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宿世芳回忆录 第41节

点击:

第五,关于海关精神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人的建设是最根本的建设。学会以海关政工队伍为骨干,广泛吸收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研讨了海关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内容、作用等一系列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六,关于海关历史的研究。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组织专家、学者研究中国海关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中国近代海关的创建、外籍税务司制度的产生等问题;二是组织各地海关学会研究编写地方海关史志;三是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旧中国海关的地下党组织领导海关职工的斗争史和各解放区的海关史。这项工作是史无前例的,这对全面了解海关历史、探索和总结中国海关特殊的历史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对建设新海关也非常有益。

整理成果,出版刊物

海关学会理论研究会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集中体现在《海关研究》这个出版物上。

《海关研究》是中国海关学会的会刊,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双百”方针,既有学术性和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和知识性,是广大海关干部学习、研究海关理论的重要园地。开辟有海关基础理论、海关法制、海关政策业务、海关精神文明建设和人事管理、外国海关与国际海关组织、中国海关历史等专栏。

除此以外,我们编印的其他刊物还有:《海关干部学习参考丛书》、《海关业务参考资料》、《中国海关历史丛书》等。

《海关干部学习参考丛书》紧密结合海关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问题。

《海关业务参考资料》是一套为海关干部提供学习和了解有关情况的理论参考书。

《中国海关历史丛书》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海关史志的编写工作,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有关海关历史的著作、论文、资料、地方海关志、外文译稿,均可入选这套丛书。

基层学会编印的刊物还有:《福州海关论文集》、《海口关区论文集》、厦门海关学会的《论文集》、汕头海关学会的《汕头海关志》、《潮海关史资料汇编》、深圳海关学会的《九龙海关简志》、《九龙海关百年大事记》、《论文选编》,南宁海关学会的《南宁海关论文集》,北京海关的《论文选编》。以及武汉、湛江、连云港、厦门、芜湖、青岛等海关学会编写的海关志等等。

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出版物,推动了海关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活跃了海关文化,促进了海关理论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关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编写《当代中国海关》创造了经验,积累了资料,培养锻炼了人才,为《当代中国海关》的编写铺平了道路。

组织各地海关写志书

根据中央编写地方志书领导小组的指示,海关总署党组委托我组织指导各地海关写关志。我虽然在学校的时间不长,但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典籍。史书上有一个“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让我印象深刻。这故事说的是南宋大儒朱熹到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走马上任,当地官员们在轿前迎接。他一下轿开口就问《南康志》带来没有?弄得大家措手不及,面面相觑。

毛泽东主席到各地视察或开会,也总是找来当地的志书读,可以说这是他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也是另一种调查研究。在1952年10月视察黄河期间,毛主席10月30日在开封的当晚就读了《河南通志》和《汴京志》、《蜀本志》、《华阳国志》。以后,又要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书,就连《武侯祠志》也读了。在成都会议上,他指示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者学习。他十分重视志书在“存史”、“资治”方面的作用。毛泽东大量阅读志书,常常在不经意间作了资治之用。因此,在成都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全国各地都要编写志书的要求。

我在主编《当代中国海关》的实践中,深深感到海关史料的缺乏和海关史料建设的重要性。联想到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关于写志书的要求,写海关志的想法在我头脑中日益形成。于是,我向海关总署领导提议写志书。这个提议得到了领导的同意与支持。此后,由我负责组织领导各地海关写志书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可是,万事开头难,海关志书,究竟是什么样的志书?这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于是,我以国史学会理事的名义向中央志书领导小组请教,他们告诉我,志书主要有三种:一是地方志,如县志、州志、省志,这是志书的主要形式;二是专业志,如写黄河、长江水文变化的志。第三种既不是地方志,也不是专业志,而是部门志,海关志就属于部门志。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主持召开了青岛“关志”工作会议,各海关有关人员与会。我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明确了以下四方面问题:一是写关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说:“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什么呢?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我们的办公大楼,这是物质财富,但这个物质财富不会在历史上保存太久。再一个留下来的就是我们要写的志书,这是永久的精神财富,将在历史上永存,随着时光的流逝,将越发显出其重要性,千年的文字会说话,那时将成为研究海关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写关志是一项历史使命,我们是新中国海关官员,写我们自己的关志,这是多么光荣的使命啊!”

第二点,我强调了关志的性质:它不是地方志,也不是专业志,而是部门志,是各地海关的部门志,这是它的科学的定位。

第三,我要求大家要做到文字精炼。精炼到什么程度呢?胡乔木曾说过,写志书要做到“多一字繁,少一字残”,即多一字显得繁琐,少一字就像残废一样。

第四,写志书不能带感情色彩,更不能骂骂咧咧。如“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这些词汇绝对不能出现,只能写“美国”、“国民党”,因为这是志书。

青岛关志工作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此后,撰写关志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但光有序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修的是第一志,以后还要修续志一、续志二、续志三……开篇是样板,一定要是个开好头,“慎始”也是中国的传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为了撰写好关志,我南下广州,北上哈尔滨,东临上海,西至重庆,到许多海关检查指导修志工作。遇到个别问题就当即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分别开会解决。编写志书工作在各海关领导的支持下迅速开展起来,逐步走上了轨道。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耕耘,我们迎来了中国海关第一次志书大丰收,四十多部《关志》付梓成书了。

2003 年10 月,海关总署老干部办公室组织部分同志在广西桂林教育培训基地开会交流学习

前排左五是老干办公室主任樊宏志,左六是宿世芳,左七是上海海关副关长石斌

编写过程

我是国史学会理事,国史学会编撰《国史百科全书》时,其中有一个条目是“中国海关”,要求用字两千到五千,最好是三千字。毫无疑问,我被选为了撰稿人。我欣然受命,广泛收集资料,认真阅读书刊资料,作了大量的学习笔记。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成竹在胸,奋笔疾书,三千字一气呵成。书稿经海关总署领导审阅,送《国史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