,身体也都挺结实的。
过去的人都重男轻女,所以自然的,在我们家,我奶奶就比较喜欢我的两个弟弟。有什么好吃的,她就会偷偷摸摸地给他们留下来,我就亲眼见到过,虽然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像什么大饼子之类的,她就经常会偷偷给他们留一块。我老舅也是,我妈妈那个时候还卖雪花膏呢,我老舅就会拿钱给我弟弟买牛奶喝,而我就没有。那时候外国人养奶牛,他们把产下来的牛奶拿出去卖,我们就会去买点儿,当时都是拿啤酒瓶子装的牛奶。
我们家一共六个孩子,我排行老大,下面先是两个妹妹,等于我二妹妹在家排行老三,然后在她下面是大弟弟,大弟弟后面又是一个妹妹,也就是我的三妹妹,最后就是我的二弟弟了。我妈妈生我二弟弟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是四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了,所以二弟弟出生的时候奶奶特别高兴,因为妈妈又给家里添了个男孩儿。奶奶就开始有什么吃的都给我二弟弟留着,自然他也是奶奶带得最多的一个孩子。
虽然我奶奶这么疼我两个弟弟,但是并没有因为弟弟而说我们,而我们几个女孩,也没有因为奶奶把吃的都给弟弟了而生气、打架。我们家的孩子是很少打架的,反正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几个孩子当中没有打架的,都挺和气。
我小的时候始终没怎么生过病,唯独有一次,好像是“斑疹伤寒④”,那一次生病特别严重,差点儿没死掉。那个时候我也就刚刚结婚,大概十九岁。而我的弟弟妹妹小的时候身体还是不错的,没怎么生过病,唯独我弟弟小的时候得过一次肺炎。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别的治疗办法,顶多也就是打针。
解放初期流通的钱币
当时我弟弟病得挺严重,是那种肺部感染的炎症,要是不打针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失去生命。那时候打针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如果需要打针的话,会有医生从医院出来到家里给患者打针。我们让弟弟坚持打了一周的针,他才开始有了好转。当时打针,其实已经算是很昂贵的一种治疗方法了,需要一万多块钱,当时的钱跟现在不一样,那时的一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当时买苞米面是900块钱一斤,合现在就是9分钱。
记忆中的点滴
哈尔滨中央大街
那个时候哈尔滨已经是比较大的城市了,号称东方小俄罗斯、小巴黎,但是我们家住的地方还是相对比较偏远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家住的地方,应该算是郊区了,其实就是现在农村。我那个时候除了在家附近玩儿,一般都不去别的地方,所以其实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什么的,我都没去过。
哈尔滨的松花江边
我们家那会儿除了吃米,就是挖一些野菜,再拣一些菜,也就是这样了。我们家平时是不吃肉的,印象中,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肉,好像就是五月节、八月节还有春节,这三个节的时候,我们能吃上一点儿肉,一般都是包肉粽子、肉饺子。但是即便是这样说,我们家包肉粽子、肉饺子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放菜来包,只放很少的肉,根本吃不出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做饭都是一起的,大家一起去准备需要用的材料,像黄瓜、小水萝卜、香菜之类的。然后吃饭的时候也是一起吃,我们家六个孩子,因为就我最大,所以都得先紧着弟弟妹妹吃,等他们吃完之后,到了我这儿其实也就没什么东西了。不过好在虽然我们家吃的基本上都是粗茶淡饭,还得先紧着弟弟妹妹吃,但是我们还都能吃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基本上早上就是苞米面,晚上就是高粱米粥,天天如此。我们家还养过鸡,但是没养过鹅,当时养鸡生下的鸡蛋,都给我爸爸吃了,我妈妈还会给我爸爸炒肉片、炖豆腐,也就是现在说的小灶。
那个时候我们家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一到春节妈妈就开始忙活,家里从上到下,每个人都给做一身新衣服,就连我舅舅的衣服,都是妈妈给做的。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都不一样,大人的衣服穿完了给小孩儿穿,大孩子的衣服穿小了给小孩子穿。也就是因为这个,我总能穿上新衣服,因为下面有五个弟弟妹妹等着穿我穿小了的衣服呢。印象中,只要一放寒假或是暑假,妈妈就会带我们去舅舅家,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新衣服穿了,因为舅舅家的条件比我们家强。舅舅家的地在“土改”的时候也全都被分了,我的几个舅舅每个人平均分到了几亩地,虽然他们也没有多少地了,但是生活条件还是比我们家好。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其实我们家是舅舅帮忙养着呢。
我爸爸在1955年左右被调到吉林工作,我跟妈妈还有弟弟妹妹等人还留在哈尔滨,一直到1958年我小学毕业之后才一起搬到吉林的。当时爸爸不在家,我老舅就把他自己的家放下,到我们家来,打临时工挣钱帮助我们家。我老舅叫张文鼎,他对我们家特别好,他自己家里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他就放下了自己的家,来帮忙照顾我们。那个时候他们家就是种地,种完地就没事儿了,所以他就经常去做临时工人,然后用挣来的钱帮助我们家,否则光凭我爸爸挣的那点儿钱,是根本不够养活我们一家人的。印象中,一年里面我老舅得有半年的时间都在我们家帮忙,所以这也是我们家人一直没挨饿的原因。
慈母严父的教育
我的父母很朴实,他们虽然都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对我们的教育却很严格,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小的时候,妈妈每天干活都很忙,我就担当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不过好在我弟弟妹妹还都挺听话懂事儿的,从来没给我惹过什么事儿。不过毕竟是孩子,所以他们有的时候还是挺淘气的。
妈妈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毕竟是大家庭出来的小姐,还是很有规矩的。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来家里家访,我们不敢坐着,都站到父母的身后。因为之前妈妈就曾经教过我们:“先生来了,你们能坐么?得站着。”这就是我们家的家教,其实是很严格的。当然了,相比之下,我爸爸可能会稍微好一些,一般都是我妈妈管得稍微多一些,虽然她没有文化,但是经常会教育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在我的脑海里,我妈妈说过的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你们长大了都得记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到的话不要出去乱说。”
别看我是女孩,但是小的时候,我特别淘气,像上树掏家雀这样的事儿我经常干。那时候我们家就是把我当男孩子来养的,因为我懂的事儿多,所以要是有到外面办点儿什么事儿的时候,我妈妈就经常让我去办。
小时候我还是挺听话的,没怎么挨过打,唯一一次就是我爸爸打了我。虽然说那是唯一一次挨打,但是我的记忆还是挺模糊的,有点儿记不清了,好像就是我跟妹妹打架,然后我爸爸就踢了我一脚,那意思可能是说我“不让着妹妹”之类的。我妈妈性格特别好,不光没打过我,别的孩子她也没打过,虽然妈妈没有文化,但是她从来都不打人。
其实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也没对我有什么太高的期望,顶多是希望我长大了能够嫁出去,然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做个贤妻良母,也就没有别的要求了。因为爸爸妈妈从小把我当成男孩子养,所以他们从小给我灌输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对于我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并没有特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