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从来不跟我们讲空洞的大道理,他们的教导与关怀就如春风化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温柔地浸入我们的心田,带来一生的影响。
父亲甄裕如身材高大,精力充沛,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兼修——他自小受其叔父教育,掌握了不少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思想进步,对国家和人民保持着高度的忠诚,随时准备奉献自己、报效祖国。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全民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唱响了一曲高昂的抗战之歌。
父亲当时只是一位勤劳淳朴的普通农民,在听说抗战爆发的消息之后,本着高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情绪在心中悄悄酝酿。他耐心地积聚着力量,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挺进!挺进!在卢沟桥畔,在永定河边……”1938年1月,八路军115师3团的官兵,唱着这首雄壮激昂的战歌,挺进冀东大地——冀东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鉴于冀东的重要战略地位,毛主席两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冀东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而此时,作为响应,冀东地区的党组织也正在准备领导冀东群众举行反日大暴动。
八路军越过平绥线后,首先打下延庆县城,随后又进行了沙峪歼灭战,全歼日军士官教导队百余人,缴获其全部武器装备。捷报频传,极大地震撼了冀东的日伪军,更振奋了冀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当时,群众争相传诵:穿草鞋的军队真厉害,打得日军不敢来!
于是,在这一片大好形势的鼓舞下,1938年7月6日,中共冀热边特委首先在滦县、昌黎、乐亭等县发动抗日武装暴动。随即武装暴动的烈火,又在以丰润、迁安、蓟县、遵化、卢龙等县及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燃烧起来。
父亲终于等到机会,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革命之中,满怀热情地参与了当时村里面的抗日宣传活动。随后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群众抗日组织——报国会,父亲在其中担任宣传委员,每天奔波于各家各户,鼓励村民抗日救国,不少人被他真挚的感情和饱满的斗志所带动,争先恐后地加入了组织。
当时,日寇盘踞丰润县城,以之为据点,不断出来骚扰和破坏周边农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使农民有田不能耕,学生有学不能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军要进行奴化教育,从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们的身上下手,企图扼杀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鉴于这样严峻的形势,我党作出指示:用尽一切力量也要恢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气节的教育。
于是,父亲临危受命,任中心村教员组组长,担起了教育的重任。从事这份工作一要不怕杀头,二要不计报酬——就如父亲后来经常教育我的那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有两个不怕:不怕牺牲和不怕付出。所谓不怕牺牲,就是指大无畏的勇气,随时做好准备放弃个人利益,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所谓不怕付出,就是不要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利益得失,时时为他人着想、为大局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父亲冒着被敌人抓住的危险,一边辛苦劳作以养活一家人,一边手把抗日课本、率领村中的青少年们到河边或者庄稼地里去上课。
而母亲一方面为他的安全牵肠挂肚,一方面又无怨无悔地支持他的这一举动。她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农活儿以及所有的家务,并常常一个人直面凶神恶煞的日本兵。父亲去教书,她默默地为他准备好干粮;有鬼子来查人,她机智沉着地应付过去。所以说父亲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最终得到组织肯定,加入共产党,跟母亲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坚定守信念不惧鬼子刀
1940年5月,父亲通过组织考验,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全家人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小时候不太理解入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能准确地认识到党员的先进性。但有一点我很坚信:共产党员就是像父亲一样聪明勇敢、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并从此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像父亲看齐,争取早日入党!
同年,秋末冬初,万物萧条,整个村子也陷入到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当中——日军在我村东边约二华里的王官营镇增设据点,时不时派出小分队来我村进行盘查人口、抢夺物资等伤天害理的活动。村民人心惶惶,满腹怨气,奈何武装力量薄弱,都敢怒不敢言。在这样危险的形势下,父亲依然不放弃抗日事业,坚持定期与组织联系,向组织汇报情况。
1941年秋,由于日寇经常拂晓围庄,父亲有家难归,不得不入住村公所(即村委会),以方便工作,而每天晚上母亲就带着姐姐翻墙到隔壁马家借宿。一次天刚蒙蒙亮,她们便听见子弹的呼啸声从村外传来,心里都特别害怕,一个个屏声凝气,不敢弄出一点响动。母亲满脸忧虑,后来姐姐说她看见母亲的表情,心里不禁也开始暗暗担忧父亲的安危,只觉得一阵紧张,在泛凉的秋夜里汗都湿透了里衫。
突然,她们听见窗外传来低声的呼唤,仔细一辨认,母亲听出来是父亲的声音,连忙跑过去开门。才知道父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突围而来,但是依然没有摆脱险境。要想逃过敌人的搜查,还需要巧妙的隐藏和天定的运气。环顾四周,屋里陈设简陋,一目了然,根本没有藏人的好地方。
然而时间已经不允许她们多想,母亲急中生智,一把拖过父亲,让他躲在后院的草堆下,接着细心而又敏捷地在上面铺好草,不让别人看出有被人动过的痕迹。不一会儿,日本兵就来了,她们全院人迫不得已地被驱赶进人流……
眼看着敌人走出院子,她们不禁都松了一口气。始料未及的是,在围庄的过程中,部分日军在村里反复搜查,包括那个小小的院子,一个日本兵竟然用刺刀去挑父亲藏身的草堆——她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他捏了一把冷汗。然而父亲视死如归,报着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心不害怕,身不颤抖,一点破绽也没露出来。后来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会有如此“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底气,他说:“并不是我有多么的勇敢,而是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某种信念,就不再畏惧生死。”
由此我明白,信念是人生很重要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前进的方向,更是勇气和动力的源泉。所以,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都能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秉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和奋斗,并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
最后那个日本兵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走开了。父亲成功地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这和他坚定的信念与沉着的应变是分不开的。
母亲持家苦机智对敌人
1941年11月,党组织安排父亲到丰滦迁联合县四总区任教育助理。父亲组织观念特别强,他经常教育我,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于是他二话不说,立刻收拾行李准备赴职就任。
只是当时家里上有卧病在炕、生活不能自理的祖父,衰老体弱的祖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担心母亲一人是否能够撑起这个困难的家庭。母亲大义凛然地说道:“党调你脱产工作,家中还有我呢!照顾父母和孩子我都能担当起来,赶集上店,买卖东西,妇女也要代替男人出头露面。上场下地是我熟悉的农活,你离开家完全可以放心……”父亲十分感激母亲的支持,本着“舍小家、保大家”的原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