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也无数次地教导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要想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与群众搞好关系、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在我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谨记父亲的教诲,时时提醒自己,要从群众中获取力量,果然受益匪浅。
送女上战场高风亮节人
当时九区的工作路线过左,不幸失败,受到敌人的严密控制。1943年9月,上级派去部门齐全的一班人马,接替他们的工作,由父亲担任区长。
那里环境特别艰苦。那个村子被敌人扫荡过七次,住无一间完整房,吃无一碗饱肚粮。父亲他们每天以白薯叶掺高粱面充饥,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终于在上级领导和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拔除了该区好几个敌人据点,瓦解清除了伙会①等反动组织,让人民重回党的怀抱。
而父亲由于夜以继日的劳作,营养也得不到保证,终于体力不支,免疫功能下降,发起高烧。当时他已经昏迷不醒,躺在担架上毫无意识。祸不单行,突然接到通知敌人要来了,于是几个村民抬上担架就跑,把他藏在松树林里。他好不容易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咬牙在担架上继续办公。这是怎样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忘我精神啊!
1945年2月,抗战进入最后大决战的阶段,日军垂死挣扎,疯狂反扑。在这种危难的局势下,父亲毅然决定,将我的姐姐——当时年仅16岁的大女儿甄绍文,送到晋察冀边区支援抗日。母亲心中有千万个舍不得,然而在民族大义的推动下,也积极地为姐姐整理行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时父亲也在外奔波工作,几个月也难得回家一趟,接着又要将还没成年的女儿送到危险的前线,作为妻子与母亲,她将是何等的牵肠挂肚,何等的担惊受怕!
后来我问姐姐怨不怨父亲将她送走,她告诉我说一点也不埋怨,她很能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觉得在晋察冀边区的那一段经历对自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父母在抗战时期的那些故事都是长大后姐姐讲给我听的,我很遗憾出生得晚,没能亲眼见证父母惊险的革命行动。然而通过姐姐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也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父亲投入的工作,看见了母亲辛勤的操劳,看见了他们面对敌人机智勇敢的应对。潜移默化之下,那种伟大的革命情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抗战胜利后父亲曾任县长,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后来任冀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兵站部交通运输科科长,为迎接东北大军进关解放平、津、唐铺平道路,他率领大队工作人员,奔波在工作第一线,在喜峰口开山筑路,在滦河上架桥。后来父亲被提升为兵站部副部长。
母亲一介女流,没办法像父亲一样上山下河,筑路架桥,但是她也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持着党的解放工作。当时在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为了把没收地主的浮财分配给贫民,我们村选出了八名大公无私的、为贫农办事公正的分配人,其中就有我的母亲。这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任务,没收的东西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有农具、衣物、餐具、针线、小酒盅、小镜子之类,她们八个人夜以继日,花费许多时间,耐心细致的将之合理分配,并一件件送到贫农手中,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典型的好军属,母亲积极热情地参加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党交给的各种任务。如给公家保存成麻袋的军鞋;克服自家生活不便,腾出屋子、院子为过往的人民子弟兵和建桥队等提供便利的吃住条件。她时刻想着自己是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1949年,在一次紧急的情况下,母亲挺身而出,以一颗对党的赤诚之心为丰润县县委书记静轩同志保管文件,得到了她的肯定,并于建国前将母亲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至此,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与他们积极要求进步,高风亮节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注1:伙会是冀东地区的地主阶级为了防“匪”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又叫“联庄会”。
举家迁北京相濡以沫情
1955年,我们举家迁往北京。当时我5岁,全家八口人靠父亲一人工资维持生活,当时交通部人事局评定他为行政13级副局级干部,每月工资180元,其中四个孩子上学,十分艰难。有人劝父亲申请补助,他一笑了之。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只要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坚决不给党、不给国家增添负担,况且还有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那份补助。
当时我们原籍还有一所祖传的房院,父母没有将之卖掉,而是借给村里没有房子的村民免费住了十多年,最后在1971年的时候赠给了村委会,受到了全村人的表扬。
父亲自立自强、仗义助人的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后来的岁月里,不管境遇有多么困窘,我都咬牙自己挺过去。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应该在保障自己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去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们。
母亲自来京以后一直在“交林”居委会工作,先是担任治保委员十五年,后任党支部书记八年。她一直全心全意,任劳任怨,而且是分文不取,义务为社区服务了二十三年。直到最后因为腿病,行动困难不能再担任工作,才离退在家休息。但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老黄牛一般的同志,经济发展之后,街道办事处每个月发给她部分生活补助费。
母亲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名老党员对人民无怨无悔的付出,让我明白,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计较回报的,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人民谋福利、行方便会带来无上的快乐,这便是最大的收获了。
父亲离休后因患高血压、冠心病而未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常常深感遗憾。终于在1989年的时候,他又有了一次发挥余热的机会——中国共产党征集党史资料的任务布置下来,他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牢记在心,挥之不去,因此欣然提笔,撰写回忆录,向他工作过的丰润县、迁西县、滦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并十分热情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和文件都交给了来访人。
后来他又担任了资料的审核工作,那段时间他废寝忘食,字斟句酌地审核,甚至引发了冠心病,住进了医院。让其他工作人员甚为感动,直夸父亲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母亲一直酷爱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当年还在家乡的时候,她白天忙家里、地里、场上活计以及村里工作,晚上克服重重困难及家庭阻力,抱着孩子上夜校。姐姐告诉我,那时候母亲每天晚上把昏黄如豆的油灯放在窗台上,先做针线,后学文化,做饭时把烧火棍当笔在地上学写字。我听了十分为之感佩,在学业上也更加发愤图强了。
来京以后,母亲抓住学习的机会,白天坚持繁忙的居委会工作以及繁琐的家务活儿,晚上到东城区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寒冬酷暑,风雨无阻,院内好几个跟她同时报名学习的妇女陆续都打了退堂鼓,只有她一人始终如一,终于在五十一岁那年取得了高小毕业证书。我们一家人都为她高兴和自豪。
她不仅仅自己执着于学习,还深明大义,自己省吃俭用,全力支持几个儿女上学。当时在农村,由于落后的物质条件,很多人都不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去上学。而我的母亲只要哪个孩子一到了上学的年龄,就毫不犹豫地为之办理入学手续,独自一人承担起所有的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