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时住在西四附近的一个部队招待所,刚到北京的第二天晚上,几个人还到天安门走了一圈,心情无比兴奋也无比幸福!那时候毕竟年轻,谁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记得晚上7点多钟,我们几个人排着队,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出发,一路上喊着“一二一”的口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结果路过今天历史博物馆附近的北京公安局,站岗的哨兵走过来问我们怎么回事,他以为我们都是疯子。我们说:“我们从朝鲜回来,心情很激动!我们来体会在天安门被毛主席亲自检阅的战士们的心情。”
自打南下参加解放斗争,从湖南到广西,再到朝鲜战场,等我们回到北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心中有千万般感慨。而且作为一名军人,天安门对我们来说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意义,这是多少名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不屈的意志换来的。
南朝鲜“白虎团”军旗
①金城战役:金城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在第24军配合下,于7月13~27日,对金城以南地区实施进攻作战。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此役歼敌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②白虎团: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是1946年1月南朝鲜首批组建的8个团之一,享有“国军主力”的美名,是“首都师”的“王牌团”。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守备战中,一战成名,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授“虎头旗”,从此得名“白虎团”。但在金城战役二青洞一战中,被志愿军68军203师渗透迂回支队打得威风扫地,"虎头旗"也落入志愿军手中,如今收藏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
战场上被迫脱下军装
在北京短暂的学习交流结束之后,我们又返回朝鲜,继续在驻地排戏、演出,直到1955年。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无法想象到自己终有一日会被迫脱下军装。当时组织上一个命令下来,在部队里凡不是基本工农出身的战士都必须转业。虽然之前就有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次的规模相比之前的动静和范围都大。从那时开始,第四野战军分批回国,部队里不是工农出身的战士们都陆续退伍,在朝鲜战场上脱下了心爱的军装。最后一拨志愿军战士在1958年从朝鲜战场撤回,我们所在的这个部队也是同年一起退下来的。
这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命令针对的是所有部队,包括朝鲜战场上的和国内的,不管是解放军还是志愿军,只要是部队都得进行这次整编。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组织的命令大于一切。部队需要我们,我们就要以军人的素质挺身而出;部队指示我们离开,我们也要二话不说立刻出发。
因此在当时,全军部队,凡不是工农出身的战士,不管是什么职位,一接到整编结束的通知,第二天就得收拾行李走人。武器、弹药、军用品都得留下,军装、个人服装、被褥等等这些日用品之类的可以带走。虽然大家从感情上一时也接受不了,但是这就是命令。要知道“三大纪律”的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出于军人的本能,也是出于军人的天职,组织的命令必须积极服从、贯彻到底。
因为出身问题被整编的战友,我们文工队就有十多个,有跳舞的、唱歌的、搞乐器的,大家都是接到命令就立刻收拾行李,第二天一大早赶火车离开部队。部队撤离的时候,从朝鲜有固定的火车到国内的丹东,一天里发车好几趟,我们可以凭志愿军证免费乘坐。回国之后首先抵达唐山,在那里集中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各自返回原籍。
所谓的集中学习,无非就是给我们这些前线刚下来的战士们讲政治,稳定战士们的情绪,介绍一下国内的情况。顺便辅导刚刚离开部队的我们,到地方上该如何适应等等问题。我当时和其他的战友一样,在唐山学习完毕随即起身返乡,回到老家河北省冀县。
朝鲜小英雄
从1952年末到1953年这一段时间里,咱们部队和朝鲜当地的老百姓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当时志愿军部队基本上都驻扎在山上,跟老百姓居住的村庄都有一定的距离。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以后,我们下到附近的很多村里专门去慰问朝鲜的老百姓,给他们送去合唱、小歌剧、舞蹈之类的表演,因为毕竟彼此之间语言不通,我们尽量挑一些他们一看就能看懂的节目。其中有一个村子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有突出的贡献,所以我们特意到这个村子里来表演。
在这个村子里慰问的时候,除了见到50岁以上的老人,剩下就是几岁的孩子和一些妇女,中青年男子几乎都死光了。通过部队上懂朝鲜语的战士跟百姓的沟通,我们才了解到,这个村子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为战争而牺牲的人,他们凡是能上战场的,都去参军打仗了。即使不能扛枪打仗的,也都到前线参加救护工作,抬担架。我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跟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作斗争,置生死于度外,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村子里有一个女孩,叫李君淑,1953年我见到她的时候才17岁。那时文工团派我去搜集抗战素材,了解到她的哥哥和嫂子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哥哥是参军战死的,嫂子是在修水库的时候被美国飞机扫射打死的。家里就剩下她跟爷爷两个人相依为命,一老一小挺不容易的,而且还为抗美援朝的斗争做出了让人敬佩的贡献。
李君淑从16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来到前线,别看她小小的年纪,非常能吃苦,平常除了干一些抢救伤员、烧水喂药的护理工作,连抬担架、运输弹药这些体力活也抢着干。
“金城战役”的时候,李君淑跟爷爷正好在前线。有一天下午,大概3点多钟,爷孙俩来到一个山坡底下的中转站,在几棵树下待命。这时候他们接到刚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一名受了重伤的战士,李君淑连忙给他进行简单的包扎。这名战士因为大出血而脱水得厉害,嘴里一直不停地喊着“水,水,水”。李君淑看到他的嘴唇都干裂得快要出血了,心疼得不得了,赶快拿来自己身上带的铝水壶,想把里面的水喂给他喝。这时她的爷爷赶忙上前制止,说:“不能给他喂凉水。你给流血过多的人喝凉水,不但不能帮他解渴,还容易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
这可怎么办呢?眼看着战士痛苦的祈求,李君淑灵机一动,她想到了可以用地上的干树枝点着把水加热。于是在路旁的石头上架起几根树枝,把自己的那个铝制的水壶支在上面烧。因为干树枝不够用,所以她就近折了一些松树枝往火堆里填,没想到这潮的树枝一进到火里就冒烟,尤其是松树枝燃烧时的烟更猛烈。这下可坏了,刚好有两架美国的巡逻飞机从上方经过。被浓烟吸引过来的巡逻飞机用机关枪对地面进行攻击,两架飞机轮番扫射,情况特别严峻。
李君淑和爷爷立刻带着伤员躲藏到几棵松树下,可是这么躲也不是个办法,那两架飞机一直在上空来回转,迟早是要把他们逼出来的。而且被子弹打落的树枝还差一点儿砸到受伤的战士,李君淑赶忙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战士,任凭树枝和尘土纷纷打落在自己的身上。
后来她心一横,说啥也要把这些飞机引开,于是就把外面的上衣脱下来,拿在手里一边摇一边跑,吸引美国飞机的注意。结果还真管用,美军飞机停止了对伤员隐藏方向的扫射,转向地面上突然跑出来的这个人。刚跑没几步,李君淑突然倒在了离隐藏点不远的地上。飞机上的敌人以为成功地扫除了目标,在上空转了两圈之后放心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