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这位伟大的作家身残志不衰,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在妻子和友人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在1933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索契行
(3)“保尔”旋风
两位讲解员把我引入另一个大厅。当步入作家作品展厅时,我简直惊呆了:那里珍藏和陈列着英、法、中、日、美、捷克、荷兰等国译成多种语言、各种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中的诞生》,还有一封一封从世界各地、从前线寄来的书信。
尤利娅告诉我,1933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由“青年近卫军”出版局正式出版。这本书刚一问世,就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保尔的名字像旋风一样,到处传颂,祝贺的信件像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向作家居住的索契城。不少青年把这部作品奉为自己的“生活指南”。而作家以小说主人公名义道出的那段独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成为了青年人进步的催化剂。在这一名言的激励下,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走上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道路。
正是由于这突出的成就和非凡的社会影响,在小说出版的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为了表彰他忘我的劳动和卓越的功勋,1935年,苏联政府决定授予他列宁勋章。
(4)重新归队
奥斯特洛夫斯基1927年全身瘫痪后,就再也没能站立起来,其后又双目失明,这其间还得了几次重病:胆囊破裂、咳血、不断发着高烧……他曾给妻子写信说:“我的健康叛逆地摇晃着,我每一分钟都可能崩溃。”人们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疾病缠身的人,竟然每天还能工作那么长时间!
作家自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我的整个生活就是斗争,创作就是我唯一的幸福。”听到这里,我精神为之一振。作家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的心声,解答了读者求解的所有问题,他还以他切身的实践告诉人们——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不是吗,在我面前站立着这样一位坚强的战士,他是用钢筋铁骨铸就的生命。若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坚定目标,作家是不会战胜病魔,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和那桩桩件件的故事都很感人。回到休息大厅里,我想向热情的苏联朋友、作家故居的主人——讲解员卡佳和尤利亚讲讲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在东方临国产生的影响。
(5)保尔.柯察金在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神奇感召力,在于作者用最朴素而生动的语言,用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保尔”曾教育和鼓励了无数的中国青年。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双目失明,但他没有放弃希望,拿起笔杆,在文学战线上战斗。其所创作的文学传记体裁的《把一切献给党》、《人生絮语》等成为了教育我国青年顽强拼搏,健康成长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家喻户晓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是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普通战士。他热爱祖国,热爱党,更热爱人民。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迹。
他在日记中曾大段抄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来激励自己:“我的整个生活就是斗争。实在说,创作就是我唯一的幸福。‘顽强精神万岁!’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一个战士,如果死在队伍里,听到了团队胜利的乌拉声,他便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大的满足和安慰。”
还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炸碉堡的黄继光。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本染着血污和弹痕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现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陈列)。
我们中国人民的儿子就是这样以保尔为榜样,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年轻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近年,不同版本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断在我国出版或再版,还有人出资与乌克兰文化部影视中心合作,把保尔.柯察金的事迹拍成电视连续剧,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保尔继续鼓舞和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保尔的伟大精神会在我们的国度里永放光芒。
她们聚精会神地听了我的介绍,十分动情地说:“真没想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英雄保尔会在我们的友好邻邦、你们伟大的中国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我们作为作家故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自豪。谢谢你,中国朋友,这次带给我们这么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我们也想代表作家夫人,目前生活在莫斯科、已85岁高龄的拉扎列娃向你表达她的谢意和问候……”
几个小时的接触,我们竟成了要好的朋友。她们破例允许我在我所崇敬的作家床头前和作家穿过的军装前拍照留念。我还分别与卡佳和尤利娅在主人当年就餐的餐桌前合影。
我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凑巧——我来“拜会”作家这一天,正是作家87岁诞辰。离别前,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幸福的心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非常幸运,在有生之年来到索契,能走进我最崇拜的伟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亲眼看到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谱写出生命动人的旋律,塑造出英雄保尔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我感谢苏联人民和作家的母亲,培养出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和不朽的战士。
在巴尔诺尔度过的日日夜夜
几经谈判,北京某家具公司与俄方某公司决定在西伯利亚的巴尔诺尔合资兴建高档床垫厂。中方出设备、技术人员,俄方出厂房、水电和所需加工材料。合同签订后,中方已派有关人员由北京启程前往。我被中福驻莫斯科办事处派遣去协助完成这项任务。
在奔驰的列车上
1992年4月9日16时,我只身一人乘上36次从莫斯科开往西伯利亚方向的列车,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我坐的是高级包厢,两人一间。与我同屋的是位俄国男士,四十多岁,知识分子模样,戴一副近视镜,说话慢条斯理,很有风度。交谈中得知,他叫尼古拉,林学院毕业,是位林业部长……这时,我才注意到他身着墨绿色带明显林业系统标志的“将军服”,看上去很神气。他向我介绍了他的主管业务现状及由于苏联解体带来的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以羡慕的口吻说,中国政府搞得好,发展快,人民安居乐业。当涉及目前俄罗斯的形势时,他感到很悲观,说真不知今后会向何处去。
次日凌晨5时抵梁赞,这里是塔塔尔族的首府。据说,受车臣独立风潮的影响,当地人正闹着要从俄联邦独立出来。在火车启动后,听到有人喧哗,原来是坐在车厢最后面的两个塔塔尔族青年,下车时竟把包厢中桌上的灯具和两个镀银的茶托顺手牵羊地盗走,列车员急得大声地怒骂着。
另一件奇闻是穿铁路制服的乘警沿途到各车厢中查看,先后带走了4个喝得酩酊大醉的人。乘警有权拘捕“醉鬼”,毫不客气地将他们拖下车,听说对他们不但要罚款,还要关15天禁闭。
我看到乘警对他们那么凶,惩罚又那么严历,感到不解,遂问起同一包厢中的尼古拉先生。他向我解释说,俄罗斯人酗酒情况十分严重,在欧洲居第一位。俄罗斯健康协会酒精政策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10年前俄罗斯的年人均饮酒量在欧洲就领先,经过几年的反酗酒斗争,俄罗斯的年人均饮酒量曾一度下降1/4,使大约一百万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但从1993年起,年人均饮酒量又完全恢复到了先前的水平。